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視化實驗室使用高清攝影設備,將實驗現(xiàn)象和過程敏銳地捕捉并作藝術化處理,使肉眼難以觀察的美麗細節(jié)得以呈現(xiàn),可運用于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課外探究、開發(fā)校本課程、構建校園文化等方面??梢暬瘜嶒炇抑饕筛咔鍞z像機、微距鏡頭、計算機、高架投影儀、光源背景等組成,亦可簡化為用手機拍攝?;瘜W實驗蘊含大量的美點,學生在可視化實驗室有機會觀察到更多的美點,因而可以更容易地在觀察實驗現(xiàn)象、探究反應機理、改進實驗手段、設計創(chuàng)新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實現(xiàn)可視化實驗室輔助美育滲透于化學實驗教學的功能。
關鍵詞:可視化實驗室;美育滲透;科學美育;實驗室建設;實驗可視化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12–0010–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引言
化學實驗中蘊含著美[1,2]。但是,為什么學生更容易感受到藝術中的美,而很難感受到實驗中的美?因為實驗美是含蓄的,它要求學生擁有更強的審美能力。那么,如何降低審美難度,讓學生都能感受到實驗中的美?筆者認為,一是可以將原本實驗的現(xiàn)象、過程等進行藝術化的圖像呈現(xiàn)(即實驗可視化),使其美學特征更容易被學生感知;二是可以改進實驗,使其美學特征更加突出和豐富。建設可視化實驗室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服務美育在化學教學中的實施,讓學生更方便地體驗實驗美、創(chuàng)造實驗美。
2 實驗室建設
2.1 建設背景
在對美育的呼喚和重視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醞釀期之后,美育的具體操作實施層面有了實質性的起步[3]。2011年,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江蘇省美育課程基地,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逐漸體系化[4],其課程思路強調科學與人文相互滲透,將美育與包括科學在內的各個學科有機結合[5]。后來,南菁高中又被確定為江蘇省微科技課程基地,學校高度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和投入,不斷更新和添置儀器及設備。建設“美育”和“微科技”兩大課程基地的契機為建設帶有美育功能的可視化實驗室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筆者作為江蘇省微科技課程基地項目的核心成員,具有參與實驗室建設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經歷,完成了《微科技實踐錄》[6]和《菁創(chuàng)實驗:DIS數(shù)字化實驗室建設與課程開發(fā)》[7]等著作,為可視化實驗室的建設提供了基礎和經驗。
2.2 建設思路
可視化實驗室主要通過改變實驗手段和觀察方式,使各種化學實驗的現(xiàn)象和過程能夠清晰美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梢暬瘜嶒炇易非髮嶒炁c美育的充分融合,使學生能在實驗的同時,獲得對美的體驗,產生對美的興趣,增強對美的認識,形成對美的追求。具體包含以下3個環(huán)節(jié):(1)實驗中美的發(fā)生(產生):讓學生意識到實驗中蘊含著美,實驗的發(fā)生就是美的發(fā)生;(2)從美的發(fā)生到美的體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到以前沒有發(fā)現(xiàn)的實驗美;(3)從美的體驗到美的創(chuàng)造: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獨一無二的實驗美。
3 可視化實驗室的特征
3.1 實驗室的組成
3.1.1 常規(guī)實驗室
常規(guī)實驗室所需的設備儀器包括:高清攝像機(用于拍攝化學反應,具有延時攝影、慢速播放、放大觀看等功能)、微距鏡頭(配合攝像機使用,用于拍攝小尺度的化學反應)、三腳架、反應容器(溶液反應時,減少光干擾,如比色皿)、反應減速劑(溶液反應時,降低反應速率,如凝膠)、光源(激光筆、LED發(fā)光板等)、背景(素色桌布、背景布等)、計算機(用于圖片和視頻的加工、存儲)、高架投影儀(用于教師演示時將實驗過程實時錄像并投影)等。
