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倩
(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輸液中心,江蘇 常熟 215500)
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工作中,開通有效的靜脈通路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保證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的關鍵。而針刺傷是護理人員最常見的職業(yè)性傷害[1],特別是在急診急救過程中,環(huán)境復雜,病情變化快,更容易發(fā)生針刺傷,具有潛在感染的風險。護士是發(fā)生針刺傷及感染和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職業(yè)群體[2]。因此,既要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又要有效減少護士針刺傷的發(fā)生率,降低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傷害。我院采用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對危重患者進行淺靜脈穿刺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現總結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本院急救中心搶救的采用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進行淺靜脈穿刺治療的危重患者172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23例,女805例,年齡2~95歲,平均年齡58.4歲。涉及科室:內科1054例,外科557例,婦產科65例,兒科38例,五官科8例,其他6例。本組患者中直接靜脈給藥982例,血樣采集1485例,輸血39例,其他治療21例。
1)準備材料:BD公司生產的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Y型魯爾接頭帶肝素帽及端帽),3M透明貼膜及輸液穿刺常規(guī)用具。2)穿刺部位:上肢前臂頭靜脈為主要穿刺靜脈,選擇粗直、彈性好、無明顯靜脈瓣的血管。當上肢受損或血管條件差,不能作為穿刺血管時,可選擇下肢大隱靜脈作為穿刺靜脈。3)步驟:穿刺前再次檢查穿刺用具。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流程,先用0.8%安爾碘消毒穿刺部位三遍待干,消毒范圍在8 cm×8 cm左右,選擇合適型號的靜脈留置針(20 GA×1.16 IN,或22 GA×0.75 IN)。去除留置針外包裝并檢查,確定封管夾或滑動夾沒有關閉以及BD肝素帽的連接是否牢固。移除端帽并連接輸液器,排氣,一手持導管座,一手垂直向上輕輕除去護針帽。然后分別持針翼和導管座,左右旋轉松動針芯,避免上下移動??嚲o皮膚,針尖斜面朝上,持針翼以15°~30°直刺靜脈,進針速度宜慢。在導管部分觀察回血,見回血后壓低5°~15°再進少許,保證導管尖端進入血管內。左手固定導管座延長臂,右手持針翼后撤針芯2~3 mm,然后持導管座將導管和針芯同時送入血管內,打開調速器觀察滴速,判斷穿刺是否成功。如果穿刺成功,左手持導管座固定,右手持針翼座末端,將針芯完全按撤出,激活安全保護裝置,并將激活保護裝置的針芯棄置于銳利物收集盒內。最后按操作規(guī)范固定導管及延長管,并用3M無菌敷料以進針點為中心固定留置針。在貼膜上注明操作時間,并簽名。輸液結束后仍需輸液治療的用稀釋肝素鈉溶液進行封管處
理。
通過觀察患者使用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留置時間及護士針刺傷發(fā)生率及護士使用操作滿意度進行評價。
本組患者經積極搶救及精心護理,病情穩(wěn)定好轉,其中1336例予收住院繼續(xù)治療,留觀治療383例,死亡9例。本組患者中使用靜脈留置針出現重復靜脈穿刺53例,出現液體外滲41例,靜脈炎19例,無留置針滑脫、針管堵塞等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4%。留置時間3~5天,平均3.84天。無一例發(fā)生護士針刺傷意外事件,護士使用操作滿意度調查,滿意度為98.58%。
在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治療中,特別是對于臟器衰竭、多發(fā)傷、休克昏迷患者,迅速而有效的建立一條靜脈通路,并保持通暢是切實必要的。但在急診,由于患者情況危重,病情變化快,情緒不穩(wěn)定,躁動不合作,加上急診環(huán)境嘈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任務繁重。鋼針靜脈穿刺后患者肢體活動受限,不能保留僅能單次使用,且滲漏率高,容易出現針頭滑落、血管刺破、外滲等,輸液并發(fā)癥的比例明顯增加[3]。同時為盡快明確疾病診斷,需要搬動患者進行各項生化檢查及器械檢查,途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機率也會增加,護士工作量明顯加重。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的針管相對短,不易打折,且針管柔軟、光滑、刺激性小,為有效搶救患者、持續(xù)靜脈給藥提供方便。特別是一些老年患者、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其血管干癟,彈性差,可利用的血管相對較少,靜脈留置針可降低并發(fā)癥,避免反復血管穿刺并加重血管損傷,減少患者痛苦,節(jié)省了搶救時間,同時也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另一方面,通過留置針可留取血樣標本進行一系列生化檢查,如血氣分析、電解質、血型、心肌酶譜、血淀粉酶等,對休克患者也可以通過留置針輸血治療。在進行必要的器械檢查途中,留置針使用也有利于護理人員搬運、護理。有學者認為,留置針最大輸液量可達97ml每分鐘[4]。因此,留置針的使用既能滿足危重患者搶救時輸液補液、靜脈給藥的要求,也能滿足血樣留取、輸血治療等其他要求。
