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東 _ 北京市通州區(qū)張家灣鎮(zhèn)中心小學
美術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促進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始終圍繞情感這條主線,在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前提下,發(fā)揮美術教學特有的功能,從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學習不同藝術形式的“語言”、多學科整合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新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因此,我利用生活中可以找到的不同材料進行教學。例如,卡紙、彩紙、報紙、瓦楞紙等有薄厚、軟硬、粗糙平整之分,利用這些特點,可以制作出粗狂、細膩等不同風格的作品。如通過折疊、卷壓,可以將厚紙、薄紙制作成不同棱角塊面的作品,從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又如,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掛歷紙、易拉罐、舊紙盒、一次性紙杯等材料,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制作出一件件有趣的手工藝品。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既豐富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素材,又合理利用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生活、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和意識。
不同的藝術形式有著各自的“藝術語言”。我讓學生感受水彩、水粉、中國畫、貼畫、折紙、泥塑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通過分析作品中點、線、面、形、色彩、結構、明暗的變化,讀懂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藝術語言”。
例如,在欣賞吳冠中的《春如線》時,學生通過欣賞初步了解到作品用色較少、線條很多,但抓不住具體的形象。于是,我向學生講解:整幅作品鋪滿流暢活潑的線條,顏色以淺色為主,線條的寬窄稍有差別,其間點綴少許玫紅、桔紅色小色塊,給人以春天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感覺。這樣一來,學生明白了顏色和線條也是有生命力的,從而感受到作者熱情奔放的情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但了解了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而且體會到了作品中蘊含的感情,提高了審美情感。
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在情感培養(yǎng)方面有很多共通之處,在美術教學中融入不同學科的內(nèi)容和特點,可以讓學生有不同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五年級《畫門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門神的造型,我引導學生對門神進行聯(lián)想——用舞蹈中的動作,如插腰、踢腿、轉頭、端肩膀、手握大刀等擺出各種門神的造型,讓學生感受門神面貌威嚴但內(nèi)心善良的特點,然后再進行創(chuàng)作。期間,播放旋律優(yōu)美的新年樂曲,讓學生在溫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繪畫,融入音樂、舞蹈、美術等學科知識,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