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逸夫師范學校 孔錦
繪本是一種專門為幼兒創(chuàng)作的書,依靠一連串的圖畫和為數(shù)不多的文字結合,以及圖文合奏來共同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繪本以畫為主,字少而畫面豐富,以畫傳達故事情節(jié),符合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和內涵。作為一名幼兒師范學校的教師,筆者在學校開設的語言活動設計課程和指導實習生到幼兒園實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前繪本閱讀和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
第一,不了解繪本的相關知識。
很多的幼兒園開設了繪本教學課程,但教師缺少繪本的理論知識。教師不了解繪本的相關知識,將繪本教學等同于簡單講故事。
第二,教學中,選書的標準不精準。
繪本是一個舶來詞,其歷史可追溯到十八世紀的歐洲。在圖書市場上,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圖書都是外國作家的作品。究竟如何選書,幼兒園并沒有統(tǒng)一和完善的選書機制,教師多根據(jù)個人的好惡,或者繪本的名氣大小,選擇作品用于教學,而忽略了幼兒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第三,教學目標的設定不準確。
有的教師認為繪本的故事性強,因此教學目標設定為講讀故事內容、了解或理解故事情節(jié)等。有的教師認為繪本的內涵豐富,會不自覺地拔高了教學目標,目標設定隨意性較大。
第四,提問內容意義偏低。
在幼兒園繪本教學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封閉性問題。幼兒無須思考就能夠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好”或“不好”回答出來,缺乏置疑和認知沖突,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幼兒深入的思維活動,形成幼兒思維的虛假活潑。
第五,多媒體使用不恰當。
繪本因為開本的大小,在教學中,會影響到幼兒觀賞畫面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師將繪本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課件取代了繪本,幼兒很少接觸到繪本。這種教學方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繪本閱讀。
針對上述問題,如何提高幼兒園繪本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繪本一般分為封面、環(huán)襯、扉頁、正文、封底五個部分。很多讀者在閱讀繪本時,常常直接從正文開始讀,這是錯誤的閱讀方法。
好的封面,是繪本的靈魂。封面不僅告訴讀者關于書名、書的創(chuàng)作者和出版社等信息,封面還會有一幅取自正文里的畫。通過畫面,讀者可以猜測出大致的故事內容。
環(huán)襯是封面和書芯之間的一張襯紙,通常一半粘在封面的背后,一半是活動的,因其以兩頁相連環(huán)的形式被使用,所以叫“環(huán)襯”,也有人形象地稱之為“蝴蝶頁”。書前的一張叫前環(huán)襯,書后的一張叫后環(huán)襯。扉頁又叫主書名頁,就是環(huán)襯之后,正文之前的一頁,上面一般寫著圖書的書名、圖文作者、譯者以及出版者的名稱。
封底,會介紹繪本獲獎情況,世界媒體是如何評價它的,名家是怎么推薦它的,有些繪本會把故事的結尾延續(xù)到了封底上。
當今,繪本種類繁多,形式也同樣繁多。
繪本的主題非常豐富,除了親情、友情、生命、尊嚴、勇敢、自立、情緒等之外,還涉及科學常識、自然災害、戰(zhàn)爭與死亡等,幾乎涵蓋了兒童生活、成長的方方面面。
按形式材質分類,除了最傳統(tǒng)的書本類以外,還包括各類兒童玩具書,比如立體書、翻翻書、手偶書、洞洞書、玩偶書、音效書等。
在獎項設置上,有美國凱迪克大獎、國際安徒生獎、英國凱特格林納威獎、日本繪本獎、國內的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等。比如西姆斯·塔貝克的《約瑟夫有件舊外套》獲得了美國凱迪克大獎,馬克思·威爾修思《青蛙弗洛格的故事》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
