(廈門大學圖書館 福建廈門 361005)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圖書館也無時無刻不在其影響下發(fā)生著變化。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機讀目錄格式和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的出現,使圖書館進入了自動化時代。圍繞著計算機機讀目錄格式,傳統(tǒng)的圖書館工作流程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卡片目錄被更容易查詢的計算機目錄所取代,手動登記也變成了效率更高的光槍掃描,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大為提升。當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進一步與圖書館業(yè)務融合發(fā)展,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不再僅為紙質圖書資料,數字化的內容逐年增多,讀者也不再受限于圖書館的物理空間。通過網絡,讀者可以隨時隨地取用資料,復合型圖書館極大地擴展了圖書館的服務范圍[1]?;ヂ?lián)網的蓬勃發(fā)展,尤其是Web2.0運動對圖書館的服務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2],隨著各種新興的信息技術與現代圖書館融為一體[3],圖書館從此開始了2.0的時代?;仡檲D書館近40年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著圖書館的發(fā)展轉型。圖書館信息技術部門作為信息技術在圖書館具體應用的實踐執(zhí)行者,其建設發(fā)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之路[4]。
圖書館界對信息技術的研究熱度逐年增強,在CNKI上通過高級檢索式“SU=('圖書館'*'信息技術')NOT TI='啟事'”檢索(檢索日期為2017年9月6日),共檢索到11 481篇文章。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發(fā)現,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網絡環(huán)境”“公共圖書館”“圖書館管理”“知識管理”“信息資源”“讀者服務”等方面。范并思指出,信息技術對圖書館學的影響體現在新一代計算機系統(tǒng)研究、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貯、讀者服務和圖書館管理6個方面[2]。雖然對于圖書館信息技術的研究成果豐富,但對于圖書館技術部門和技術館員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在CNKI通過高級檢索式“SU=('技術部'+'技術館員')*'圖書館'NOT TI='啟事'”檢索(檢索日期2017年9月6日),只檢索到169篇文獻,將新聞通訊類和其他無關內容記錄排除后,僅有47篇文獻真正與圖書館技術部門或技術館員相關。鄭宏在1997年首次以圖書館自動化技術人員為研究對象,提出建立一支強大的技術人員隊伍是保證圖書館現代化建設深入持久進行的基本條件[5]。陳慧杰等人指出,現代圖書館自動化部門的功能已不再是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支持與維護,應轉型擴充其功能為圖書館提供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建議,支持新技術的應用與培訓,開展新技術的研究與跟蹤[6]。李廣建在2002年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為例,第一次全面介紹了圖書館信息技術部的功能定位、任務目標、業(yè)務規(guī)范和隊伍及項目[7]。王啟云通過分析圖書館信息技術部建設現狀,發(fā)現圖書館信息技術人員比例低,人才流失嚴重[8]。張連分介紹了美國澤維爾大學順應技術發(fā)展潮流,成功將圖書館和大學信息技術部門合并,開啟新的圖書館改革,引領圖書館走進數字化時代[9]。鐘戈針對圖書館“大流通”服務模式的普及,提出“大流通”服務模式下技術部門服務意識需要轉變,增加服務的主動性[10]。
關于圖書館信息技術部門及信息技術員工發(fā)展的問題,國外學者也有所關注。Dale Askey在2016年網絡信息聯(lián)盟(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CNI)春季會議上的主題報告“侵入式融合:信息技術和圖書館的領導、結構和文化”中指出,學術圖書館在招聘和留住IT員工上面臨挑戰(zhàn),同時IT員工也面臨無法進入圖書館管理層的職業(yè)發(fā)展瓶頸,導致圖書館無法充分發(fā)揮IT員工的才智為用戶提供更有效的服務和更好的用戶體驗[11]。美國咨詢公司Ithaka S+R在關于圖書館如何設置和看待技術部門的調研報告中指出,美國大學圖書館技術部門一般都處于專業(yè)體系的邊緣地帶,從事的是配合和輔助專業(yè)館員的工作。在數字人文、數據管理等新業(yè)務大量涌現的今天,如果這些技術人員的地位不改變,大學圖書館就找不到高層次的技術人員,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勢必會受到影響[12]。
