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濤
由于古詩文作品產(chǎn)生的年代和社會背景與現(xiàn)今已迥然不同,加上文言文的艱澀難懂,學生很難領略到這些作品的魅力,很少有學生能對古詩文產(chǎn)生很大的興趣,這也導致了古詩文教學成為語文老師亟待要攻克的“軟肋”。既然古詩文是傳統(tǒng)文學,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傳統(tǒng)的文學閱讀方法中尋找一些借鑒?在這幾年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作了一些思考。古代“亞圣”孟子提出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這兩種閱讀方法,頗給我們以啟示。
一、“知人”才能“知文”
文學即是人學。對于這句話,我們當然可以說文學作品中反映的一切都是和人生社會相關的內(nèi)容,但是,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理解:每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其作者心血的凝結(jié);所以想要理解一部作品的“文”學,先得理解其作者之“人”學。孟老夫子在兩千多年前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當然不可以,試想,連作者是什么樣的人、他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都弄不清楚,談何理解?。績汕Ф嗄旰?,孟子的“知人”說用在今天的學生學習古詩文上,依然是很可貴的方法。
例如,學生在學習《春望》這首詩時,必須先要了解杜甫其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縱有一身才華,卻一生困頓不得志;他歷經(jīng)國破家亡、妻離子散,大半輩子顛沛流離。然而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是儒家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學生只有先弄清楚了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人格、愛恨情仇,真正讀懂了杜甫,才談得上讀懂《春望》這首詩。又如學習《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如不搞清楚蘇軾的人生道路、生命體驗和他的哲學思想,就很難懂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深沉含義。
當然,強求對一個古代文人作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知人”才能“知文”的思路是應當引導學生培養(yǎng)的學習習慣。
二、“知人”還須“論世”
“知人”和“論世”是不能分開的。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章句下》)這就是著名的“知人論世”說。他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也就是說,學生僅僅了解了作者還不夠,還要搞清楚作者在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那特定時候的背景、遭遇、心態(tài)等。同是學習杜甫的詩歌,《望岳》和《春望》就不能用同樣的心態(tài)去揣摩?!锻馈肥嵌鸥η嗄陼r期所作,此時的杜甫準備前赴長安,前途遠大,正在攀登人生的高峰,自然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而《春望》為杜甫晚年時作品,此時杜甫早已青春不再,前途無望,而且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所以沉郁頓挫,一唱三嘆。正是由于時代的變遷,作者的人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作者在不同的心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詩歌意境也迥然不同。
以“知人論世”作為切入口,學生便抓住了理解古詩文的鑰匙。
三、從“文”“辭”到“以意逆志”
如果說“知人論世”是學習古詩文的前提,那么“以意逆志”就是一種很深刻的學習方法。首先,孟子認為,詩(那個年代詩是主要文學形式)從文本與接受對象的角度來說,有“文”“辭”“志”三方面的要素。它們是依次遞進的關系,“文”是表面的文字,“辭”則是詩句結(jié)構(gòu),而“志”則是“文”與“辭”后面的深層的精神意蘊。其次,孟子從主體論的角度提出,釋詩者必須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來闡釋。所謂“以意逆志”,就是通過自己的理解,去領會詩的精神實質(zhì)。
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從“文”到“辭”再到“志”的學習習慣,進而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主體性,在自主探究下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例如,學生在學習《出師表》一文時,在了解了作者諸葛亮及其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先從弄懂文意開始,疏通了全文的意思,學生才會發(fā)現(xiàn)表文是一個嚴密的結(jié)構(gòu)整體。先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后追述以往經(jīng)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再明確歸納各方面的責任。由此,學生便有了自己對這篇文章的見解:有的認為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為國,雖知北伐必定無功,仍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值得敬佩;有的認為諸葛亮的“忠”是愚忠,他只忠于知己劉備,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為,如果他愛國愛民,何必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呢……學生的主體閱讀意識一旦被喚醒,文本便有了被多重解讀的可能。這樣一來,學生便可“古為今用”,站在理解古人本意的立場上,從自己的內(nèi)心出發(fā),自主探究出獨特的見解。
“知人論世”作為學生閱讀理解古詩文的前提,可以使學生通過理解古人,從而對古人產(chǎn)生興趣,以至于對文本產(chǎn)生興趣;而“以意逆志”這一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理解、感悟、欣賞進而讀出自己獨特感受的學習習慣。這樣,可以為學生今后接觸更多的文言詩文打下基礎。傳統(tǒng)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這兩種評詩的方法,古老而彌新,在今天仍然能夠發(fā)揮很大作用。而且,我認為,不僅僅是古詩文的教學,甚至所有的閱讀教學都用得上。既如此,積極運用古人留給我們的兩則“妙方”,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京市竹山中學語文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