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與生態(tài)辯證法

      2018-02-06 12:33:50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布雷特克拉克翻譯劉順
      關鍵詞:自然界異化資本主義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布雷特·克拉克,[翻譯]劉順

      1.美國俄勒岡大學 社會學系, 美國 俄勒岡州 尤金;2.美國猶他大學 社會學系, 美國 猶他州 鹽湖;3.上海海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1306

      一、問題的提出

      那種認為“生態(tài)唯物主義構成馬克思思想基礎”(這可在馬克思的“生態(tài)代謝斷裂理論”中得到印證)觀念的復興,正在重新定義我們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和生態(tài)學,即站在新的角度去界定資本批判與自然科學批判之間的關系。對于那些秉持“馬克思思想只是德國理想主義、法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與英國政治經濟學相互雜糅而形成的一種粗鄙復合體”觀點的人來說,這種復興似乎令人吃驚。然而,曾在20世紀盛行的古典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正在被一種更加廣泛的共識所替代,即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唯物主義自然觀密不可分。個中緣由就在于,他的理論不但關涉政治經濟學批判,而且還涵蓋其對所處時代的自然科學革命的批判。

      在喬治·盧卡奇看來,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本體論”,根植于其把勞動觀念作為社會—自然之間新陳代謝的中介。在這種意義上,人類的物質存在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的和自然生態(tài)的。而且,任何一種對現實的歷史的理解,必須聚焦到人類自然條件之間復雜的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依存上。[1]正是基于這種總體性的綜合方法論,馬克思把社會主義定義為一種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就是認識到為子孫后代保護地球的重要性,以及觸達人類自由和實現人類潛力最大發(fā)展的必要性。因此,社會主義要求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去合理調節(jié)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新陳代謝??梢哉f,馬克思提出的自然界的普遍新陳代謝、社會的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斷裂這些核心概念,事實上已逐步清晰地展現了他的批判性的生態(tài)世界觀。[2]949

      馬克思的這一方法論與其生態(tài)價值論存在著緊密關聯(lián)。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批判的核心,是剖析代表著總體生產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價值是抽象勞動的結晶)之間存在的矛盾。馬克思極力強調,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自然資源被當作一件“自然饋贈給資本的免費禮物”,所以它們不直接參與價值的生產。[3]基于此,他把財富與商品價值區(qū)分開來,認為財富由使用價值構成,被自然界和勞動共同生產出來。與此截然相反的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價值/交換價值的源泉是對人類勞動力的剝削。這樣,財富與價值的矛盾就成為資本積累過程的核心,并與自然生態(tài)條件退化和破壞直接相關。正是資本主義價值與積累過程之間的這種生態(tài)矛盾,恰能解釋走向生態(tài)危機或新陳代謝斷裂的資本主義制度趨勢。這種制度對利潤的狹隘追求(且在越來越大的規(guī)模上),正日益破壞支配著一切生命的基本生態(tài)過程和社會再生產過程。

      對于馬克思新陳代謝理論和生態(tài)價值論的“重新發(fā)現”及其在分析生態(tài)危機中的作用,已經出現明顯“不和諧”的趨勢[4]。一些左翼學者試圖盜用馬克思的社會新陳代謝理論,宣揚原始社會的“一元論”觀點,而其理論基石正是諸如社會的“自然生產”和資本主義的“獨特新陳代謝”概念。[5]80-81這些觀點,盡管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它們從根本上是唯心主義、后現代主義和超社會建構主義概念,它們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生態(tài)學,并傾向于淡化一切生態(tài)危機的嚴峻形勢,甚至根本不把生態(tài)危機當作世界末日或者重大災難來看待。因為他們認為,生態(tài)危機并不能僅僅歸因于資本主義的制度法則。在部分左翼學者看來,面對地球災難的時候,所有的這一切都與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例外論和資本中心主義存在著持續(xù)性關聯(lián)。[5]169-192

      接下來,我們將針對馬克思生態(tài)學的一些主要突破性研究進展展開簡要討論,這主要結合馬克思的生態(tài)價值論和生態(tài)危機因果關系來探討,并通過研究其新陳代謝理論的概念結構來實現。之后,我們將對當前那些流行的、企圖淡化馬克思“獨到的新陳代謝理論”(體現著市場內部邏輯)的觀點,進行批判性綜述。[6]10-19最后,我們再來討論和總結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