綜合分析上述文獻,圖書館界對于圖書館技術部門建設發(fā)展和技術人才培養(yǎng)問題雖然有所研究,但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圖書館大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早期研究已無法有效指導當前工作。另一方面,在相關研究中較少有具體實踐案例的分析,不能為目前圖書館信息技術部門建設提供參考。
20世紀80年代,微型計算機開始進入廈門大學圖書館。個別館員開始利用微機編程開發(fā)簡單的表格系統(tǒng),實現書目錄入、排序、索引等功能,并自主開發(fā)了圖書流通管理程序進行圖書借還,將原來的手動登記變成了機器記錄,大大減少了借還操作時間。隨后通過引入Biblio File光盤編目系統(tǒng)進行西文圖書計算機編目[13],息洋系統(tǒng)進行中文圖書編目工作,為日后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tǒng)的使用奠定了基礎。早期因受限于人力和經費等,圖書館僅有少數人會使用計算機,他們既是使用者,也是管理員和維護員??梢哉f,他們是圖書館最早接觸現代化設備的館員,是最早的圖書館信息技術人員。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得到了學校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學校規(guī)劃利用5年時間投入大量經費實施全校圖書情報自動化網絡化[14]。1996年,圖書館經過測試和比較,最終選擇了由深圳圖書館開發(fā)的、當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ILAS圖書館自動化系統(tǒng)[15]。隨著自動化系統(tǒng)的成功應用,傳統(tǒng)業(yè)務流程也隨之調整,圖書館適時地進行了業(yè)務重組和機構改革,成立了以保障自動化系統(tǒng)、維護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的新部門——自動化部。圖書館在自動化網絡化建設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培養(yǎng)了自己的技術隊伍。當學校籌劃建設校園網時,專門從圖書館抽調了一名館員參與組建學校網絡中心,說明圖書館在全校信息化網絡化建設起步階段處于領先地位。
隨著各類型電子出版物的規(guī)模不斷增加,圖書情報電子化趨勢愈發(fā)明顯。經討論規(guī)劃,圖書館成立了專門的電子文獻部,并從自動化部抽調技術人員負責電子文獻的采編與通報、電子文獻信息查詢服務、計算機輔助教學、電子文獻制作與建庫、電子文獻與會議通訊[16]。
校園網絡全面建成,圖書館服務器、存儲、網絡等硬件基礎設施大幅提升后,通過計算機網絡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提高文獻資源保障率、滿足讀者資料檢索的便捷性,成為圖書館下一步的發(fā)展目標[17]。圖書館從各個部門抽調了一批優(yōu)秀年輕館員開始進行資源數字化和數據庫開發(fā)工作,并成立了資源開發(fā)小組[18]。
這一時期是圖書館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的熱潮階段,對自動化部工作職責定位較為模糊,認為與計算機工作相關的職能都屬于其工作范疇,因此會使用計算機的館員被大量調入,自動化部人員規(guī)模一度達到19人之多。
在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資源內容規(guī)模擴大,服務模式發(fā)生轉變,逐漸形成了資源、技術、服務三大組成部分。各部分工作對象、工作流程、工作目標各不相同。圖書館適時對自動化部進行了調整,分別成立了以資源建設為主的多媒體中心,以技術保障、系統(tǒng)開發(fā)為主的信息技術部。另有若干原自動化部館員加入一線服務部門,他們憑借在自動化部的技術歷練,帶動了全館信息化應用水平,推進了數字化圖書館的全面建設與服務轉型。
經過重組,信息技術部下設系統(tǒng)維護組和資源開發(fā)組,根據工作任務重新梳理各崗位職責,設立自動化系統(tǒng)管理員、網絡工程師、資源開發(fā)主管、軟件工程師等專業(yè)技術崗位,專業(yè)化分工進一步明晰,既有利于技術人員的專業(yè)發(fā)展,也有利于技術團隊的建設[19]。
