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述寶
摘要:當前我國青年階層的固化現象日見端倪,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必須著力解決。當前青年階層固化呈現出代際繼承和復制漸強、代內垂直流動性差、邊界強化、階層間疏離等圖景,障礙社會正常流動的因素包括資源分配不平等、教育公平惡化、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而強化公平競爭意識、形成橄欖球型的社會結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利益壟斷格局等消解青年階層固化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青年;階層固化;社會流動
當前我國青年階層的固化現象日見端倪,在網絡上,“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農二代”、“屌絲”、“蟻族”等詞匯引起共鳴,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階層固化”的趨向。青年群體是社會中堅和主體力量,其階層固化影響很大,可能毀滅青年進步希望,催生大批底層階級,進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yè)服務,促進高校畢業(yè)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fā)展的機會”??梢?,解決青年階層固化,實現合理正常的社會流動,是黨中央極度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事關青年的健康成長,事關社會的公平正義,事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事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青年階層固化的歷史演變
固化是與流動相對而產生的,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社會結構開放,流動合理,則固化就弱。反之,流動渠道狹窄,流動不暢,則固化嚴重。因此,所謂青年階層固化,就是指社會流動的一種非正常狀態(tài),即青年的社會地位或階層位置出現代際復制現象,父母的地位成了子女的地位決定性因素。
(一)階層固化的歷史演變
青年階層固化由來已久。在中國家國同構的兩千多年封建制下 ,家是國的縮影,國是家的放大。青年群體要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獲取相應的社會地位,必須依賴家族,因此,“子承父業(yè)” 的觀念根深蒂固,階層世襲化現象似乎天經地義。即便極少數人通過科舉實現了個人命運的轉變,但無礙于社會整體的身份固化大局。新中國成立后,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經濟上是計劃體制下單一的所有制結構,與之相適應,社會結構簡單,形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組成的二階級一階層的基本社會結構框架。社會利益結構呈現整體性,社會流動陷入封閉狀態(tài),正常的階層分化趨勢“中斷”。期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一次重大的社會流動,但對職業(yè)及社會地位的影響不大。70 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系列政策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不再抑制正常的社會成員分化,高考制度的恢復、鼓勵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設立經濟特區(qū)等創(chuàng)新性舉措為廣大青年群體提供了平等的發(fā)展機會和廣闊的上升空間。不少青年通過自己努力和積極進取,憑借自身的知識和智慧獲取公平的上升機會,從而改變自身命運。但是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并延續(xù)至今,伴隨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壟斷權力開始和市場經濟相結合,劇烈的經濟體制轉型之后,社會中出現了諸多阻礙社會階層自由流動的消極因素,最突出的是弱勢階層向上流動的阻力變大,譬如農民工及蟻族。階層世襲的利益機制初露端倪,青年階層固化現象日趨明顯。
