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財
(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醫(yī)院 骨科,北京 102401)
第5掌骨頸骨折又稱“拳擊手骨折”,發(fā)生率較高,約占手部骨折的20%[1],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對于穩(wěn)定骨折可行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當骨折嚴重成角或短縮畸形時宜采取手術治療。AliA等[2]認為掌骨成角可接受的限值是15°。彈性髓內針是近年出現(xiàn)的內固定方法,符合微創(chuàng)、牢固的生物學固定原則[3]。我院自2016年6月-2017年5月采用髓內針內固定治療第5掌骨頸骨折23例,骨折均獲愈合,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23例,男22例,女1例;年齡18~52歲,平均26.5歲,左側4例,右側19例。均為閉合性損傷。受傷至手術時間3~10 d,平均5 d。術前常規(guī)行手部正斜位X線片檢查,必要時行CT檢查,以了解骨折粉碎情況。
患者取平臥位,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手置C型臂X線機上。消毒鋪巾后,準備2根直徑1.5 mm克氏針,透視下測量第5掌骨長度,將克氏針在距離頭端5.0 mm處預彎至20°,類似曲棍球棍的形狀,尾端預彎至90°。注意頭端與尾端預彎的方向。透視下確認第5腕掌關節(jié)位置,并做5.0 mm長的橫切口,鈍性剝離顯露第5掌骨基底部,注意避免損傷尺神經背側感覺支及小指伸肌腱。在第5掌骨基底部中央依次以直徑1.5,2.0,3.0 mm克氏針鉆孔開口,置入1根已預彎的克氏針,至骨折線近端,行骨折復位,透視確認,繼續(xù)錘入至軟骨下骨,注意不要穿出關節(jié)面,同樣方法置入第2根克氏針,注意克氏針頭端成180°。透視確認,如骨折仍不穩(wěn)定,可于尺側打入1根克氏針,以增加其穩(wěn)定性。剪斷尾端,縫合切口。石膏固定4周,術后3個月經X線證實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針。
本組23例均獲隨訪,骨折均愈合,第5掌指關節(jié)活動度:伸 0°,屈 80°~90°,接近正常。
第5掌骨頸骨折臨床常見,多因手指遭受擠壓暴力或扭轉暴力所致。由于骨間肌及蚓狀肌的牽拉作用,常導致背側成角畸形。多數(shù)情況下,手法復位易成功,而后行石膏固定。但有時矯正成角移位容易,維持復位卻非常困難,成角畸形可再次發(fā)生[4]。因此,對于不穩(wěn)定骨折,常需手術治療。目前,常采取的手術方式為切開或閉合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或切開復位微型鋼板螺釘內固定。
傳統(tǒng)切開或閉合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有如下不足,如針道感染風險、關節(jié)僵硬,因“拴樁效應”使患者術后不適,限制掌指關節(jié)屈伸活動[5]。后期如骨折不能如期愈合,由于克氏針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阻礙骨折愈合。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外學者將AO釘板系統(tǒng)應用于手部骨折中[6]。切開復位微型螺釘鋼板內固定,能夠做到解剖復位,堅強固定,允許早期功能訓練。但創(chuàng)傷大,術中容易損傷腱周組織造成粘連,術后鋼板易對肌腱造成激惹,需二次住院手術取出鋼板,且鋼板價格昂貴。
髓內針內固定治療有如下優(yōu)點:⑴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符合微創(chuàng)原則。⑵不會造成周圍組織激惹。⑶骨折屬于彈性固定,利于骨折愈合。⑷操作簡單,易于掌握。不足之處:術后需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