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明
1、詩詞創(chuàng)作普遍存在一個問題:能寫大,不能寫?。荒軐懘?,不能寫細;能寫籠統(tǒng)抽象,不能寫具體形象??傮w說來,還是邏輯思維多,形象思維少。詩詞要抓細節(jié)描寫,都抓大,易墮空腔。
2、寫詩一定要注意修煉“揉磨入細”和“展拓開張”的功夫。孫悟空的金箍棒和鐵扇公主的芭蕉扇,都是能變大能變小才是寶貝,如果只能變大或只能變小就沒有用了。
3、既然是“諷刺詩”,就只需一根刺,扎在穴位上,使人感到酸麻即可?,F(xiàn)在有很多的所謂“諷刺詩”,或掄起大棒大棍擊人皮肉,或舉著刺,亂戳亂扎。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諷刺詩”。
4、詩有想得到的好:所謂在意料之中,未出意料之外,雖筆底尚無,卻心中已有。有想不到的妙:所謂非常人能道之語,出人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把想得到的好,反反復復,說成了想不到的妙,就太繁瑣太嘮叨了。我很愛看前人一些唐詩宋詞的匯評,往往寥寥幾字,就點到穴位,搔到癢處。
5、語言的功力,可以用三張“試紙”一試。第一張“綠葉紅花”:小學生作文。寫實。人人眼中之景,人人能道之語。第二張“綠嫩紅鮮”:中學生作文。有文采。人人眼中之景,非人人能道之語。第三張“綠肥紅瘦”:詩家語。詩人眼中之景,非常人能道之語。三張試紙,第一張要寫得“通”。這是體現(xiàn)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第二張要寫得“美”。這是體現(xiàn)作者的審美情趣。第三張要寫得“妙”。這是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和智慧。只有寫到妙,讀者才會拍案叫絕。
6、點評佳作,寥寥數(shù)語,到位即可,不必摻入許多水份。過譽者,只說明識見之淺之低。否則,就是評者別有所冀,另有隱情也。真正的知音,應該是說好能說到位,說不好也能說到位。
7、只有成為合格的讀者,才能當合格的作者。當代卻是作者大大多于讀者,基本上讀者就是作者,而有些作者還不愿當讀者。這是個廚師多于食客的時代。
8、詩有美刺?!按獭钡眠^頭,就是把事情說壞,說過頭。這是造謠,要追究責任?!懊馈钡眠^頭,就是把事情說好,說過頭。實際上也是造謠,但很少追究責任。
9、屈原不造假古董,寫他的楚辭;曹子建、陶淵明不造假古董,寫他們的魏晉詩;李白、杜甫不造假古董,寫他們的盛唐詩;蘇東坡、辛棄疾不造假古董,寫他們的北宋詞。當代有人造假古董,還以此為榮,沾沾自喜。
10、寫詩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人不云我不云。應該是人云我不云,人不云我云?;蛘呤侨嗽莆覔Q個角度更精彩地云。
11、不是識五千字的人,就一定比識四千字的人詩寫得好。也不是識四千字的人,就一定比識三千字的人詩寫得好。背得出《新華字典》的人,不能就算是詩人;背得出《英漢大辭典》的人,不能就成為莎士比亞。識字當然越多越好,但詩人能通過形象思維,或叫詩性思維,把漢字搞到鮮活。不能把字搞活,就只能做死學問。
12、漢字不滅,中華詩詞不會亡。我感到是,中華詩詞拯救了我,我可拯救不了中華詩詞。中華詩詞是我的事業(yè)、信仰、宗教。
13、屈原的《離騷》中有三句詩,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第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睙o論人生還是學習詩詞創(chuàng)作,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應該投機取巧,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边@是一種詩人的執(zhí)著,也體現(xiàn)詩人的風骨。詩人要有才情,更重要的是要有風骨。第三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边@是詩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詩人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詩人的“小我”,要與人類的“大我”息息相關。詩人不是不可以吟風弄月,但是如果忘記民生,他不會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詩人,一個受人尊敬的詩人。
14、詩詞創(chuàng)作有三個層面:技術層面、藝術層面、思想層面。想從心所欲,表達思想層面的“意”和藝術層面的“象”,不能逾技術層面“音”的矩。