實際上,青年階層固化并非一國獨有。譬如,當前韓國青年社會階層的固化同樣嚴重。近年來韓國社會流行“2030代湯匙階級論”便是極好的佐證。資產20億韓元或家庭年收入2億韓元以上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屬于“金湯匙”階層,資產10億韓元或家庭年收入1億韓元以上的是“銀湯匙”,資產5億韓元或家庭年收入5500萬韓元以上的則是“銅湯匙”。資產不足5000萬韓元或家庭年收入不足2000萬韓元的家庭出身,只能是“泥湯匙”。①這就是根據父母的經濟能力而非個人能力的階級劃分標準。美國的情況也不例外。當代西方著名政治學家、哈佛大學公共政策教授羅伯特·帕特南在2015年發(fā)表《我們的孩子:處于危機中的美國夢》,書中列舉出大量具體案例并運用大量嚴謹的數據分析,揭示了當代美國生活的一個“最大丑聞”,即決定個人成功的因素已非個人奮斗,取而代之的是其所在的社會階層。②布魯金斯學會研究人員理查德·里夫斯和凱利·格蘭尼斯把這種現象稱為“美國正在遭遇破壞性的機會鴻溝”,③包括童年鴻溝、基礎學校教育鴻溝、高等教育鴻溝、就業(yè)鴻溝和婚姻鴻溝,也正是這些鴻溝把不同階層的人圈在其中,使其流動不得。要填平鴻溝,就需要為底層人民提供擺脫貧困生活的就業(yè)機會和教育機會。
(二)青年階層固化的現狀
1.代際繼承和復制越來越強。社會上有個通俗的說法,“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實際上是講上一代的社會資源或職業(yè)傳遞給下一代,于是“蘿卜招聘” 、“拼爹、拼人脈、拼關系” 等亂象出現于世。譬如,據人民日報一篇文章的報道,在一個縣里的部門中,十來個人業(yè)務能力均欠缺,究其原因,是這些年招聘的人,沒有一個是專業(yè)對口的?!疤}卜”招聘有之,檔案造假直接調入的有之,更過分的是有人明明已經被招錄,卻從未上班,也就是通常說的“吃空餉”。④
2.代內間以水平流動為主,中間青年階層出現向下流動趨勢。青年階層代內垂直流動性差。正常的情況下,中間青年階層通過自身努力應該有改變自身命運的上升渠道。但由于家庭背景等“先賦性”的地位分配機制作用加大,已經阻礙了他們向上流動的渠道,反而由于生活負擔的加重,“向下流動化”的危險在增加。很多中等收入家庭出來的大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教育投資后,難覓理想的工作,不僅向上流動很難,甚至長時期難于回報家庭的付出。底層青年階層,如“蟻族”、“農民工”等,則被限定在不利的獲益“邊界”上,上升空間狹窄,很難通過提拔晉升、創(chuàng)業(yè)等途徑“鯉魚躍龍門”,進而改變自己的職業(yè)和社會地位。
3.階層邊界強化,疏離的階層之間漸現隔閡。近些年,一些地方青年通婚出現了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在北京、上海、杭州、鄭州等城市公園的相親角,50后、60后的父母為自己的兒女——70后、80后和90后相親。而家長為子女篩選的“結婚候選人”,都是在同一社會階層,形成了同一社會階層、經濟階層的“通婚圈”。這被稱為“階層內婚”⑤。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不同青年階層間漸現的隔閡現象,雖然還只是苗頭,但足以引起重視。endprint
(三)青年階層固化的危害
青年階層固化產生了諸多社會影響和危害,主要有:
1.毀滅青年進步希望,催生大批底層知識分子,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由于階層固化,以蟻族、新生代農民工為代表的弱勢青年群體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均被邊緣化,并且無法改變自身命運,始終處于社會底層,絲毫感覺不到自身的價值,那么他們就會產生很強的被剝奪感覺,當這種怨恨情緒就會越積越多,就可能產生反社會情緒,從而醞釀出難以預料和控制的結果。
2.侵蝕政府合法性,弱化政府的執(zhí)政基礎。追求社會公正,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孜孜以求的價值與目標,當今社會亦是。因此,政府合法性必須以保證社會公正為基礎。而青年階層固化問題卻與此背道而馳。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措施加以糾正,必將在青年群體中造成政府信任危機,并最終危及政府存在的合法性。
3.降低社會運行的效率。缺乏了公平的競爭機制,底層青年群體上升通道梗阻,發(fā)展愿望被扼殺,最終其將會失去努力的動力,得過且過,使得社會失去了發(fā)展的主體力量。而已經躋身上層者只想如何保住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思進取,不想創(chuàng)新,也不會有發(fā)展進取的活力。同時,也因為階層固化,大量的社會資源被分配到并不缺乏資源的上層社會,而真正需要資源的底層卻無法使用,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使得社會運行效率低下。
4.阻礙中國夢的實現。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實。然而缺乏向上流動機會,很多青年群體無法通過努力來實現自身愿望,提高生活質量,無法實現青年人的夢,“中國夢”又何從談起呢?