信息技術部明確了以信息化建設、技術服務保障為主的工作方向,將工作重心聚焦于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圖書館平臺建設、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廈門大學圖書館大膽嘗試將Web2.0的相關技術與圖書館服務相結合[20]。同時,Web2.0的理念也在悄然改變圖書館的組織文化,人人參與、集體智慧、開放協(xié)作,形成了一支來自不同業(yè)務部門、具有不同背景和專業(yè)技能、提倡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知識共享的泛技術團隊[21]。在以移動互聯(lián)網為基礎的新媒體時代,廈門大學圖書館除了跟蹤嘗試新的技術和產品外,還更加關注新媒體與圖書館業(yè)務結合,通過營銷推廣圖書館服務[22],是最早一批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的圖書館。在社交網絡上與用戶廣泛互動,解答咨詢問題,開創(chuàng)了讀者服務的全新模式[23]。在迎新、離校兩個對高校學生非常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通過推出設計清新、內容個性、有情感依托的專題網站,營銷圖書館服務。專為畢業(yè)生準備的“圕·時光”網站獲得了2016年IFLA國際營銷獎第二名[24],受到業(yè)內同行的廣泛關注。
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大多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雖然各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的名稱不盡相同,但其負責的工作內容卻大同小異[25],其發(fā)展過程和建設經驗也可以互相借鑒。回顧廈門大學信息技術部的發(fā)展歷史,總結其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與經驗,針對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建設,提出以下理念。
信息技術本身的特點就是一直處在快速變化之中,當新技術出現并影響社會發(fā)展時,圖書館尤其是負責信息技術工作的技術部門,要能感知到社會環(huán)境變化并及時作出調整,保障圖書館事業(yè)適應新的環(huán)境。從廈門大學圖書館信息技術部發(fā)展過程中的幾次轉型調整可以看出,當自動化系統(tǒng)引入圖書館,為了保障系統(tǒng)應用,自動化部應運而生。當網絡基礎和硬件基礎逐漸完善,需要通過網絡提供更加豐富的數字化資源時,信息技術部便加大力度開展數字化加工和數字圖書館平臺建設。當Web2.0時代來臨,能夠積極實踐Lib2.0,信息技術部提出“因你而變”的服務口號。當社交媒體興起之時,其能夠迅速建立圖書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并在部門內設置新媒體服務、媒體創(chuàng)意設計師崗位。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要時刻關注信息技術的變化,尤其是行業(yè)外的社會變化,思考這些變化可能會給圖書館帶來的影響,積極探索并實踐新技術與圖書館服務的結合。
要保持對不斷變化的信息環(huán)境的感知,技術部門必須要有意識地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打造學習型組織,并且要利用知識管理工具將學習成果沉淀為部門知識庫,以保證團隊持續(xù)進步。廈門大學圖書館信息技術部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踐學習型組織:①利用每周部門例會時間,由一名部門成員進行主題分享,內容可以是其近期工作項目介紹、學習或應用到的新知識新技術、圖書館行業(yè)最新動態(tài)、軟件工具使用技巧、新設備使用體驗等。通過定期分享,部門成員既增強了理解與信任,又能夠了解到新鮮事物,或從分享討論中找到新思路、新方法。②組織并參與館內的泛技術團隊分享會或學科館員會議,向館內同事介紹新技術應用,從其它同事分享中了解全館發(fā)展動態(tài),展開頭腦風暴集思廣益。③外出交流參會,從行業(yè)專家的報告中汲取新思想、了解新動態(tài),從同行的實踐總結中學習新方法。④關注優(yōu)秀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跟蹤了解信息技術領域和圖書館行業(yè)的新知識新動態(tài),并通過微信群分享討論。⑤注重知識管理,從最早的內部論壇、館內維基到部門博客,再到今天使用的印象筆記企業(yè)版,部門成員的工作總結、學習筆記得以存檔,形成部門知識管理倉庫。這既是團隊知識的傳承與分享,也是對團隊發(fā)展歷史的記錄。
根據崗位分工不同,各成員應具備不同的專業(yè)技能并不斷向深層次發(fā)展,逐步完善個人知識結構和技術能力。系統(tǒng)管理員應具備豐富的服務器、網絡、存儲知識,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數據庫、服務器應用軟件、圖書館專業(yè)軟件的安裝、維護和故障處理,掌握網絡安全防范知識,熟悉各種信息系統(tǒng)體系架構。軟件開發(fā)工程師應熟練使用至少一種后臺編程語言,具備數據庫開發(fā)能力,Web前端開發(fā)HTML、CSS、JavaScript知識,掌握基本的Web安全漏洞檢測與修復技能。此外,還需要了解圖書館行業(yè)相關規(guī)范標準,比如OAI協(xié)議、各種元數據規(guī)范標準等,以便使開發(fā)的系統(tǒng)具備良好開放性、交互性和可擴展性。桌面工程師應具備豐富的PC、網絡、其他周邊設備的維護經驗,熟悉一卡通設備安裝維護、自動化系統(tǒng)的常見操作與問題處理、相關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使用。新媒體服務工程師應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良好的文字功底,熟悉媒體軟件的基本操作,善于溝通交流、把握用戶需求,熟悉全館業(yè)務與服務,能夠及時處理讀者咨詢。圖書館技術部門不能如專業(yè)IT公司般細致劃分崗位、配置充足的技術崗位編制,往往要求成員具備一專多能的素質,通過團隊配合提升整個技術部門的專業(yè)能力。