      二、馬克思新陳代謝理論的概念框架

      馬克思新陳代謝理論具有鮮明的復雜性,不妨用I.梅扎羅斯提出的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概念框架來作參照理解,因為異化理論是構成馬克思所有思想的基礎。在梅扎羅斯看來,馬克思的理論呈現出“人類—勞動/生產—自然界”的三角關系。人類必然通過勞動生產來調節(jié)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然而,資產階級社會利用商品交換制造出一套整體的二階調整關系,這就導致出現一個更加異化的三角關系:異化的人類——異化的勞動和生產——異化的自然界,而異化的自然界疊加在前兩者之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著力點在第二個異化的三角形,它卻無視異化的概念而認為勞動和生產具有直接性;但在梅扎羅斯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然科學,主要聚焦于(異化的)自然界與(異化的)生產之間的關系,目的就在于徹底主宰自然界。正因如此,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自然科學的異化作用才得以凸顯出來。梅扎羅斯寫道:“對于包括污染在內的嚴峻的‘自然異化’現象,若不能充分發(fā)揮自然科學在此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后果是難以予料的?!盵7]99-114

      同樣的概念性框架,盡管被視作充滿生態(tài)學意義,但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及《經濟學手稿(1861—1863)》)中展現得更加突出,即在馬克思對全球自然代謝、社會代謝與新陳代謝斷裂的研究分析中體現出來。在他看來,勞動—生產過程應該被看作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新陳代謝。因此,蘊含在馬克思思想中的關于新陳代謝的一些概念框架術語,可表征為非異化的三角關系(人類—社會新陳代謝—自然界)的普遍新陳代謝。在這種意義上,社會新陳代謝就是實際的物質生產活動構成人類(經由勞動)與整個自然界即全球的新陳代謝進行物質變換的重要中介,雖然具體的歷史形式和發(fā)生過程都存在著特定的差別。

      隨著與商品生產相關的二階調節(jié)關系(土地的減少與勞動向商品的轉化)的出現,在基本的新陳代謝關系中存在著疊加,表現為一個異化的三角關系:人類異化—社會新陳代謝的相互依賴的過程的異化(新陳代謝斷裂)—自然的全球新陳代謝異化。[2]949因此,正如青年馬克思在《對詹姆斯·米爾的政治經濟學元素的評論》中,把新陳代謝斷裂稱為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物種活動“異化的調節(jié)”。[8]

      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觀日益推崇生態(tài)現代化模式,因為它不得不解決由資本主義政治經濟與科學異化所造成的社會新陳代謝的斷裂。所謂的技術解決方案,諸如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通常被他們建議和采用,但事實上都沒有觸及生態(tài)問題的制度根源。在資本主義僅僅把生態(tài)矛盾移來移去的背景下,最終自然界的普遍性新陳代謝斷裂就會更加嚴峻,其影響遠超過直接的生產過程,并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絕對極限”問題。這種理論框架恰好構成馬克思生態(tài)危機理論的核心,其特別強調由生產制度肇始的人類新陳代謝斷裂。在廣度和深度上出現的日益嚴峻的生態(tài)挑戰(zhàn)和生態(tài)災難之結果,正代表著資本主義體系市場制度的最終失敗。

      這種整體的概念性框架在馬克思有關19世紀土壤危機的討論中被清晰地呈現出來,他以此為背景引入了“新陳代謝斷裂”這一概念。人類在整個文明史上一直從事農業(yè),呈現出人類—農業(yè)—土壤的三角關系。人類文明史上充斥著很多轉向非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的農業(yè)例子,它們導致了土壤退化。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制度下工業(yè)化和農業(yè)的發(fā)展,新的商品關系隨之出現,以定性的新方式破壞了這種恒定的自然關系,因為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如氮、磷、鉀)不能反饋給土壤,所以出現了農業(yè)生產中更加廣泛的、嚴峻的生態(tài)代謝斷裂。這是一種“社會新陳代謝過程中無可修復的斷裂,而這種新陳代謝是由生命自身的自然法則所規(guī)定的”[2]949。

