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摘要】筆者通過對教學法采用實證研究,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觀察及進行課后問卷訪談調查等研究方法,同時,利用手機APP平臺將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教師和學生體驗這種新型互動的教學方式,實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增強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并對髙職傳統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為高職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翻轉課堂建筑材料教學設計互動
背景
近十年來,隨著信息化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教育也發(fā)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特別是在高等職業(yè)教育領域,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對傳統的課堂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部關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通知中,明確了“繼續(xù)推動高校開展在線開放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fā)展[1]”。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筆者嘗試將翻轉課堂教學方法融入到一線教學過程中,對高職《材料檢測技術》這門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進行了變革。
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時序,強調的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2],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教師在課前(線上)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學生自主學習;師生和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線下)進行互動交流,通過在課堂上討論交流、答疑解惑等活動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深入內化。而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翻轉課堂迎合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的核心思想——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3],調整思維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材料檢測技術》課程教學的設計
1.前期分析
本課程是土建類各專業(yè)的必修課,屬于專業(yè)平臺課,要求學生掌握建筑工程中常見材料的檢測檢驗方法,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高職學生的特點表明其對動手實際操做的內容較為感興趣,但目前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機械的講授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缺少積極思考的能力。教師只注重學生試驗最后的完成情況,對試驗過程缺乏關注,同時也忽視了學生合作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材料檢測技術》課程主要涉及各類材料基本性能的檢測,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更能體現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最大程度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課前通過教師提供的自學資料進行學習,對于教學及試驗視頻有不懂的地方可暫停和反復觀看視頻,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將試驗過程制作成教學視頻讓學生課前學習,在課內教師就能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指導學生的實際操作上。
2.自主學習和課堂資源設計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提供的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視頻、試驗視頻、教學課件、針對性練習、拓展資源等學習資源。同時會注意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體現在對學習的主動興趣、學習能力等方面),將課前的學習資源分為必學和選學兩部分,必學部分每個學生都要進行學習和思考,而選學資源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予以取舍。在實踐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教師必須對課前資源進行精心設計,貴在精而不在多。工科學生的學習相對來講也比較緊張,因此課前學習資料一定要突出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有一些教師出于希望學生能多學點知識的目的,發(fā)布了非常多的資源,學生卻反映知識點太多找不到重點。
調查顯示,課前資源中學生最喜歡的是試驗視頻資源,而其內容的全面性與趣味性是能否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視頻的制作是自主學習資源設計的關鍵。本課程中先對試驗過程及重點內容進行錄制,再利用視頻編輯軟件對其進行制作和編輯,選用“會聲會影”為開發(fā)工具。會聲會影視頻編輯功能較為強大,其操作相對簡便,能滿足教學視頻開發(fā)的基本要求。例如水泥標準稠度需水量試驗,可通過提前拍攝試驗過程,利用會聲會影進行編輯、制作,再利用手機APP“藍墨云班課”發(fā)布,使學生可在課前觀看整體試驗過程,學習并提出問題。
3.課堂學習活動設計
課堂活動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課堂活動來延長學生課堂學習時間,而不再是教師“滿堂灌”,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內化[4]。在確保課前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有效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有效互動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同時要將學生間的個性化學習和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效結合起來,將課前自主學習過程和課堂相互學習交流過程有效結合起來。
(1)合作學習
本課程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班級總共由36位同學組成,通過隨機的方式進行分組,總共6組,指定一名同學負責本小組的學習情況,協調各成員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如在進行水泥標準稠度需水量的測定時,要求學習者在課前分析自主學習計劃單,觀看視頻等學習資料,提出問題并且討論。合作學習在整個翻轉課堂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過程。