傳統(tǒng)的技術部門主要以保障工作為主,工作對象為各種硬件基礎設備和計算機程序。但作為信息化時代的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應秉承圖書館讀者服務的理念,直接面向讀者提供服務,充分融入圖書館服務中,以提升圖書館整體服務效率。例如,廈門大學網絡中心提供了校園VPN服務解決用戶校外訪問圖書館數據庫資源這一問題,但由于不同操作系統(tǒng)的VPN設置方法各異,因設置不當造成的無法連接問題也不盡相同,對此提供了現場處理、電話和E-mail咨詢、遠程協(xié)助等方式直接解決讀者關于校園VPN的問題,極大地節(jié)省了讀者因技術障礙而無法使用圖書館服務的時間。在圖書館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以來,憑借在信息技術方面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部門成員結合實際需求開發(fā)課程,為讀者開設《使用印象筆記進行知識管理》《郵件禮儀漫談》《Latex論文寫作》《Photoshop使用入門》等講座,取得了良好的讀者反饋效果。還有部門成員兼任學科館員服務,直接對口學院開展各種培訓、咨詢、專題服務。通過以服務為導向的轉變,使得技術人員能夠更加直接地接觸終端用戶,獲得用戶反饋,這也有助于技術人員更好地了解用戶需求,及時解決問題并改進服務。
在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已不再是用戶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而成為知識服務網絡上的一個節(jié)點,面對環(huán)境的變化,圖書館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融入其中。廈門大學圖書館信息技術部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調整和人員變化,人員的正常流動不僅沒有影響團隊穩(wěn)定發(fā)展,反而增強了團隊的活力,建立了與各方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了懂業(yè)務、會技術的館員,推動了圖書館整體發(fā)展。泛技術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開放性。人人都可參與,話題亦無限制,只要有樂于分享的精神,都能成為其中的一員。因項目組建的各種臨時工作小組,打破了傳統(tǒng)部門間的壁壘,技術部門、業(yè)務部門、服務部門以問題為導向自由討論、彼此分享,共同探討最優(yōu)的解決方案[26]。
信息技術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各個行業(yè)都在經歷著由信息技術而引發(fā)的變革。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因其專業(yè)背景和工作性質而對新信息技術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適應性。在圖書館發(fā)展過程中,技術部門應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積極思考哪些新技術可用于圖書館工作流程的優(yōu)化、服務的升級與推廣、知識的組織與發(fā)現。創(chuàng)新源于學習和思考,廈門大學圖書館信息技術部在多年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較好的創(chuàng)新氛圍,鼓勵成員提出新想法、嘗試新技術、探索新服務。在工作中,形成學習提高、實踐探索、回顧反思、逐步改進的良性發(fā)展。
不論環(huán)境如何變化,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是永遠不變的,在提倡技術引領服務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仍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將信息技術與為讀者服務的理念相結合。技術人員在圖書館信息化建設時,不能脫離實際單純追求設備的現代化,不能脫離服務片面強調技術的先進性,需要多從用戶視角思考審視技術方案的可行性。技術人員還應參與到技術推廣和應用指導中,通過用戶易于獲得的渠道宣傳圖書館的各種新式服務、新式設備,通過用戶善于理解與接受的方式介紹如何使用新技術、新設備。建立便捷的用戶交流平臺,虛心聽取用戶建議,了解用戶真實需求,不斷完善各種新設備和應用系統(tǒng),充分發(fā)揮新技術、新設備在提升圖書館工作和服務方面的效果。