      為了解決支配著土壤再生產的自然條件的中斷問題——當然這也是資產階級社會城鄉(xiāng)之間極端對立的產物,19世紀和20世紀的自然科學家開始著手研究解決新陳代謝斷裂的辦法,這一方面帶來國際鳥類和硝酸鹽貿易的出現,另一方面又帶來化肥工業(yè)的發(fā)展。鳥類和硝酸鹽貿易破壞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并肇始帝國統(tǒng)治戰(zhàn)爭的爆發(fā)。[9]工業(yè)化肥的發(fā)展,盡管有助于創(chuàng)造用于戰(zhàn)爭的化學品,同時也愈加成為資本主義擴張的重要載體。這種技術的解決方案,顯然忽視了造成異化自然和異化社會的深層制度根源,反而導致巨量化肥的流失、水道退化以及世界海洋死亡帶的出現。因此,在全球工業(yè)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化學化肥,驅使人類社會和土壤的新陳代謝斷裂向自然界中更加廣泛、更加全面的新陳代謝斷裂擴散,逾越了全球的生態(tài)邊界,并破壞了生物圈的基本生物的地球化學過程。[10]73-87

      倘若放到馬克思的生態(tài)價值論中,所有的這一切都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在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價值體系的理論詮釋中(以及在普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中),財富由使用價值構成,而一般情況下使用價值離不開與生產活動相關的自然物質基礎。相比之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價值(來源于抽象勞動)僅僅源自于對勞動力的剝削,而缺乏任何自然物質基礎層面上的考量。因此,自然界被資本主義當作一個“免費饋贈給資本的禮物”。這種生態(tài)矛盾就產生了所謂的“勞德代爾悖論”。該悖論以勞德代爾堡的第八個伯爵詹姆斯·梅特蘭的名字來命名,他是19世紀初的一位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勞德代爾認為,資本主義私有財富(交換價值)的積累,一般取決于對公共財富(使用價值)的破壞式開發(fā),從而生成稀缺和壟斷,以滿足積累過程的實現。[10]53-72在這些條件下,耗損公共利益的、加劇的環(huán)境退化正是資本積累的固有后果,甚至成為資本進一步積累的基礎,因為一些新興產業(yè)諸如廢物處理產業(yè),正是為了應對所謂的環(huán)境影響而出現的。

      因此,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極端的消耗制度,這種制度在利用自然力量(包括被馬克思稱為人類自身的“生命力量”)時是貪婪的。在追求更多剩余價值的動機驅動下,資本主義促使能源和資源的生產最大化,然后把所產生的廢棄物傾倒回環(huán)境之中?!啊宜乐?,哪怕洪水滔天!’,是每個資本主義者和每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口號。”[11]380-381馬克思的生態(tài)價值論的特色就在于,它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的退化與破壞,已被其商品生產制度所強化,而這種商品生產制度是以對勞動力的純粹計算為價值法則的,但同時又把自然界視作一種無價值的領域。

      馬克思所提出的自然界普遍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與社會和生態(tài)再生產之間的關系,最初來源于他的朋友、革命同志和社會主義醫(yī)生羅蘭特·丹尼爾斯著作的啟發(fā)。丹尼爾期在1851年的著作《小宇宙》中,運用流行的系統(tǒng)理論中新陳代謝概念來詮釋植物與動物之間的交互關系。[12]馬克思在丹尼爾斯思想以及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著作的基礎上,建構并發(fā)展了自己的社會新陳代謝再生產和新陳代謝斷裂理論。[13]在撰寫《資本論》及隨后的時期內,馬克思愈來愈注意到生態(tài)危機。在閱讀了植物學家卡爾·弗拉斯關于歷經“類文明”長期歷史中出現的土壤破壞和荒漠化的研究之后,他認為這個過程在很多方面僅僅強化和擴展了資本主義制度,也因此使在異化勞動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現代制度變得“無可救藥”?;诖?,馬克思推斷說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態(tài)破壞代表著一種“無意識的社會主義趨勢”,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需要對這種制度——資本主義制度——進行革命性的瓦解。[14]

      因此,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新陳代謝的概念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新陳代謝斷裂的事實,主張在面臨資本主義退化的境遇下去“激活”一種非異化的社會新陳代謝,并推動一種實質平等、生態(tài)可持續(xù)的社會即社會主義社會的出現和發(fā)展。這些并沒有脫離馬克思對作為一種剝削勞動力的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相反,在馬克思的理論視域中,資本主義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最初源泉即土地和工人”[11]638。