二、破除青年階層固化藩籬的路徑思考
針對青年階層固化的成因,化解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著力更新觀念,強化公平競爭意識
思想決定行動,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要化解青年階層固化,首要是打破根深蒂固的“子承父業(yè)”的舊觀念,樹立公平競爭、開拓進取的新理念,為此,一是強化學校教育。特別是在青年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必須走出只講分數,不談素質的應試教育的誤區(qū),在教學計劃內,保證一定數量的課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青年逐步樹立“學習靠自己,就業(yè)憑能力”的正確思想。二是強化新媒體的宣教和傳播功能。網絡時代,又是碎片化時代,時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學習碎片化。而青年人樂于接受新事物,善用新事物。因此,政府的宣教部門應加強對新媒體的引導和管理,真正把有益于青年成長的正能量的信息呈現給青年受眾。
(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貫徹落實這些大政方針是有效化解青年階層固化的根本出路。為此,一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通過立法確認和保護社會主體發(fā)展的平等權利,構建更加公平的社會選擇機制、甄別機制,用制度和法律手段以及道德約束和消除就業(yè)中的“拼爹”、“拼人脈”等不公現象,保障人才選拔、任用的程序公正和結果公平,讓品學兼優(yōu)的年輕人真正有施展抱負的空間和向上流動的可能。二是政府應促進教育公平。首先保證全社會教育資源享用的公平性,將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引進農村和中西部貧困地區(qū),使廣大中下層的青年也能獲得良好的教育,通過教育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獲得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實現自身的發(fā)展;同時,取消高考的地域歧視,保證不同地域的人們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增加公平性,讓教育真正成為下層社會改變命運的、實現社會流動的關鍵因素。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真正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xiāng)統(tǒng)籌、權責清晰、保證適度、可持續(xù)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為弱勢青年群體的生存和向上流動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機會。四是完善司法制度,有效調節(jié)社會各階級、階層、利益集團的利益,有效遏制富裕者的財富過快增長和保障社會弱者利益,保證全體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都能受到公正的法律保護,實現社會公正。
(三)形成橄欖球型的社會結構
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應該是橄欖型的,人的才能、收入呈正態(tài)分布,兩頭小中間大。在這個結構中,中間的大部分應該是教育、文化素養(yǎng)較高并且收入中等的中層青年,中層青年人群的增多,社會各階層的青年群體收入差距縮小,暫時處于社會底層的青年不會產生過大的心理落差,也不會產生極端的情緒。為此,一要完善分配制度,調節(jié)收入分配。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真正落在實處,就需要在分配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公平,多考慮底層青年群體的利益,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二要營造有利于底層青年發(fā)展的環(huán)境,通過擴大就業(yè)、鼓勵創(chuàng)業(yè)、開辦就業(yè)技能培訓班等方式讓他們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勤勞致富,脫離貧困,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四)打破利益壟斷格局
一要把進行利益格局的增量調整和適時推進利益格局的存量調整結合起來。二要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利益博弈平臺和利益博弈規(guī)則。從制度上保證不同社會群體有相應的話語權,防止公共權力部門被少數既得利益集體劫持,這也是推進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三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公共權力的異化,“權力隨便進入市場,不僅可以在市場上換成黃金白銀,還可以換取子女職業(yè)的繼承……資本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但資本也是貪婪的,沒有人性,必須要人來駕馭,權力不受制衡,資本不受駕馭,資本就和權力結盟,共同盤剝社會”⑥ 。必須強化對公共權力使用的監(jiān)督與制約,預防公共權力進入市場,杜絕官員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破壞公平,改變政治精英、經濟精英與文化精英的聯盟帶來的強勢階層對弱勢階層的絕對優(yōu)勢與排斥,削弱精英聯盟所形成的利益藩籬。四是加大對既得利益者的打擊力度。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這正是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的有力武器。
[注釋]
①詹小洪,“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新民周刊》,2016(13).
②吳毅,“美國夢處于危機之中——對《OurKids:American Dream in Crisis》的評介”,《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05期.
③張小溪,“美國學者認為社會固化讓“美國夢”難以實現”,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17日第1132期.
④沐沂,“向上流動 路在何方”,《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31日 18 版).
⑤莊慶鴻 謝宛菲,“青年‘通婚圈折射中國新一代階層固化”,《 中國青年報 》,2013年06月03日 03 版.
⑥辛 鳴,楊繼繩,劉精明等,“防止‘階層固化促進社會流動”,《時事報告,2011年第11期.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共青團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聯2017年度專項調研課題(“當前青年階層固化問題研究”編號:QSNYJ2017359)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市委黨校,河南 鄭州 450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