繪本就是用圖來“講故事”的書,可以說是文字和圖畫的完美結合。在繪本教學中,注重與美術欣賞結合,引導幼兒欣賞圖畫中的彩色、線條等,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佩特·哈群斯的《母雞蘿絲去散步》運用了版畫的畫風。李歐·李奧尼的《小黑魚》,用水彩畫精心勾勒,畫風魔幻。艾瑞克·卡爾的《爸爸,我要月亮》,畫風鮮明獨特,用拼貼方式,層疊出明亮歡樂的圖樣,流露出童稚般的天真。
色彩是最能表現(xiàn)情緒的一種圖畫語言。《菲菲生氣了》,這是一本用形狀、線條、顏色來講情緒的書。菲菲跟姐姐吵架出門,所有森林中的樹都被她影響了,好像著火一樣。她跑不動了,開始哭了起來。圖片中的這些樹都彎著腰,與菲菲的身形相似,好像它們很同情她。顏色慢慢從紅變成了紫色,表示她的氣消了一些。最后她氣消了,回到了家,跟家人在一起。圖畫中出現(xiàn)了很多圓的形狀,色彩也變得很明亮,沒有了之前的怒氣,隨之而來的是家的溫暖。
繪本是作者手繪圖畫,繪本中的每一種用色、線條都是藝術家的獨有創(chuàng)造。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把繪本視為語言活動設計的課程,還可以是與美術欣賞、手工創(chuàng)作等相結合的一門課程,做到了課程內容的貫通。
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到新華書店閱讀,訂閱與繪本相關的微信公眾號,自購圖書等方式,增加閱讀量,做到能夠熟悉知名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了解其寫作特點。除了閱讀原著之外,同時還要加強繪本閱讀和教學專業(yè)理論方面的學習,了解前沿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提高繪本閱讀教學的專業(yè)水平。
在教學中,教師講讀繪本的技巧也會影響到幼兒對故事的接受程度。
教師講讀繪本切忌平鋪直敘,語調沒有起伏。比如講讀適合小齡孩子的繪本時,注重語音語調,區(qū)分角色,講讀中跟隨故事情節(jié)表情達意,適當指示。講讀適合大齡孩子的繪本時,要注意用自己的語言補充故事情節(jié),使得故事講述生動有趣,引發(fā)想象。
一位教師為了講好《巫婆的孩子》這本書,她特意找來了披風、斗篷和魔法棒等象征巫婆形象的道具,在講述故事中,刻意用沙啞的聲音講讀繪本。小朋友們在聽的時候,都紛紛表示,從來沒有聽過這么酷的故事??梢?,好的講讀技巧可以更好地傳達作品的魅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語言領域提出了具體目標。通過對目標的理解,可以把幼兒園語言教育總目標劃分為四個大方面,即傾聽、表述、欣賞文學作品和早期閱讀。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從教學的角度,考慮“教什么”和“怎么教”,研究文字和圖畫怎樣圖文共演故事,是什么力量在推動翻頁等,更要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幫助孩子形成閱讀的習慣。
《伊伊,春節(jié)快樂》選自朝華出版社“跟著伊伊過大節(jié)”“中國節(jié)日民俗系列繪本”,繪本以小女孩伊伊為主角,講述了在新加坡的伊伊回中國與爺爺奶奶闔家團圓慶祝春節(jié)的故事。作品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畫面色彩飽滿,人物鮮活,用兒童的視角把中華民族在春節(jié)期間通過各種節(jié)慶習俗和活動期盼團圓的心情以及對來年的美好祈愿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伊伊,春節(jié)快樂》是中國的原創(chuàng)繪本,故事融入了有中國特色的游戲和手工,同時根據(jù)《綱要》中語言教育目標的理解,因此把活動目標定為:1.閱讀繪本,觀察圖畫細節(jié)說說自己的理解,發(fā)展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2.通過故事情節(jié),理解中國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3.感受剪紙的樂趣,培養(yǎng)對藝術的熱愛,發(fā)展藝術審美能力。
為了達成《伊伊,春節(jié)快樂》的活動目標,設計了剪紙這個延伸活動,通過剪“春”字和窗花來讓小朋友們感受到過年的樂趣。
有人說,繪本是顆幸福的種子,把想象和快樂悄悄埋進孩子的心田。繪本是當前公認最適合幼兒和低年級孩子早期閱讀的書籍,已經(jīng)廣為家長接受。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合作者,應該積極地探索繪本教學的新思路、新策略,我們的繪本教學一定會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