      三、生態(tài)和社會一元論:自然界被統(tǒng)攝

      馬克思社會新陳代謝理論的魅力就在于,它較早引入并使用現代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地球系統(tǒng)概念(二者均源自于新陳代謝理論),并且在社會生態(tài)學內部,使這二者在形成期有著清晰的內在聯(lián)系。[15]馬克思的總體唯物主義方法論率先使用了若干生態(tài)學概念,并在一些方面促進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生物學的巨大進步。而且,馬克思的生態(tài)批判理論,與他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仍是最成熟的辯證法理論,以至于我們今天仍可用它來理解資本主義在哪種程度上造成了勞動和自然界的退化。

      然而,一些馬克思主義和其他持左派傳統(tǒng)思想的理論家,卻試圖采取另一種路徑,推崇生態(tài)學維度上資本主義的統(tǒng)攝作用,諸如資本主義應該被視為生命之網本身的組成部分。這種社會一元論顯然是對笛卡爾二元論的攻擊。其明顯意圖是,欲割裂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tài)學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唯物主義辯證法之間的關系。

      許多秉持社會一元論的觀點,攜帶著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固有的斷然拒斥自然辯證法的認識論根源,這種認識肇始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本到處自相矛盾和后來完全被他自己否定的著作)一書中的一個著名注腳,即他在這里質疑恩格斯的自然辨證法理論。[16]從莫里斯·梅洛·龐蒂的《辯證法的探險》到其他很多學者的相關著作的發(fā)表,蘊含在其中的拒斥自然辯證法及“自然界僅僅是分析和自然科學研究的一個客體”的觀點,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典型特征,并成為他們的哲學傳統(tǒng)。這就強化了一種僅僅局限于人類、人類世界和人類歷史科學的唯心主義主客體辯證法。[17]

      在這些思想家看來,“第一自然”(人類社會之前的自然)已經被“第二自然”(被人類社會改造后的自然)完全瓦解。[18]65-69因此,自然界已不再作為一種現實和本體論存在,在社會建構的“混合體”中,自然界僅僅是一種虛無存在。[6]15他們不認為資本主義與生態(tài)學之間存在著沖突,也不承認新陳代謝斷裂的出現以及作為笛卡爾“二元論”載體的自然界的異化。[5]4,19-20,78,152任何一種持有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必然破壞基本的生態(tài)過程的觀點,就被標簽化為“世界末日論”,被視作對自然科學家和激進生態(tài)學家的指責,并當作社會一元論世界觀的主要敵人。

      秉持嚴謹的批判性視角就會發(fā)現,社會一元論觀點內部存在著明顯的深層矛盾,包括那種把社會決定論引申到“自然界消亡”的觀點也是如此。譬如,喬治·摩爾反對將自然與社會相分隔的“二元論”,其理由是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蘊含著“一元論的關系視圖”,在這里自然和社會的“融合捆綁”意味著二者的統(tǒng)一存在。[5]85他認為“資本主義不管在多大程度上調和與生態(tài)圈的關系”,然而資本的力量構建和培植了“生物圈的資本主義過程化”。抑或,正如他在其他地方所說的,“資本主義從整體上內化了自然界的矛盾,但是‘生命之網’卻內化了資本主義的矛盾”[6]12。在任何時候,自然界僅成為資本主義的內在要素,實際上就消解了自身的存在。

      這些理論家最大的恐懼就是二元論。左翼地理學家尼爾·史密斯和埃里克·斯溫德杜夫甚至聲稱馬克思本人就是一位二元論者。史密斯斷言:“考慮到馬克思本人對待自然界的態(tài)度,在他的理論視域中同樣存在著自然界概念二元論的影子,事實就是如此?!彼箿氐露欧驅懙溃骸吧鐣妥匀唬蛟S已被馬克思融合為一體,二者成為了歷史的、地理的存在,但是他又把二者作為先驗存在的獨立領域?!盵20]446為了克服他所說的馬克思的“社會—自然二元論”,斯溫德杜夫以獨特的“社會自然”形式提出了一個包羅萬象的雜交主義。