技術部門的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問題的困擾,而最為主要的就是人才問題。針對高校圖書館技術館員發(fā)展中面臨的幾點共性問題,結合廈門大學圖書館的實踐,共同探討技術類人才問題的解決之道。
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通常面臨“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兩大人才困境。圖書館很難招到優(yōu)秀的技術人才,而招到的技術人才經過鍛煉成為部門骨干后又很難留在圖書館,在廈門大學圖書館信息技術部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面臨這樣的問題[27]。早期,廈門大學圖書館技術崗位可以享受重點崗位津貼,因此館內有鉆研精神的年輕館員會選擇技術崗位,經過個人努力和部門培養(yǎng),成為圖書館信息化建設中的支撐力量。隨著學校整體待遇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也吸引了應屆畢業(yè)生的加入。相比“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更是一道難題。廈門大學圖書館信息技術部先后有10多位館員離開圖書館,除去“待遇”這一圖書館無法自己決定的因素外,圖書館可以多在“感情留人、事業(yè)留人”上想辦法。在感情上,廈門大學圖書館信息技術部經常組織外出參觀學習、踏青秋游、集體觀影等團隊建設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增進團隊成員間的了解,增強彼此間的信任,建立情感紐帶。由于長期以來,技術部門都工作在二線后臺,其服務保障的工作價值平時較少得到關注。而一旦出現故障,又往往給人以技術部門工作不到位的負面印象,久而久之成為技術部門無法承受的壓力。在事業(yè)上,最好的方法是為館員搭建個人展示的平臺,使他們的工作得到館領導和其他同事的認可,同時通過直接面向讀者的服務,獲得讀者的肯定與表揚,使他們的工作價值得到正面評價、個人價值得到認可。
人員考評是部門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一種合理的考評體系是保證考評工作得到館員認可的重要保障。技術部門工作內容繁雜,對于技術部門崗位的評價不能簡單地以工作量作為唯一標準。廈門大學圖書館制定了館員自評、同事互評、主管評價3個層次、“德、能、勤、績”4個方面的綜合考評體系。在此基礎上,信息技術部針對“德、能、勤、績”制定了更為細致的評分標準??陀^公正的人員評價,能夠幫助館員更清楚地認識個人價值,反思自身不足,明確下一步的發(fā)展方向。同時通過對考評的優(yōu)秀館員實施獎勵,也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信息技術部門館員的職業(yè)發(fā)展一方面是通過傳統(tǒng)的職稱評定,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調換崗位從事其他工作。處在環(huán)境變化中的高校圖書館,新興崗位隨著需求應運而生,如學術交流與機構庫建設館員、數據館員、新媒體運營館員、服務推廣館員等。新興崗位一般都會涉及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從事技術崗位的館員,大都具有較強的學習鉆研能力和挑戰(zhàn)新事物的精神,可以適時地結合自身特點,發(fā)揮個人特長,謀求新的崗位。如軟件開發(fā)工程師,就可以憑借其掌握的技能,從事數據分析工作。系統(tǒng)工程師也可以憑借工作經驗積累,逐漸轉型為系統(tǒng)架構師。工作的新鮮感是保持工作激情、防止職業(yè)懈怠的有效方法,也是促進個人成長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動力。
在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lián)網為基礎的新一輪信息技術浪潮中,人工智能正在快速發(fā)展,智慧圖書館也正逐步從概念變?yōu)楝F實。面對未來,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應以開放的心態(tài),充分發(fā)揮其專業(yè)性,不斷跟蹤學習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變化,探索工作模式轉變,發(fā)現新的用戶需求,實踐服務創(chuàng)新,與圖書館各項業(yè)務充分融合,聯(lián)合各界力量勇挑重擔,共同引領圖書館未來發(fā)展之路。
[1]孫一鋼.融合、創(chuàng)新、引領——論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發(fā)展中的定位和作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3):1-5.