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的使用,在保證搶救成功的同時,也需要降低一些并發(fā)癥,如一次性穿刺失敗、靜脈炎、針管堵塞等,本組研究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6.54%。因此,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1)熟練靜脈輸液操作技能,加強護理人員心理素質,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劉楊[5]認為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增加了保護針的重量和長度,從而加重護理人員的心理壓力和手部不適感,最終降低血管穿刺的成功率。而韓志樂[6]認為護士在操作過程中可將注意力放在穿刺點和穿刺部位上,從而消除因保護針長度和重量增加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從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而筆者認為,穿刺成功率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穿刺部位的選擇,穿刺針型號選擇,穿刺技巧等,這就要求護士在穿刺前要對穿刺做個綜合判斷,選擇合適部位穿刺,選擇合適型號,比如在不影響輸液速度的前提下,應選擇細、短留置針。在強化靜脈輸液操作技能的同時,也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面對急診搶救患者,應有條不紊,忙而不亂,能巧妙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2)嚴格按照輸液操作流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穿刺部位固定可靠。這樣可減少穿刺部位感染的發(fā)生率,使留置針放置時間相對延長,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避免局部血栓形成。另外注意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不可輸注脂肪乳等脂溶性藥物。3)對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斷后,需要留取血液標本時,應在輸液前采集血液標本。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對病情要有充分了解,要有綜合預判能力,這樣能減少因輸液后血液稀釋而導致血樣檢驗結果產生偏差。同時為了保證血液標本的質量,盡量降低血液標本的溶血率,選擇粗管徑的留置針進行靜脈穿刺及采集血液標本。4)輸液結束后用稀釋的肝素鈉溶液封管處理。靜脈留置用肝素封管液對于出、凝血機制正常病人是安全的[7]。封管時應采用連續(xù)、不間斷、邊推注邊旋轉式退出針頭的方法封管[4]。在沖洗至注射器內剩余約0.5 mL~1 mL沖洗液時,繼續(xù)將剩余沖洗液推入肝素帽的同時拔出鋼針,沖洗液的推注速度必須快于拔除鋼針的速度。有效的封管能延長留置的時間,減少血凝塊堵塞針管等并發(fā)癥,是留置針留置成功的關鍵。
在急診搶救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爭分奪秒搶救患者。但是在搶救處置前,護士無法獲知一些隱匿信息,如患者是否攜帶病菌、病毒或處于傳染病潛伏期,而護士在護理過程中經常接觸被患者污染的血液或體液,一旦護士皮膚破損,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危險明顯增加。況且急診護士的工作量繁重,精神高度集中,加上人員配備不足,患者不合作等諸多不穩(wěn)定
因素,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容易被銳器如安瓿瓶、玻璃、針頭等刺傷。有研究[8]表明,搶救環(huán)境下護士人均年銳器傷次數高于其他工作環(huán)境。因此,有效減少急診護士銳器傷,特別是針刺傷,是一線護理人員密切關注的一件事。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有其獨特的專利設計,在穿刺結束后拔除針芯時會自動啟動安全保護裝置,且無法復原不可逆,并連同保護裝置及針芯棄于銳器物收集盒內,使護士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始終不與污染的器具直接接觸。一方面可減少護士針刺傷的意外事件發(fā)生,也避免了護士直接接觸患者污染血液的可能。本組患者中采用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對危重患者進行淺靜脈穿刺治療,無一例發(fā)生護士針刺傷意外事件,護士使用操作過程滿意。
綜上所述,密閉式防針刺傷型靜脈留置針使用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不僅能滿足患者搶救治療的需要,保證靜脈通路的通暢,減輕患者的痛苦,減少護理工作中重復操作,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同時也最大程度的減少了護士針刺傷發(fā)生的幾率,保護了護士的身體健康。
[1]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fā)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425.
[2]Mishal Y,Yosefy C.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3]孔興美,史紅霞,于 敏,等.基層醫(yī)院靜脈輸液治療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6.23(5):798-800.
[4]張曉靜.國內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3):142-144.
[5]劉 楊.密閉式防針刺傷型留置針避免針刺傷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3):39-40.
[6]韓志樂.密閉式防針刺傷安全型留置針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8):196-197.
[7]李玉華,李春燕,曹軍榮,等.靜脈留置針肝素封管液對患者出凝血功能影響的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0.15(2):77.
[8]黃建英,陳肇婉,蔡麗娜.急診科護士銳器傷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