      由此產生的荒謬現象,便體現在摩爾所推崇的重要地理學家布魯斯·布勞恩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經濟學家埃爾馬·阿爾特瓦特的批判指責中,因為后者依據物理學理論堅持在他的研究中運用熱力學第二定律。[21]顯然,摩爾違反了自然科學:“‘熵法則’在能量和生產的特定形式下發(fā)揮作用。它并不是由抽象的生物圈來決定的。從歷史性自然的角度來說,熵是可逆的和具有周期性的,但是在特定文明的邏輯內,要受制于上升的熵?!盵22]然而,怪誕的社會一元論觀點認為,熵要聽從社會的安排,因為人類社會能夠逆轉和回收熵,從而能夠回轉或彎曲“時間箭頭”。

      這些左翼思想家甚至還把人類從自然界中剝離出來,認為“自然界及其衍生物‘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性’,是‘空’的符號”[23]304。盡管“作為歷史產品的自然界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但是社會關系卻生產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20]446。在這種本質上反環(huán)保主義的視域下,受后馬克思主義或后現代主義術語的影響,激進的環(huán)保主義者(包括整個綠色運動組織在內)被批評不應該持有“自然與資本主義社會之間存在沖突”的觀點,且被說成傾向于“虛幻的想象”,滋生了“生態(tài)恐懼”,即認為“為了避免內在的災難,有必要對資本主義這種陰云密布的制度進行徹底的變革”[23]308-309。史密斯斥責了那些氣候科學家,因為他們“試圖區(qū)分社會(人為)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這種認知不但是“一個愚人的辯論,而且是一個愚人的哲學:在自然與社會之間留下了巨大的鴻溝,即自然界在一個角落,社會在彼此分開的另一個角落”[18]244。

      史密斯和其他左翼思想家針對氣候變化的討論和行動所持的整體懷疑主義態(tài)度,實質上表現出對現狀的默認和對環(huán)境議題的疏離。摩爾把他所說的“綠色唯物主義(他所使用的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術語)的新陳代謝崇拜”,歸因于地球系統(tǒng)的“生物物理”概念。不僅史溫吉道甚至阿蘭·巴迪歐和斯拉沃熱·齊澤克都認為,“生態(tài)已成為群眾的‘新鴉片’”,而且這個論斷被他們一再逐字強調。[5]15

      在回避生態(tài)科學的時候,摩爾警告說不要形成“對自然極限的盲目迷戀”[5]80。與一些世界主流的氣候科學家的觀點相反,作為人類世(荷蘭氣象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提出的概念,指地球的最近代歷史)工作小組的成員,他斷言,“人類(人類社會)并不能去統(tǒng)治自然力”。相反,他認為資本主義顯然具有無盡的能量,“突破看似不可逾越的‘自然極限’”,因此,在與人類世相關聯(lián)的星球界限中,并沒有真正的代謝斷裂,這就意味著“沒有理由去擔心”[24]。最糟糕的是,這種制度(資本主義)對自然界的濫用,最終必然造成自然資源成本的增加,這就為資本帶來了底線問題,原因就在于“廉價自然”愈加難以覓到。[5]112-113資本主義制度自身被視為一種“世界生態(tài)學”,它在“生命之網中得以展開”,無論何時何地,它都有能力不斷克服經濟稀缺。[6]16-17

      摩爾欲采用“生命之網”這個術語來表明他正在重視的生態(tài)問題。然而,這個短語主要被用來說明“資本主義對自然具有包容性”的一個隱喻。無論是在自然還是在社會意義上,世界從整體上被簡單描述為一種相互聯(lián)結或勾連的關系集合,在該集合中,資本占據主導地位。摩爾的這種理論立場在很多方面與堅持生態(tài)現代化戰(zhàn)略和“綠色資本主義”的學者相似,認為通過把自然內化到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就能夠實現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即把一切都納入到市場邏輯中去。[25]

      這種分析拒絕接受勞動異化、自然異化和社會新陳代謝斷裂之類的質疑,試圖調和異化的人類與異化的自然之間的矛盾,并使現存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合法化。摩爾無視馬克思有關“社會新陳代謝相互依賴過程中的斷裂”思想的復雜認知,反而把這稱為“能量的單一代謝”[5]83。他認為,問題不在于“新陳代謝斷裂,而在于新陳代謝轉移,……新陳代謝成為識別轉移(臨時的和具體情況的)而非斷裂(累計分離)的一種途徑”[5]83-84。與史密斯的“資本主義驅使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相一致,摩爾完全否認了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社會新陳代謝被“異化調節(jié)”的理論。[18]81