15、當代詩詞應用舊瓶裝好酒,否則就成了“瓶裝水”。所謂舊瓶,即舊體詩詞的形式和格律;新酒,即有時代特征的思想、內(nèi)容和文字。我們只有釀出當代的好酒,裝入嚴守平水韻的傳統(tǒng)典雅的瓶子也好,裝入時尚新穎的新聲新韻乃至新詩的瓶子也好,都會有廣大的品嘗者。
16、屈原是因“民生之多艱”而“掩涕”,杜甫是因“國破山河在”而“感時花濺淚”“憑軒涕泗流”,李煜是因亡國而“垂淚對宮娥”,辛棄疾是因面對“可憐無數(shù)山”的淪陷而“揾英雄淚”,陸游是因“但悲不見九州同”而“悲歌仰天淚如雨”。如果僅僅描摹傷心,卻寫不出傷心的理由,或說出的理由一點也不充分,還哼哼唧唧,哀痛欲絕,怨天尤人,讀者就會覺得你在無病呻吟。
17、有人反對用“掛帆”“剪燭”“宵漏”等詞語,說太陳舊,與現(xiàn)代生活不符,我覺得也未必。馬路不見馬,火車不燒火,輪船不用輪,也還一直在沿用,沒人覺得陳舊過時。問題是你怎么用。當代的詩詞創(chuàng)作愛好者,應有一種使命感。我們要進行實驗,需要積累屬于我們時代的詩詞創(chuàng)作的新的詞語庫和意象庫。使得我們當代創(chuàng)作的舊體詩詞,既富于時代感,又有詩意和美感。
18、詩詞的高境界是“意深詞淺”,也叫“深入淺出”。這個“淺”,不是淺俗到俗而不雅,不是淺白到毫無意蘊,也不是淺淡到淡而無味。這淺乃是千錘百煉,化繁為簡,出于自然,毫不留雕琢之痕,讓人回味無窮。
19、讀者是買不來的。他們精明得很。詩人應該老老實實寫詩,爭取有讀者。一有讀者,就應該感恩。
20、舊體詩必須講究格律。但是,以“戴著鐐銬跳舞”比喻舊體詩詞格律,我卻不敢茍同。試想,如果跳舞帶著鐐銬,還會有什么韻味和美感?詩詞格律,是舞步的要求,掌握熟練了絕對不會有不自在的感覺。子曰:“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從心所欲就逾矩,不逾矩就不能從心所欲,這說明你功夫還沒修煉到家。你把不逾矩當作戴著鐐銬,就不可能從心所欲,怎么會開心?怎么會達到高品位、高境界?有時矩越嚴越難,反而越能顯示你的才情。
21、有人說,當代詩詞寫得好不好的標準是,放到唐詩宋詞里,看是否可以亂真。我認為,這只是當代詩詞創(chuàng)作可以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和方向。就像我們創(chuàng)作小說不是為了放到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蒲松齡的作品中去亂真,創(chuàng)作游記散文不是為了放到歐陽修、范仲淹、蘇軾的作品中去亂真一樣,寫詩的目的,也絕不是為了放到唐詩宋詞中去亂真。當代優(yōu)秀詩詞放在唐詩宋詞里,應該依然能夠閃耀著當代思想的光輝。
22、詩詞創(chuàng)作中,繼承是過程,創(chuàng)新是目的。不肯繼承是偷懶,是無知;不肯創(chuàng)新,是更大的偷懶和無知。懶人不肯繼承,庸人不肯創(chuàng)新。死守舊形式和完全沒有形式,是矛盾的兩個極端,似乎都可以盡量少花力氣,滿足我們根子里的懶惰習性。
23、《詩經(jīng)》中的詩篇,大多有三章,很多是只換了幾個字,在意思上相類,但有程度上的不同,一唱三嘆,層層遞進,絲絲入扣,可見用字的精當和細膩。
24、為了用平水韻還是普通話新聲韻,雙方爭論頗劇。改革聲韻者有一理由是,詩讀來要朗朗上口。實際上許多古典詩詞,我還真是閱多讀少,甚至只閱不讀。閱即看,讀即誦也。詩經(jīng)楚辭,讀來未必都順口,閱去卻無不順眼,甚至賞心悅目。因為這是詩。許多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當代詩詞,實質(zhì)上還不是詩。
25、我評判好詩的標準有“三步曲”:第一眼前一亮,第二心中一顫,第三喉頭一熱。不到喉頭一熱的詩,我不會朗讀吟誦。
26、創(chuàng)作格律詩,能遵守平水韻自然好,適當放寬甚至干脆用普通話新韻也無不可。但讀古詩最好懂平水韻。這對于欣賞古人的詩詞是有幫助的。否則,你在欣賞柳永的《雨鈴霖》、李清照的《聲聲慢》、岳飛的《滿江紅》等押入聲韻的詞作時,審美上總是缺損了一塊。
27、詩詞格律只是一些游戲的規(guī)則,可以嚴守了玩,也可以大家說好了調(diào)整一些規(guī)則后再一起玩。但是,這種新的玩法,要得到大多數(shù)參與游戲的人的認可。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這種玩法必須既易學又有趣,但有時太容易未必有趣味。第二,這畢竟是寫詩,你必須用你的玩法,寫出好的作品來。
(作者系中華詩詞學會第二、三屆副會長?,F(xiàn)為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