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成為一種單調的義務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導每一個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小課題研究就是一種幫教師提升自己教學能力的方法。
要進行小課題研究,首先要搞懂何為小課題研究。
小課題研究,是指教師基于職場實際,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問題為任務,對自身的工作進行自我觀察、內省、反思、研究與行為跟進的一種教育研究類型。小課題研究是一種群眾性的、大眾化的教育研究,其核心理念是在教師改進教育、完善工作的過程中,促進教師自主成長、不斷提升教師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從研究對象看,小課題研究是小問題著眼,小環(huán)節(jié)、小項目切入的微觀研究。小課題研究特點首先是“小”,但“小”還不能說明就是“小課題”。小課題研究的是“小問題”“實踐問題”和“自己的問題”,三者兼?zhèn)洳攀切≌n題研究。
從研究主體看,小課題研究是教師個體的研究,是一種教師“面對真問題,開展真研究,取得真效果,獲得真成長”的行動研究。
從研究性質看,小課題研究是一種教師源于自我實踐、服務自我實踐、完善自我實踐的應用研究。小課題研究是教師基于自己的教育生活實踐的“微改造與微變革”。小課題研究不在于他人看來是否有價值,也不在于他人是否做過,是否做得很成功,而在于其研究的問題是否來自教師自己的實踐,是否對自己“認識教育、改進工作、完善自我”有價值、有幫助。
從研究目的看,小課題研究是一種面向日常教育實踐,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研究。在小課題研究中,教師對自己日常的種種教育實踐換一個角度觀察之,換一種方式對待之,打開一個缺口,尋求新的解釋和新的改善之法,評估其合理性與有效性,反復叩問其對學生成長究竟意味著什么。從而使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達成改善工作、完善自我之目的。
從研究內容看,小課題研究是一種貼近教師、貼近生活、貼近工作實踐的田野研究。小課題研究要求教師在微觀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尋找“自己的問”,在“教之惑、學之困”處去發(fā)現要研究的問題。
從研究要求看,以行動研究為主的小課題研究,費時短、范圍小、形式靈話,容易操作和容易見效,每一個教師都可以勝任,每一個教師都可以參與,因而是一種低起點、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式研究。
小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這是因為小課題研究使教師專業(yè)成長方式從“學習運用”轉換為“問題解決”,從而使教師學會發(fā)現新問題,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手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身專業(yè)成長;小課題研究是教師自主成長的有效方法,小課題研究引領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進入研究狀態(tài),以研究促進教育教學行為的改善。
對于很多教師來講,小課題研究教師應研究“自己”的問題,突顯研究者的個性。怎樣去尋找“自己的問題”呢?對此,“三看”“四原則”可以作為廣大教師在選擇小課題研究方向上的一個參考。
所謂的“三看”即一看于“我”是否有價值;二看是否解決實際問題;三看解決的是否為最突出的問題?!八脑瓌t”為需要性、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和可行性原則。
遵循這些規(guī)律,就不難從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找到自己的問題,通過找到疑難點,發(fā)現“教之感,學之困”的問題;把握生長點。善于找到自己的長處;發(fā)現不同點。從相同之處找到不同。
在研究具體的問題,“籠統(tǒng)”“大而不當”是小課題研究的大“忌”,“大而不當”的問題往往使教師們面對課題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那么,怎樣選擇具體研究課題呢?
“縮小”。對于小課題研究而言,問題的范圍越小,越具體越好。小課題研究要善于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比如,“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這是一個大問題,縮小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就比前者具體;再縮小成“小學語文句子教學的研究”,就進一步具體化了;而“小學語文難句教學的研究”,就更具體化了。
“放大”。小課題研究要“小題大做”,要善于將“小課題”的意義放大。
“抓點”。在籠統(tǒng)的問題中找到一個切入點,就能夠形成一個具體的問題。比如“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有效性的研究”,就是一個比較籠統(tǒng)的課題。改為“建立在學生錯題分析基礎上的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再設計的研究”,從“錯題分析”這一點切入,就比較具體了。
3) 曲線軌道上彈性輪和剛性輪的輪重減載率都達到1,且輪重減載率超限最大作用時間的差距較?。恢本€軌道上彈性輪的輪重減載率超過限值但均未到達1,超限最大作用時間也小于剛性輪。
小課題研究還強調研究具體的問題,但這種“具體”是相對的,并非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某一件事情”是指“偶然的問題”,而小課題研究要從“偶然的問題”中發(fā)現“日常的問題”。往深處想,從多件事情中找到深研的問題。往廣處想,從一件事情聯想到多件事情,從而形成小課題研究的內容。
此外,還要研究清晰的問題,而不是模糊的問題。課題表述的語言要簡潔精煉,課題中的概念,指向要明確,不能模糊不清,課題名稱中要能看出要研究的問題。比如“以學校論壇為載體,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營造書香班級,積淀文化底蘊”等課題名稱中就看不出要研究的問題。
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教師可以通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一個大循環(huán)。
發(fā)現問題是小課題研究的第一步。發(fā)現問題需要強烈的反思意識和高超的反思方法。反思意識是反思的動力和前提;反思方法是反思的能力,是反思深入的保障。
教師發(fā)現不了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視而不見,二是思維定勢,三是滿足現狀,本質上是沒有反思意識,不會反思。因此要在學習榜樣過程中培養(yǎng)反思意識;在認識自己不足時培養(yǎng)反思意識;在學習相關理論時培養(yǎng)反思意識;在師徒結對過程中培養(yǎng)反思意識。
分析問題,這是小課題研究的第二步。包括問題甄選和歸因分析。在甄選問題上,要剔除假問題,找出真問題。有意義;有依據;邏輯自洽,能舉證;針對性;結合具體情境考慮,有實效。歸因分析是整個研究的基礎。歸因分析即追問這個問題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類型和特點,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是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解決問題這是小課題研究的第三步。它包括預設對策、方案撰寫、行為跟進、總結歸納,成果表現,并借此形成一個小循環(huán)。
如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預設對策?可采用三種方法:合作討論法、借鑒創(chuàng)新法和征求意見法。
方案撰寫要發(fā)現問題、分析原因、預設解決對策,即可形成一個研究方案。
行為跟進,即把方案付諸實踐操作,用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驗證預設的方法是否切實可行。行為跟進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充分預設;靈活調控;情意 支持;善于積累資料,建立好課題研究檔案。資料的收集和積累要做到真實、準確、系統(tǒng)和完整。
總結歸納為梳理研究結果,提煉研究結論,撰寫研究報告。
成果表現在總結反思之后,要把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和方法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小課題研究的成果表現。小課題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行動研究報告、教育敘事、教育案例、小實驗報告、教學設計和課件等。
綜合來看,小課題研究促使教師養(yǎng)成了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理性反思的工作習慣,促使教師帶著問題去學習,使教師的實踐融于理性,教育教學行為更貼近教育教學規(guī)律,促進教師的教學、學習、研究三者有機結合,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發(fā)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