      在社會一元論思想家的單維視角中,研究自然—社會之間關系的相互滲透、交互和調節(jié)是毫無道理的,自然循環(huán)過程不被認為是相對獨立于社會的,甚至認為通過抽象力仍然被歸入社會內部,因此,自然界不再被視作合法的研究主體。在自然與社會之關系的復雜辯證法里,我們只剩下一種“辯證的混合體”,在這個混合體中,現實被社會化地建構為一系列物質或過程的集合體[5]13,37,76,78。對于摩爾來說,世界生態(tài)的概念僅僅意味著大寫的資本被鐫刻在一切事物之上,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之網”,只不過是一堆商品的集合。于是,地球系統(tǒng)的概念就被輕描淡寫地消解了。

      與此截然相反的是,馬克思明確認為,自然與社會之間是不可通約的,彼此不能也不應該被歸入到對方那里。這并非意味著要在一元論和二元論之間作出選擇。相反,作為一種開放理論體系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它提供了唯一有意義的可用來研究分析批判現實主義的基礎,因為唯物主義辯證法聚焦于調節(jié)手段、總體性,以及兼顧到現實和綜合層次的異質性特征。[1]119-124此外,這不可能僅僅通過苦思冥想來實現,而應在源自真實的物質關系下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四、辯證實在論與馬克思主義的重新統(tǒng)一

      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他深切關注著如何解決自然的異化問題。他寫道:它“不是活的和活動的人同他們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的自然無機條件之間的統(tǒng)一,以及他們因此對自然界的占有;而是人類存在的這些無機條件同這種活動的存在之間的分離,這種分離只是在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中才得到完全的發(fā)展”[26]。

      馬克思關于自然的普遍新陳代謝、社會新陳代謝和新陳代謝斷裂的理論框架,恰好為解決這種分離提供了辦法。這種理論框架作為一種開放的自然辯證法的基礎,能夠解釋內部與外部的相互關系,闡明自然的異化與新陳代謝斷裂甚至自然界普遍新陳代謝斷裂的出現如何與資本制度相互交織耦合。

      社會新陳代謝涵蓋人類勞動和在更大范圍內與生物物理世界相關的生產活動。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類與自然之間一種必要的“新陳代謝交互”[11]637-638。在他之后,盧卡奇解釋說,勞動“是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因為這些新陳代謝“是人類社會再生產的基礎,并且是不可逾越的先決條件”[27]44。他注意到,“不管勞動過程發(fā)揮出多大的變革效果……自然邊界只能后退,但絕不可能消失”[1]34。馬克思認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生命自身和社會得以存續(xù)的永恒條件,“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11]284。

      資本主義的興起,帶來了與商品生產的具體形式和無止境的追求資本積累相關的且特點鮮明的二階調節(ji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不僅異化了人類和生產過程,而且也異化了自然界自身。如前所述,對此人們采取了一些異化調節(jié)的措施,但造成了社會與自然之間新陳代謝的斷裂。因此,生態(tài)危機在社會新陳代謝的交互過程中顯現的斷裂,抑或只有通過辯證批判實在論才能得到徹底解決。[2]949-950

      人類只要積極參與勞動和生產,就處于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也即獲得了“第二自然”的存在形式。然而,自然的普遍新陳代謝在更廣泛、動態(tài)和普遍意義上仍然存在。辯證唯物主義要求全面兼顧到內部和外部關系,而不是把分析僅僅局限于內在動力。這就引出了開放辯證法與封閉辯證法之間存在區(qū)別的關鍵性問題。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所指出的:“這個辯證法的概念(在定冠詞意義上)——作為哲學意義上或者的確作為唯一哲學意義上的辯證法——很明顯把你置于這種位置:辯證法適用于一切……西方馬克思主義或許能被劃歸為維多利亞時代,即體現新科學的‘真理即成事實’精神;我們只能理解我們所做的,因此我們只認識歷史而非自然界本身,因為后者正是上帝所負責的東西?!盵28]

