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
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時,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wèi)著一個男孩,男孩凍得瑟瑟發(fā)抖,智積禪師趕緊將他抱回寺內(nèi)。
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名字,智積禪師便用《易經(jīng)》算了一卦,卦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意思是大雁成群,空降于陸地,雖然力量并不強大,但陣勢蔚然可觀。也可引申為,借布局光耀人生。
此卦,甚吉。
于是禪師按卦辭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羽”,字“鴻漸”。
智積禪師非常喜歡飲茶。禪修之余,便給徒弟們講解如何煮茶。一眾徒弟中,唯有陸羽聰明好學(xué),七八歲時,已能煮出一手好茶。但陸羽不愿皈依佛門,削發(fā)為僧。九歲那年,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jīng)念佛,他卻反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后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并稱,“羽將授孔圣之文。”
禪師對他藐視尊長的態(tài)度感到非常生氣,就用繁重的“賤務(wù)”磨煉他,要他“掃寺地,潔僧廁,踐泥污墻,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想迫使他悔悟回頭。陸羽沒有氣餒屈服,反而被激起了更強的求知欲。他無紙學(xué)字,便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
十二歲那年,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一個戲班里學(xué)唱戲。他雖其貌不揚,但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
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聚飲中看到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并推薦他到隱居于火門山的鄒夫子那里學(xué)習(xí)。
這一學(xué),就是七年。公元753年,陸羽辭別鄒夫子,回到竟陵。
此時,禮部員外郎崔國輔初至竟陵。崔國輔是當時有名的詩人,他和陸羽有同樣的癖好——飲茶。二人經(jīng)常結(jié)伴出游,在竟陵周邊縣郡尋訪好茶,烹茶品飲,酬唱往還。
這樣閑適的日子,一過就是兩年多。
一天,崔國輔對陸羽說:“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后竭盡全力把它做好。你這么喜歡茶,有沒有想過把它當作學(xué)問來鉆研?”
一語驚醒夢中人,陸羽自此便立下宏愿:“我要研透天下之茶?!?h3>4
然而,就在這一年,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動亂迅速波及竟陵。
陸羽跟隨一眾難民遷徙,同時也開始了他“尋遍天下好茶”之旅。他這一走,就走遍了半個國家。每到一地,別人是討飯,他是訪茶。
正因這份執(zhí)著,多年后,他寫《茶經(jīng)》時,才能條分縷析地將全國分為八大茶區(qū),發(fā)掘出一系列不為人知的好茶。
陸羽評出“好茶產(chǎn)地之優(yōu)劣”:“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結(jié)瘕疾?!?h3>5
公元760年,陸羽“流浪”到浙江湖州。他在路過杼山妙喜寺時,進入寺內(nèi)討了杯茶喝。剛啜了一口,整個人便怔住了,好一會兒,他才回過神來,咂摸著嘴說:“這是我二十年來喝過的最好的茶?!?/p>
陸羽問:“這茶是誰煮的?”
僧人回答:“皎然師傅。”
就這樣,陸羽結(jié)識了僧人皎然。
皎然不僅是名僧,更是唐朝大詩人。但他的絕技,不是佛學(xué),也不是詩文,而是他善于煮茶,他曾寫下著名烹茶之書——《茶訣》。
一見到皎然,陸羽就跪倒在地,懇切地說:“請指點我煮茶之術(shù)。”
就這樣,陸羽在妙喜寺住了下來。他教皎然種茶、養(yǎng)茶、識茶,皎然教他烤茶、做茶、煮茶。
二人惺惺相惜,成為一生的摯友。
在妙喜寺居住的兩年里,陸羽不僅首創(chuàng)了做茶之“采、蒸、搗、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還整理出一系列煮茶秘訣。
比如,著名的“三沸理論”:“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陸羽小時候?qū)W煮茶時,智積禪師總喜歡對他說一句話:“欲品茶,先品水。”所以,他決定嘗遍天下好水。
四年里,他遍訪名山大川,最后,總結(jié)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p>
陸羽又把山水分為泉水、翻騰之水和停滯之水。
飲山水,要揀石隙間流出的泉水?!跋蛹绷鳑坝糠v之山水勿食,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蓄毒于期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p>
山中洶涌翻騰的水不能飲用,用之煮茶,容易得病。
山中死水不能飲用,因為這樣的水含有病菌。若要用其煮茶,須先疏導(dǎo),讓其變成活水后,方能飲用。
陸羽制定的這一套“好水”標準,至今仍被茶人奉為“圭臬”。
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載:公元766年,御史李季卿途經(jīng)揚州時,想喝一杯陸羽煮的茶。
于是,他找到陸羽說:“陸君煮茶之術(shù),震驚四方。而陸君將揚子江中心南零水評為天下第七。如今你在、水在,二妙千載一遇,實在難得,不知陸君可否賜茶一碗?”