此外,還需要傳統(tǒng)實驗室中完成化學反應所需的基礎試劑和儀器。為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一般要求儀器更潔凈、試劑純度更高。
3.1.2 高配實驗室
有條件的實驗室還可配備:熱成像攝像機(用于拍攝熱量變化明顯的化學反應)、凈水裝置(用于除去自來水中的雜質,排除干擾)、顯微設備(用于觀察和拍攝微觀現(xiàn)象,建議選擇數(shù)碼顯微鏡)、除塵設備(用于排除灰塵干擾)等。
3.1.3 簡易實驗室
對于農村或偏遠地區(qū)的貧困學校來說,可以建設低成本的簡易可視化實驗室,用智能手機代替購置費用較高的高清攝像機、微距鏡頭和計算機。具體做法是:(1)常規(guī)實驗:用迷你三腳架和手機夾調整和固定手機的位置,用手機后置攝像頭的延時攝影等功能直接拍攝,用手機軟件直接完成對圖片、視頻的后期處理;(2)微觀實驗:將手機前置攝像頭打開,用塑料夾夾住一個玻璃珠透鏡(可從顯微鏡的鏡頭上拆下)并放置在手機表面(透鏡正對攝像頭),然后將反應容器(玻璃皿、培養(yǎng)皿或載玻片)架在塑料夾上方,用手機的延時攝影等功能拍攝[8];(3)熱量變化明顯的實驗:直接購買可與手機攝像頭配合使用的熱成像攝像頭拍攝,不必專門購買熱成像攝像機。
3.2 實驗室滲透美育的作用
借助化學實驗蘊含大量美學特征的特點,發(fā)揮可視化實驗室讓學生觀察更清楚的優(yōu)勢,可視化實驗室在完成傳統(tǒng)實驗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可以實現(xiàn)對學生“美育”的滲透,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其具體實現(xiàn)方式見表1。
3.3 實驗室的使用方式
3.3.1 實時投影演示實驗
教師在傳統(tǒng)教室做演示實驗時,學生(尤其是后排學生)因為離教師太遠,常??床磺鍖嶒灲Y果,更看不清實驗過程。但在可視化實驗室,教師可以用高架投影儀拍攝需要演示的實驗,并將實驗現(xiàn)象同步投影在屏幕上,為學生直播演示實驗。
例如教師演示在硫酸亞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的實驗時,學生可以直觀清晰地觀察到沉淀從生成到變色的全過程。這些細節(jié)現(xiàn)象可以讓學生獲得直觀、深刻、感性的認識,并因此產生美的享受。endprint
3.3.2 服務課外探究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對反應機理產生疑惑,或是對異?,F(xiàn)象產生好奇,這些問題都能作為科學探究的課題。在可視化實驗室,學生可以用先進的設備輔助觀察,使體現(xiàn)反應機理卻又難以被肉眼觀察到的細節(jié)得以呈現(xiàn)。如用可視化設備觀察鋁帶在硫酸銅溶液中的置換反應[9]:通過觀察鋁帶表面生成“銅樹”的生長方式,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銅離子被還原后是直接沉積在銅樹上的(而不必先遷移到鋁帶表面),可以方便直觀地得出結論:銅鋁置換反應時形成了銅鋁原電池??梢哉f,用可視化實驗室可以高效地、直接地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新奇的未知現(xiàn)象,為學生深層次地分析、質疑實驗提供機會[10],這為課外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3.3 開發(fā)可視化校本實驗課程
以校本課程形式開展的可視化實驗課程力求化學與美的結合,其主要內容包括學習攝影設備的使用方法(1課時)、將教材實驗可視化(6課時)、設計開發(fā)美學特征明顯的實驗(8課時)、展示作品和交流經驗(2課時)、總結和考核課程(1課時)等。課程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制,每組一套儀器設備。課程前期由教師給出選題參考,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自由嘗試;后期由教師給予點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自由探究、自由創(chuàng)作;期末根據學生小組的成果質量打分,作為課程考核的主要依據。
3.3.4 構建校園文化
可視化實驗由于極具美感和視覺沖擊力,具有很好的科普效果,能豐富美麗校園的內涵。這些成果(圖片、視頻等)可在校園櫥窗、實驗室、走廊、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展示,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科學和美無關”、“科學嚴謹卻枯燥”的錯誤認識。同時可以建設普及化的實驗可視化社團,在學生群體中營造喜愛科學、欣賞科學、崇尚科學的氛圍。