      相比之下,唯物主義辯證法本質上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它拒斥封閉:不存在完全脫離自然的人類領域,當然也沒有上帝的領域。從唯物主義與現實主義視角來看,甚至強調環(huán)境的動力也是不可能的,盡管后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同樣拒絕接受自然的辯證法。盧卡奇在其《社會存在本體論》“馬克思”這一章中(后來以英語獨立出版),試圖重新整合馬克思的思想,他認為:“對于馬克思而言,辯證認識論只具有近似的理論特征,這是因為現實包括物質復合體的持續(xù)相互作用,該復合體位居內在和外在的異質性關系中,并且它們自身是通常異質性成分的動態(tài)合成體,以至于有效元素的數量是可以無限的。正是在此意義上,知識的近似特征并不主要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盡管它也會去影響認識論;相反,它是對知識本體論的反思;客觀因素的無窮和異質性以及這種形式的主要結果即科學法則只能在現實世界中作為一種傾向來實現自己,必要性也只有在與反對力量的糾纏中才能得以確證,也只有通過無數事件所發(fā)生的調節(jié)關系來實現自我?!盵27]103這表明:為了拒絕新陳代謝斷裂的概念和“替代束”概念,“雙重內在性”和資本主義設想的自然界統(tǒng)一,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退回到前黑格爾時期的唯心主義,這是一種類似于萊布尼茨體系的投機哲學,堅持著“無窗”的單子論思想和靜態(tài)的“世界最美好的地方”理論。[5]1最近流行的社會一元論和混合主義概念把此作為拜物教迅速登場的基礎,并被用于重新考量社會理論,以期實現非批判的現實主義。這就帶來了阿爾弗雷德北·懷特海所說的“錯置具體性的謬誤”之瑕疵。[29]

      對于馬克思的新陳代謝斷裂理論,娜歐蜜·克萊恩客觀地指出,“地球吸納全球資本主義貪婪的新陳代謝污穢副產品的能力,正在遭遇透支”[30]。資本主義的強大破壞力,正在驅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逐步積累,這種積累與其他因素造成地球系統(tǒng)中新陳代謝的人為斷裂,這遠遠超出直接的社會生產所造成的生態(tài)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正在造成海洋酸化,它對海洋鈣化產生巨大影響,而海洋鈣又需要使用更多的能量才能生成,以用于地殼和板塊的形成。[31]物種是廣泛生物網的基礎,因此一旦它們受到刺激,就會在生物圈規(guī)模上產生大范圍的影響。此外,海洋變暖和酸化正在導致珊瑚漂白化和坍塌。這些發(fā)達的珊瑚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生成營養(yǎng)豐富的海洋環(huán)境與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方面,發(fā)揮著中心作用。[32]海洋酸化被認為是以前生物大規(guī)模滅絕的驅動因素和當前生物大規(guī)模滅絕的一個肇因。

      基于此,馬克思的新陳代謝理論的概念框架,就成為理解與資本主義相關的地球系統(tǒng)新陳代謝斷裂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盡管資本主義試圖通過技術修復手段來應對這些生態(tài)斷裂,但是所有這些都將導致自然界新陳代謝范圍內積累的結構性危機,因為構成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東西并未消失。[33]馬克思警告說,人類歷史可能被破壞生命基礎的一種異化的新陳代謝所摧毀和閹割。[34]考慮到英國殖民主義正在導致愛爾蘭新陳代謝斷裂的極端案例,他認為在這些可怕的條件下,“毀滅或革命就是標語”[35]。

      在馬克思對資本和異化的新陳代謝批判中,隱含著新陳代謝恢復的肯定性認知,即運行在“人類存在的永恒自然條件”之中的非異化的社會新陳代謝。[2]959要實現新陳代謝恢復,需要阻止“私有財產與勞動之間的社會對立”,根除資本統(tǒng)治制度的異化。[7]113這種以唯物主義為底色的理論,有助于促進一種復雜的動力學分析觀點的形成,明確生產活動如何在更大范圍內的生物物理世界中被引導和治理。正如批判現實主義者羅伊·巴斯卡爾所認為的:“僅僅在第二自然遵循第一自然所施加的必要約束時,我們人類才能作為一種生物而存在。盡管第一自然總是被歷史地調節(jié),但是我們不能也永遠不會逃脫它?!盵36]

      早在19世紀,恩格斯就強調,“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擺脫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guī)律”。事實上,“真正的人的自由”需要“同已被認識的自然規(guī)律和諧一致的生活”[37]。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辯證法及其價值論的核心要義就在于:構筑一個可持續(xù)的、共同進化的生態(tài)愿景,據此,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調節(jié)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新陳代謝(物質變換),以推動人類未來的不斷進步。這也正是馬克思本人最深刻的、最具革命性意蘊的社會主義構想。

      參考文獻:

      [1]LUKCS Georg.Labour[M].London:Merlin,1980.

