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中學 韓慧賢
【教學初衷】
高一學生的寫作仍未擺脫初中作文的影子,卻也有了高中生“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奈?!盁o病呻吟”的“空”情,“一眼望穿”的“套”情,妄圖“瞞天過?!钡摹凹佟鼻?,“眾人一面,千人一腔”,情感撞車,縱橫考場。一千個讀者縱然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老師的無奈卻在于:眾多的作文中,哈姆雷特孿生同胞太多。
白居易曾響亮地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然,棲于象牙塔的高中生,體察社會不深,缺少為時而著的靈感;體悟人生不足,缺乏為事而作的敏感。即使使出渾身解數,以期博得老師一剎那感動的愿望,終陷“無動于衷”之悲。
余黨緒老師在《以公民姿態(tài),就公共事務,做理性表達——基于“公民表達素養(yǎng)”培育的寫作教學》一文中指出,作文教學要讓學生能“以公民的身份寫作,首先要關注自己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關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時代的脈動中發(fā)現(xiàn)表達的靈感和素材,在社會的矛盾中抒寫真我的感受與思考?!保ā墩Z文學習》2013年第1期)
82個字,簡潔明了。以公民的身份寫作,就是在社會的矛盾中抒寫真我的感受與思考。對高中生而言,“關注”什么,更有利于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發(fā)現(xiàn)”何物,更適合書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可以抒寫自己真情實感的方法?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一線教學的語文教師,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當下高中生作文情感缺位的嚴重性。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試著探索“寫好文章的真情實感”的方法,初譜“三步曲”:
第一步:巧妙地寫出“真情實感”
第二步:藝術地寫出“真情實感”
第三步:藝術地寫好“真情實感”
【課堂簡介】
這是一節(jié)市級公開課,主要內容是“三步曲”中的第二步。
【課堂環(huán)節(jié)】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完成三個內容。
1.方法回顧:以一則高考閱卷點評,回顧上“步”內容,即巧妙地寫出真情實感需要寄情于物、事、人、景。
2.隨機抽閱:從學生的作文片段練筆中,隨機抽一篇,投影評閱。
3.點評總結:
設計說明:作文指導課不等于閱讀賞析課,但一節(jié)45分鐘的課堂,既要讓學生從賞析中得出方法,又要有課堂現(xiàn)場練筆,對謀篇全局類的作文指導課而言,難度很大。所以設計一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未嘗不可。
這樣一個片段,既檢驗學生對“三步”第一步的掌握,又可在學生的互評中,發(fā)現(xiàn)問題,順利走向第二步“藝術地寫出真情實感”。
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課堂上分三步完成。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點兒不真實,讀者一下子就會念得出來。所以要對自己真實,要把自己的真情實感 “寫”出來。
——冰 心
步驟解說:借用冰心女士的話,一方面強調情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引出,作品中“寫”出的真實不等于現(xiàn)實中的真實,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真”情“實”感。
然而,成人的視角和學生的視角不同,名家作品中的成人姿態(tài),大多是融進了一些個人閱歷的,要求學生體悟人間情感,對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散文家張曉風用這樣一段話評價安徒生:
“如果有人5歲了,還沒有傾聽過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溫馨;如果有人15歲了,還沒有閱讀過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銀燦;如果有人25歲了還沒有品讀過安徒生,那么她的青年少了一片輝碧;如果有人35歲了還沒有了解過安徒生,那么她的壯年少了一種豐饒;如果有人45歲了還沒有思考過安徒生,那么她的中年少了一點沉郁;如果有人55歲了,還沒有復習過安徒生,那么她的晚年少了一份悠遠。”不同的人生階段,對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期望十幾歲的高中生,去完美理解“大人”表達的“情感糾葛”,或許值得商榷。
為此,在之后展開的“活動體驗”環(huán)節(jié),筆者所選用的材料均考慮到了高中的年齡特點。