[2]范并思,胡小菁.論信息技術對圖書館學的影響[J].圖書館,2000(1):12-17.
[3]劉煒,葛秋妍.從Web2.0到圖書館2.0:服務因用戶而變[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9):8-12,67.
[4]劉煒,周德明.從被顛覆到顛覆者:未來十年圖書館技術應用趨勢前瞻[J].圖書館雜志,2015,34(1):4-12.
[5]鄭宏.論圖書館自動化技術人員隊伍建設[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7(3):46-50.
[6]陳慧杰,夏云,張甲,等.關于大學圖書館新信息技術應用及自動化系統(tǒng)發(fā)展的設想和建議(續(xù))[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8(1):1-5.[7]李廣建.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信息技術部簡介[J].圖書情報工作,2002(6):21-22.
[8]王啟云.圖書館信息技術部的建設[J].圖書館雜志,2003(1):33-35.
[9]張連分.美國大學圖書館的機構改革:以澤維爾大學圖書館和信息技術中心合并為例[J].圖書館建設,2009(2):89-91.
[10]鐘戈.“大流通”服務模式下圖書館技術部的職能轉換[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3,23(18):37-39.
[11]LISA JANICKE HINCHLIFFE.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esearch Libraries #CNI16S[EB/OL].[2017-09-01].https://lisahinchliffe.com/2016/04/13/infotech-in-research-libs/.
[12]DALE ASKEY.Finding a Way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Middle Libr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Leadership,and Culture[EB/OL].[2017-09-01].https://doi.org/10.18665/sr.303501.
[13]黃小敏.Bibliofile光盤及其在廈門大學圖書館西文編目中的應用簡介[J].文獻信息學刊,1995(2):44-46,35.
[14]全省高校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專題研討會紀要[J].文獻信息學刊,1994(4):1-3.
[15]沈迪飛.我所親歷的圖書館技術變革(1974—1998)[J].圖書館論壇,2016,36(9):52-61.
[16]崔曉西.我館的電子文獻信息部[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6(3):59-60.
[17]黃國凡,蕭德洪.廈門大學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回顧與展望[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5):53-55.
[18]楊巧云.高校圖書館建設芻議[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111-112,115.
[19]黃國凡.數字圖書館的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開發(fā)[J].現代情報,2004(1):110-111.
[20]江湍.廈門大學Library2.0研究與技術應用介紹[D].廈門:廈門大學,2008.
[21]肖琳.基于Web2.0的圖書館內部管理溝通: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J].貴圖學刊,2013(3):50-52.
[22]黃國凡,肖錚.圖書館新媒體服務的實踐與思考: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J].情報資料工作,2014(6):85-88.
[23]黃國凡,龔曉婷,畢媛媛,等.高校圖書館暑期微博運營的實踐與啟示: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5,25(1):44-47.
[24]程曉嵐.廈門大學圖書館的“圕·時光”營銷實踐與啟示:以對IFLA國際營銷獎高校圖書館的獲獎項目分析為切入點[J].圖書與情報,2016(5):62-69.
[25]蘆曉.新形勢下圖書館技術部職能的思考[J].貴圖學刊,2008(2):58-60,57.
[26]肖錚,林奕純,楊薇,等.高校圖書館創(chuàng)意迎新的策劃、實施與效果評估[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4,24(3):14-16.
[27]蘇海潮.論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優(yōu)先發(fā)展策略[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4):15-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