4 實現(xiàn)美育滲透的方式
4.1 欣賞可視化影像,發(fā)現(xiàn)美
在可視化實驗室,學生通過觀看他人拍攝的可視化實驗影像,可以從簡單微小的細節(jié)中獲得嶄新的視覺發(fā)現(xiàn),重新感受忽略已久的實驗美點(生成沉淀、產生氣泡、表面氧化、顏色變化、溶質溶解、析出晶體、產生煙霧、發(fā)光、反應速率變化等),并因此產生美的感受。
以普通的沉淀反應為例,原本學生只能觀察到澄清溶液變渾濁的現(xiàn)象,而現(xiàn)在學生能夠清晰地看見沉淀發(fā)生的細節(jié)過程:固體從滴入點逐漸生成,根據液體流動的方向像絲帶一樣擴散開來,顏色由淺至深,體積由小到大,最后大塊的沉淀生成物緩緩落下……學生原本可能以為沉淀反應是模糊的、瞬間完成的,但現(xiàn)在卻能新奇地發(fā)現(xiàn)沉淀反應其實也有個美麗的生成過程。
此類可視化實驗影像的來源有:(1)教師演示實驗(直播或錄播皆可);(2)往屆學生的作品;(3)向高校、社會收集可視化實驗的資源包,例如梁琰等人組成的“美麗化學”團隊完成了大量的可視化實驗[11],并在網上免費公布了部分圖片和視頻素材,讀者可自行下載觀看。
4.2 將教材實驗可視化,鑒賞美
學生在攝像設備的輔助下重做已經做過的教材實驗,能夠在對比中體會到不同實驗的不同形式的美,其鑒賞美的能力會得到提升。
在當前教育中過分強調應試技能的背景下,中學的“做實驗”常常變成“講實驗”,教師也不得不強調對實驗現(xiàn)象的“規(guī)范(格式化)”的描述,甚至給出固定的模板,使學生所理解的實驗現(xiàn)象變得千篇一律。
例如,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硫酸銅和在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的實驗現(xiàn)象都可以描述為“溶液變渾濁,生成藍色沉淀”,這很容易導致學生誤以為兩者現(xiàn)象完全一樣。但用可視化設備觀看這兩個實驗就不難發(fā)現(xiàn):前者沉淀呈絮狀、不易散開、顏色較深,像揉成一團的絲綢;后者沉淀脆而散、顏色較淺,像一片片散落的魚鱗,這是兩種不同形式的美[12]。
再如,被一模一樣地描述為“生成無色氣體”的各種實驗,其實際現(xiàn)象也可能存在很大差異。鋁與濃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在生成氣體的同時放出大量的熱,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而越來越快,生成的氣體噴涌而出,溶液很快沸騰,產生大量白霧,這是活躍的美;鐵單質與稀硫酸的反應則緩慢、平靜地產生氣體,生成的氣泡逐漸從小變大,一個個地脫離鐵單質表面,這又是文靜的美;而鎂單質與稀硫酸的反應則介于兩者之間,是不溫不火的美。
進一步地,學生可以比較不同實驗美的差異,并通過深入的思考,用化學原理(反應機理)解釋其原因。這種用自然規(guī)律分析美、比較美、解釋美的過程,已經不僅僅是對美的感受,而達到了鑒賞美的層次。
4.3 改變實驗手段,表現(xiàn)美
在更高的開放層次上,可以讓學生改變實驗手段,進一步強化現(xiàn)象的可視化效果,使實驗中的美點更加凸顯,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表現(xiàn)美的能力。
例如,許多溶液反應的速率太快,雖然使用了高清攝像機,但是仍然難以捕捉迅速變化的細節(jié)。這時可以用無色透明、凝膠狀態(tài)的其他物質(瓊脂、硅膠、聚丙烯酸鈉等)代替水,作為新的介質。這些凝膠可以減緩離子的運動速率,在降低反應速率的同時減少了有色離子擴散帶來的視覺干擾,使實驗的美點能更清晰地被學生觀察、感知。此外,選擇合適的拍攝角度和拍攝焦距、選用突顯現(xiàn)象的燈光和背景(例如白色沉淀用黑色底襯,彩色沉淀用白色底襯)、優(yōu)化反應物的劑量和擺放方式等方法都能增強美的表現(xiàn)。
4.4 設計創(chuàng)新實驗,創(chuàng)造美
如果說表現(xiàn)實驗美是加強實驗的美點,那么創(chuàng)造實驗美就是要讓學生改進教材實驗,或設計新實驗,創(chuàng)造原本沒有的實驗美點。
對改進教材實驗來說,即使是同一個反應,實驗現(xiàn)象也會因為反應物濃度不同、反應時間不同、添加方式不同(滴加還是直接倒入)、添加先后順序不同、實驗容器不同、實驗溫度不同等因素而產生差別,或許就會產生新的美點。對設計新實驗來說,學生可自由選題,自由設計,自由地發(fā)揮美的理念來豐富實驗的內涵。因此,學生在可視化實驗室可以學以致用,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產生千變萬化的實驗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千變萬化的美。endprint