(2)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中主要包括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翻轉課堂中,學生在課前利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時,遇到不懂的問題可先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通過獲得其他同學對問題的理解來促進知識的深化。其次在課堂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相互分組交流討論,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情況講解重難點或存在問題。仍以上述水泥標準稠度需水量的測定學習為例,提出問題“不同類水泥的標準稠度需水量是否一樣,需水量的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讓學生主動思考,打開思維,討論交流;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答案。在討論交流中,學生對水泥的標準稠度需水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3)課堂講授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基礎知識的講解在教學視頻中體現出來,學生課前觀看教學視頻對知識進行初步理解。課堂講授也是翻轉課堂的必要學習活動,教師引領學生復習課前所學知識,進行自測,掌握課前學習效果;對學生遇到的疑問進行統一講解,演示規(guī)范化的操作步驟;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總結課堂所學知識。
(4)實踐操作
《材料檢測技術》課程中絕大部分內容為常見材料的基本性能檢測,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概念,更要加強實踐性和操作性技能的培養(yǎng)。如水泥需水量的測定試驗,課堂試驗中完成原材料的稱取、水泥凈漿的拌制、采用標準法進行需水量的測定及試驗結果的分析處理,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操作來掌握相關基本技能,并且將操作技能應用到實際的工程材料檢測與驗收中去。endprint
4.學習評價設計
傳統課堂教學中評價方式單一,一般都以期終考試成績作為總結評價,而對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缺乏個體性評價。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程的學習評價強調總結性評價與過程個體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的多元性[5]。
最終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其中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前學習的完成情況占15%(主要指學生課前自主完成相應學習情況);課中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占15%(指課中小組合作任務的完成質量和小組成果匯報的情況);學生的參與情況占30%(包括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情況和平時課堂的考勤情況),期末考試成績占40%。
效果分析
在學期末對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實驗班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從學習者對翻轉裸堂的總體看法、課前學習情況和課堂學習情況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全面了解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的看法和意見。對實驗班的3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36份,有效問卷36份,有效率100%。
從問卷中的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的調查結果可直觀地感覺到學生對這種教學新方式的總體看法:有一半以上(66.6%)的學生對“翻轉課堂”感覺不錯(非常喜歡及喜歡),這為教學方式的改變以及后續(xù)研究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對“翻轉課堂”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也有6成以上學生贊同,不過同時可以看到學生對學習抱有的興趣,仍然有大約2成學生學習興趣(18.5%)較低。分析其原因,部分學生缺乏對所學專業(yè)的興趣,還有部分學生認為教學視頻、試驗視頻等趣味性不夠。
總結與展望
1.結論
本研究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材料檢測技術》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對課程及學生的前期分析,對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應用、評價來實施具體教學,得到的基本結論如下。
總體來說,學生對翻轉課堂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大多數學生都對傳統講授方式課堂不滿,喜歡翻轉課堂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有提高。學生在課前利用教學視頻獲得基本知識點、試驗的具體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項等重點內容,而視頻資源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師必須提供優(yōu)質的視頻資源供學生學習,學習中的視頻資源可以是教師自己錄制或者網絡優(yōu)秀資源共享。通過訪談,很多學生認為在課堂上通過有針對性的分析和討論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提問和學習,能對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入全面,同時在課堂上通過練習和合作學習,操作技能會更加熟練。對于教師來說,在“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實施中,教師需要提前準備自學資料,設計課堂互動活動,把握課堂整體走向,同時課后根據學生的反饋再及時調整。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并非一些人認為的“翻轉課堂”大大減少了講授時間,解放了教師。
2.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只選擇了一個實驗班與其他班級進行比對,樣本范圍較小,所得到的結論及存在問題肯定有偏頗之處,在后續(xù)研究中,要將“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引入到更多班級中去,以期得到更準確的結論。另外,由于課堂互動交流活動是“翻轉課堂”教學方式中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強化的過程,因此應當對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進行更加深入且具體的研究,對每一個試驗項目、每一堂課根據學生需求設計和調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教技》2016年第6期。
[2]胡小勇:《理解翻轉課堂從十個問題說起》,《教育信息技術》2015年第11期。
[3]胡小勇:《擁抱混合式學習,從容應對“互聯網+”》,《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年第2期。
[4]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遠程教育》2012年第4期,第46-51頁
[5]楊小麗:《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高職教學模式研究》,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水利工程分院陜西楊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