需要結合講義,調動自己的閱讀積累,根據【合作交流】的提示,探尋藝術地寫出“真情實感”的方法。
步驟解說:基于以上的原因,本節(jié)課選用的5篇文章。其中4篇高考滿分作文,分別為《懷想天空》(2007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憂與愛》(2012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逃離“智慧”的周莊》(2015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憂與愛》(2012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和1篇學生作文《喚醒自己》。
本節(jié)課,筆者預設從人稱選擇、刻畫手法和情感抒寫三個角度,探究藝術地寫出真情實感的“他人之法”,故在講義中,專門設有【合作交流】的討論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是依據講義進行的定向討論,是預設之內的生成。
人稱選擇和刻畫手法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迅速感知。情感抒寫則需要循序漸進,作文講義中,采用由點到面的方式,逐步引導。
講義內容(部分)
3.從情感上分析
啟示(1):五篇文章涉及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曾深有體會,為什么這類情感常寫不衰?啟示我們,要藝術地寫出“真情實感”,我們應該在文章中寫 的情感。
啟示(2):第3篇《逃離“智慧”的周莊》中,“千燈與周莊相隔不遠,千燈與周莊相差甚遠”,但,“我,愿逃離,逃離‘智慧’的周莊”,因為我喜歡千燈的 ,不欣賞周莊的 。
第4篇《喚醒自己》中,“可能是心虛吧”,因為我正處于 和 的斗爭中。
第2篇《憂與愛》中,可有類似的掙扎?
啟示我們,要藝術地寫出“真情實感”,我們應該在文章中寫具有 的情感。
啟示(3):將第5篇《憂與愛》中,“自從進入六月,我媽一 ,竟也干起了 的事”,與《拐角處的眼神》“我在籃球場上摔傷了膝蓋”,遇到下班騎自行車的老爸,我“很自覺地往車上 ,不料老爸把我 ”聯(lián)系起來,結合日常生活,“我媽”和“老爸”的行為是否合理?啟示我們,要藝術地寫出“真情實感”,我們可以在文章中寫 的情感。
選材上的“司空見慣”恰恰可以產生“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共鳴之感,故有了啟示(1)的詢問;
謀篇上的“怒目相向”偏偏可以造就“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沖突之美,故有了啟示(2)的掙扎;
敘寫上的“一反常態(tài)”完全可以形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人之常情,故有了啟示(3)的思考;
三種“預設”從不同角度,尋求可以抒寫真情實感的最佳途徑。
1.從人稱上分析:有我之境
2.從刻畫上分析:細節(jié)之美
3.從情感上分析:共鳴之情、沖突之情、反常之情
步驟解說:這是學生探究之后形成的最終結果,老師的作用就是藝術化地呈現(xiàn)“方法提煉”。在充分討論、各抒已見的基礎上,這一步基本上是水到渠成。
設計說明:練筆是檢驗一節(jié)課成效的最佳途徑。但在45分鐘的課堂上,無法完成一篇現(xiàn)場作文。故,筆者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選用了一篇審題正確,且選材的切入點較小,但實際得分只有38的學生考場作文。要求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對文章進行修改。以此檢驗學生藝術地寫出真情實感的各角度掌握情況。掀起了課堂的又一個小高潮。
巴金說,我之所以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因為我有感情。
考場作文是在一定材料和范圍內的速構文章,需帶著鐐銬跳舞。希望同學們匯集情感于筆端,縱情得法,感人至深。
【課堂后續(xù)】
這是一堂尚在探索中的作文指導課。因為時間所限,“致用”環(huán)節(jié)稍顯緊張,一些學生尚未來得及發(fā)表自己的修改意見。
情感一直是作文生命力的源泉。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嘗試著用大家之作引導學生,但是人生閱歷的欠缺,讓學生在模仿中迷失。撥開“莊肅嚴正”的面紗,我們看到不屬于這個青春的老氣橫秋;透過“淺吟輕唱”的韻調,我們慨嘆不符合這個年齡的虛情假意;拂去“無病呻吟”的灰塵,我們無奈在這個年齡卻早已得心應手地生搬硬套;吹去“文字泡沫”的夢境,我們驚嘆在這個花季卻早已耳濡目染得空話連篇。
將“自主寫作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擺脫作文傀儡的噩夢,勢在必行。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的真情實感,藝術地呈現(xiàn)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人情味”回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