5 實驗室建設展望
本文所指的可視化主要是實驗現(xiàn)象和過程的可視化,進一步地,可以拓展到實驗數(shù)據和思維的可視化。數(shù)據可視化可以利用DIS數(shù)字化信息系統(tǒng)實現(xiàn),使復雜的實驗數(shù)據以圖像的形式直觀地呈現(xiàn)。思維可視化可以用計算機仿真軟件配合AR/ VR技術實現(xiàn),使學生獲得對復雜化學結構等模型的直觀印象[13,14]。這些可視化的拓展都能夠降低學生的認知負擔,方便學生體驗實驗之美。
可視化實驗室的技術手段還可服務于其他學科,促進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例如《菁創(chuàng)實驗》(DIS化學創(chuàng)新實驗)校本課程[15]中的許多實驗也具有美感,可以進一步開發(fā)為可視化實驗。未來,可視化實驗室還需要與物理、生物等其他學科整合,例如用植物花瓣中的色素代替指示劑,在花瓣上直接滴入酸液或堿液,拍攝并觀察顏色變化,這種對生物材料的整合使顏色變化更豐富。此外,生物細胞實驗、物理光學實驗等都可以作為良好的可視化素材。
參考文獻:
[1]李華.美學導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楊衛(wèi)國.化學課堂教學中的美育途徑[J].化學教學,2011,(7):15~16.
[3]林清涼. 2015年中國美育研究述評[J].美育學刊,2016,7(4):31~46.
[4]楊培明.以美育促進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yǎng)協(xié)調發(fā)展——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美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價值追求[J].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2015,(1):6~11.
[5]馬維林.基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美育課程體系構建——以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為例[J].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2015,(1):12~17.
[6]凌一洲.微科技實踐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7][13]唐文偉,凌一洲. DIS化學創(chuàng)新實驗室建設的探索[J].化學教學,2017,(8):30~32.
[8] Lumetta G J, Arcia E. Investigating Dissolution and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with a Smartphone Microscope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16,93(10):1754~1759.
[9] Xu X, Wu M, Wang X, et al. Experimenting with a Visible Copper-Aluminum Displacement Reaction in Agar Gel and Observing Copper Crystal Growth Patterns To Engage Student Interest and Inquir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16,93(10):1612~1615.
[10]郁志珍,丁偉.基于過程可視化的化學實驗研究[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7,(7):40~45.
[11]梁琰.美麗的化學反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12][13]田亞利,張聰杰. GaussView軟件在分子和晶體結構模擬中的使用探究[J].化學教學,2015,(6):90~93.
[14]沈理明,章建東,田軍. eChem——分子結構教與學的輔助工具[J].化學教學,2005,(10):42~44.
[15]凌一洲.硫酸銅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探究[J].化學教學,2015,(9):39~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