陸羽回答:“余理當奉陪品飲?!?/p>
李季卿立即派軍士去揚子江中心取水。軍士取水歸來,陸羽舉勺一嘗后說:“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p>
軍士立馬大聲爭辯:“我操舟江中,見者數(shù)百,汲水南零,怎敢做假?”
陸羽不說話,將桶中水倒掉一半,再舉勺一嘗,然后點頭說:“這才是江心南零之水!”
軍士聞聽此言,立刻紅著臉說:“我取水靠岸時,因小舟顛簸,桶中水灑掉一半,我怕被責罰,于是取了江邊水填之?!?/p>
李季卿與在場其他賓客無不為之驚嘆。
在尋水覓茶途中,一日,陸羽路過一戶人家時,突然聞到一股淡淡的茶香。于是,他上前問道:“可以討碗茶喝嗎?”
守門人給陸羽端來一碗茶,陸羽喝完,微微頷首:“嗯,果然是好茶?!?/p>
他對守門人說:“煩你通報一聲,陸羽求見?!?/p>
這家主人名叫盧仝,乃“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的子孫。
盧仝一聽陸羽求見,立刻起身相迎:“快請、快請?!?/p>
見到陸羽之后,盧仝拿出私藏的“玉帶茶”。陸羽品完,嘖嘖贊嘆:“好茶啊?!苯又?,他說,“只可惜你未將茶之精華悉數(shù)泡出?!?/p>
陸羽打開自己攜帶的籃子,取出一套茶具,煮泡起來。不一會,茶香就氤氳了整個房間。
盧仝驚嘆不已:“君乃神人也?!庇终f,“我空有好茶,卻沒有好茶具?!?/p>
一聽這話,陸羽全身一震。一個念頭在他腦中產(chǎn)生:我要設(shè)計一整套煮茶、飲茶、藏茶之器具。
接下來的五年,經(jīng)過反復(fù)試驗,陸羽終于設(shè)計出二十四種煮茶、飲茶用具。
從此,這套茶具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h3>8
公元772年,大書法家顏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在湖州任職期間,顏真卿完成了《韻海鏡源》的編纂工作。
《韻海鏡源》是一部集文字與音韻之大成的巨著,它既是類書,也是一部韻書、字書。編纂這樣一部大型類書,以一人之力實難完成。于是,顏真卿組織了大批文人學(xué)者,歷經(jīng)數(shù)年共同完成,這其中就有陸羽。
在編書過程中,顏真卿對陸羽說:“任何技藝都要有文字的傳承?!?/p>
陸羽借助編撰《韻海鏡源》的機會,閱讀了大量關(guān)于茶的知識,“茶之道”在他腦中初具雛形。后來,他在《茶經(jīng)》里提出了“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陸羽強調(diào)茶人要“精行儉德”,以茶養(yǎng)身,以茶養(yǎng)心,以茶養(yǎng)德,將飲茶提升為精行儉德之道。
公元780年左右,在皎然的幫助下,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問世,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
茶最初不叫茶,叫荼。古書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
陸羽撰寫《茶經(jīng)》時,將“荼”減去一橫,發(fā)明了“茶”字,把荼、槚、蔎、茗、荈皆統(tǒng)稱為“茶”,就此確定了茶的形、音、義,“茶”之一字從此流傳開來。
陸羽之所以偉大,在于他把茶從藥用、食用提高到了品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一套茶學(xué)、茶藝思想,將飲茶提升成了一種道、一種文化。煮茶、飲茶由此一步步進入尋常百姓家,這也是后人將陸羽奉為“茶圣”之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