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璐璐+何淼
摘 要:以心理彈性作為中介變量,研究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青少年應對方式量表和自我效能量表對520名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結論:心理彈性對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心理彈性對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具有負向的預測作用。心理彈性在應對方式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彈性;應對方式;自我效能
心理彈性是個體在遭受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仍能適應并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它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能力和特征,這些能力和特征通過動態(tài)交互作用使個體在遭受重大的危險與壓力時,能迅速的恢復和成功的應對。中國學者認為: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逆境或困難時能有效應對及良好適應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應對方式是個體在應激期間處理應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
大學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處在這一階段的大學生要面臨獨立生活與就業(yè)等壓力,如何使大學生在壓力面前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心理彈性所關注的問題。國內(nèi)外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應對方式對心理彈性均有重要影響,但鮮有研究將三者結合來探討影響心理彈性的因素。本研究立足于大學生心理彈性,考察其與應對方式、自我效能感的關系,以期為制定提高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
一、 被試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開封某大學進行調(diào)查,有效問卷520份,其中男生246人,女生274人,年齡19~23歲。
二、 測量工具
(一) 心理彈性量表(RSCA)
選用胡月琴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RSCA),該量表包括目標專注、人際協(xié)助、家庭支持、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五個維度,共27題。量表采用5點等級計分,高分者表明心理彈性較大。該量表Cronbachs ɑ系數(shù)為0.85。
(二) 應對方式量表(CSS)
選用陳樹林編制的青少年應對方式量表(CSS),該量表包括兩個分量表,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分量表包括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積極的合理化解釋3個因子;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分量表包括忍耐、逃避、發(fā)泄情緒和幻想否認4個因子。共36題,采用4點等級評分。高分者表示在日常學習活動中較多的使用這些行為。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Cronbachs ɑ系數(shù)為0.83,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Cronbachs ɑ系數(shù)為0.79。
(三)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選用Schwarzer編制的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題,采用4點等級評分,高分者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該量表Cronbachs ɑ系數(shù)為0.87。
三、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
四、 結果
(一) 大學生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之間的相關分析
對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及其各個維度進行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心理彈性與自我效能感Pearson相關系數(shù)為0.452(P<0.01),心理彈性與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相關系數(shù)為0.632(P<0.01),心理彈性與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相關系數(shù)為-0.441,P<0.01),自我效能感與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相關系數(shù)為0.433(P<0.01),自我效能感與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相關系數(shù)為-0.253(P<0.01)。
(二) 中介效應檢驗
1. 大學生心理彈性在自我效能與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之間的中介效應
采用中介效應檢驗程序,首先將各變量得分中心化,然后采用線性回歸分析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顯示:(1)以自我效能為自變量,以指向問題的應對為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2)以自我效能為自變量,心理彈性為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3)以心理彈性與自我效能為因變量,指向問題的應對為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將心理彈性變量代入回歸方程之后,發(fā)現(xiàn)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對自我效能的回歸系數(shù)由0.433降為0.185,且在0.001水平上具有顯著性水平,說明心理彈性在自我效能和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為(0.452×0.185)÷0.433×100%=19.31%。
2. 大學生心理彈性在自我效能與指向情緒的應對之間的中介效應
采用線性回歸分析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顯示:(1)以自我效能為自變量,以指向情緒的應對為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2)以自我效能為自變量,心理彈性為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3)以心理彈性與自我效能為因變量,指向情緒的應對為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將心理彈性變量代入回歸方程之后,發(fā)現(xiàn)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對自我效能的回歸系數(shù)由-0.253升為-0.067,且在0.001水平上具有顯著性水平,說明心理彈性在自我效能和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為(0.452×-0.067)÷-0.253×100%=-11.96%。
五、 討論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心理彈性越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也就越高;心理彈性越好,越多的使用積極的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如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和積極合理化解釋;心理彈性越好,越少使用逃避、忍耐和幻想否認等消極的應對方式。
Kenny和Baron最早提出中介變量的概念,他們指出,中介變量是自變量通過中介變量來影響因變量。依據(jù)中介效應檢驗程序,本研究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來檢驗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第一步回歸分析,將自變量和因變量分別納入回歸方程,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對指向問題的應對和指向情緒的應對均有顯著影響,建立回歸方程:Y1=0.433X、Y2=-0.253X;第二步將心理彈性作為因變量,自我效能作為自變量納入回歸方程,自我效能對心理彈性的影響顯著,建立第二個回歸方程M=0.452X、M=0.452X;第三步將自我效能和心理彈性作為自變量,應對方式作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方程Y1=0.548M-0.185X、Y2=-0.411M(-0.067X)。其中X代表自我效能感,Y1代表指向問題的應對,Y2代表指向情緒的應對,M代表心理彈性。從三個變量關系的層次上檢驗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可以作為自我效能影響應對方式的一個中介或橋梁,心理彈性會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與應對方式之間關系的強度。
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采用不同的應對方式來處理問題,指向問題的應對往往可以促進問題解決,指向情緒的應對往往不利于問題解決。因此,學校可以通過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增強學生心理彈性的途徑來促進大學生使用有效的應對方式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Masten,A.S.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New York:Guilford Press, 1998.
[2] 馬偉娜,桑標.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綜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6(1):89-96.
[3] 張旭東,曹卉.大學生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相關研究[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3,1.
[4] 王春振.大學生心理彈性、應對方式與考試焦慮關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
[5] 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量表評定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增刊,1999:113-115.
[6] 溫中麟,侯杰泰,張雷.調(diào)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268-274.
作者簡介:鄒璐璐,何淼,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