      [2]MARX Karl.Capital:vol.3[M].London:Penguin,1981.

      [3]MARX Karl,ENGELS Frederick.Collected works:vol.3[M].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5:732-733.

      [4]FOSTER J B.Marxism in the anthropocene:dialectical rifts on the left[J].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6 (3):393.

      [5]MOORE J W.Capitalism in the web of life[M].London:Verso,2015.

      [6]MOORE J W.Toward a singular metabolism[M]//Ibań D,KATSIKIS N.Grounding Metaboli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4.

      [7]MéSZROS Istvn.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M].London:Merlin,1975.

      [8]MARX Karl.Early writings[M].London:Penguin,1974:261.

      [9]HORNBORG A,CLARK B,HERMELE K,et al.Ecology and power[M].London:Routledge,2012:68-82.

      [10]FOSTER J B,CLARK B,YORK R.The ecological rift[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10.

      [11]MARX Karl.Capital:vol.1[M].London:Penguin,1976.

      [12]DANIELS Rolang.Mikrokosmos[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1988.

      [13]FOSTER J B.Marx’s ecology[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14]MARX Karl,ENGELS Frederick.Collected works:vol.42[M].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87:558-559.

      [15]FOSTER J B.Marxism and ecology[J].Monthly Review,2015(7):2.

      [16]LUKCS Georg.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M].London:Merlin,1968:24.

      [17]BOTTOMORE Tom.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M].Oxford:Blackwell,1983:523-26.

      [18]SMITH Neil.Uneven development[M].Athens,G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8:65-69.

      [19]MACLEAN G K.Bertrand Russell’s bundle theory of particulars[M].London:Bloomsbury,2014.

      [20]SWYNGEDOUW Erik.Modernity and hybridit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9 (3).

      [21]ANGUS Ian,MURPHY Fred.Two views on Marxist ecology and Jason W Moore[EB/OL].(2016-06-23)[2017-03-20].http://climateandcapitalism.com.

      [22]MOORE J W.Nature in the limits to capital[J].Radical Philosophy,2015 (193):14.

      [23]CHRIS M W.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planning theory:conceptual challenges for spatial planning[J].Regional Studies,2011(2):277.

      [24]ANGUS Ian.Facing the anthropocene:fossil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earth system[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16.

      [25]HAWKEN P,LOVINS A B,LOVINS H L.Natural capitalism[M].London:Earthscan,2010.

      [26]MARX Karl.Grundrisse[M].New York:Penguin,1973:489.

      [27]LUKCS Georg.Marx[M].London:Merlin,1978.

      [28]JAMESON Fredric.Valences of the dialectic[M].London:Verso,2009:3-7.

      [29]WHITEHEAD A N.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M].New York:Free Press,1925:51.

      [30]KLEIN Naomi.This changes everything:capitalism vs the climate[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14:177.

      [31]BEDNAREK N.Limacina helicina shell dissolution as an indicator of declining habitat suitability owing to ocean acidification in the california current ecosystem[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14 (4)1785.[32]EDINGER E N.Reef degradation and coral bio-diversity in Indonesia[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98 (8):617.

      [33]MSZROS Istv.The structural crisis of politics[J].Monthly Review,2006 (4):34.

      [34]MARX Karl.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vol.3[M].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1971:309.

      [35]MARX Karl,ENGELS Frederick.Ireland and the Irish question[M].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1971:142.

      [36]BHASKER Roy.Scientific realism and human emancipation[M].London:Verso,1986:222.

      [37]ENGELS Frederick.Anti-Dühring[M].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1969:136-138.

      猜你喜歡
      自然界異化資本主義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飯人”
      軍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自然界的一秒鐘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例說“自然界的水”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學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
      高安市| 田林县| 广西| 望江县| 高尔夫| 内丘县| 荆门市| 固安县| 洪湖市| 威远县| 丰台区| 邵阳市| 绍兴县| 开江县| 买车| 利辛县| 常宁市| 贺兰县| 青田县| 新竹市| 芮城县| 来宾市| 榕江县| 临潭县| 汽车| 垫江县| 松潘县| 牟定县| 揭东县| 赤壁市| 庆云县| 京山县| 仪征市| 晋城| 东乌| 文昌市| 安阳市| 宝清县| 青铜峡市| 汶川县| 札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