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平 吳安林 謝 嬌 楊 程 艾玨萍 譚 潔 李鐵浪 李江山 彭 亮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肺康復自1974年美國醫(yī)師學會給出定義后,至今已有40余年[8],在國內(nèi)外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一直秉承著康復醫(yī)學的理念,在進行治療前對患者進行詳細而全面的評估,然后提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再選取最佳的治療計劃;尤其是近些年提出的ICF模式,強調(diào)人的社會參與能力[5],鼓勵患者擺脫疾病導致的心理障礙,為社會和家庭減輕了負擔。其在治療技術(shù)上方法多種多樣,目前使用較多的有氣道廓清技術(shù)、呼吸控制、呼吸訓練、舌咽式呼吸、吸氣肌訓練、手法治療技術(shù)、手法擴張技術(shù)、呼吸神經(jīng)生理促進技術(shù)等[4]。中醫(yī)肺康復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肺康復,內(nèi)含了許多中醫(yī)治療技術(shù),主要有:功法鍛煉、針灸、推拿、中藥內(nèi)服、服氣吐納等[8]。筆者發(fā)現(xiàn)吐納法與肺康復中部分呼吸技術(shù),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也存在著差異,因此筆者在基于服氣吐納的基礎(chǔ)之上來初步討論肺康復。
精氣學說作為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先秦諸子中各有闡述,精、氣均為存在于天地之間的精微物質(zhì),是萬物的本原,如:《管子·心術(shù)上》篇云:“一氣能變?nèi)站?;《管子·?nèi)業(yè)》篇云:“精也者,氣之精者也”[7]。至漢時受元氣一元論的影響,認為元氣為構(gòu)成萬物的本原,王充云:“萬物之生,皆稟元氣”(《論衡·談天》)[6]。人亦同之,如:《云笈七簽·諸家氣法部》篇云:“元氣本一,化生有萬。萬須得一,乃遂生成。萬若失一,立歸于死,故一不可失”[1],又云:“胎既誕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動矣,而本質(zhì)漸弊。是故須納氣以凝精,保氣以煉形……元本既實,可以固存耳”[1]。可見元氣乃人一身之根本,服氣可凝精煉形,故《難經(jīng)·第八難》篇云:“諸十二經(jīng)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宋迮K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3]。因此保元氣,服清氣成為吐納法的精髓,在行服氣吐納法時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應于天時 隨時而變 隨日之生氣盛時而吐納。如:《醫(yī)心方》引《養(yǎng)身要集》云:“當以夜半之后,生氣之時,閉氣以心中數(shù)數(shù)”[2]?!夺t(yī)心方》引《千金方》又云:“凡調(diào)氣之法,夜半后、日中前,生氣得調(diào);日中后、夜半前,氣死不得調(diào)”[2]。
隨四時人氣變化而行吐納。如:《云笈七簽·服氣論》篇云:“凡服氣,皆取子后午前”[1]。又云:“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至四時之月,宜各依氣之所行,兼存而為之”[1]。1.2守神定息 吐納導引時,須周邊環(huán)境安寧,心神內(nèi)守。如《云笈七簽·服氣論》篇云:“澄心定思,叩齒導引,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臥……腰腳以下左右宜暖”[1]。又《醫(yī)心方》引《養(yǎng)身要集》云:“和神導氣之道,當?shù)妹苁议e房,安床暖席……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2]。
1.3 存思導入三丹田 存思法是道家養(yǎng)生中的一種方術(shù),是修習者存想身體內(nèi)諸景(骨節(jié)、身中各神、臟腑形態(tài)等)和身外景象(日月光華、八卦、神獸、童男女等)以期達到驅(qū)邪愈疾、集中意念的修煉方法[9],在吐納服氣法中多有應用。
三丹田是道家內(nèi)丹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元氣、元神、元精所居之所[10]。如《云笈七簽·延陵君修養(yǎng)大略》篇云:“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上元丹田,腦也,亦名泥丸;中元丹田,心也,亦名絳宮;下元丹田,氣海也,亦名精門”[1];亦有以三丹田即為三焦,《云笈七簽·元氣論》篇云:“上焦法天元,號上丹田也,其分野自胃口之上,心下鬲已上至泥丸……主溫于皮膚肌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中焦法地元,號中丹田也,其分野自心下鬲至臍……主腐谷熟水,變化胃中水谷之味,出血以營臟腑身形,如地氣之蒸焉;下焦法水元,號下丹田也。其分野自臍中下膀胱囊及漏泉……下焦主運行氣血,流通經(jīng)脈,聚神集精,動靜陰陽”[1],在服氣法中常用存思法將氣導入三丹田。
在下面介紹的兩種服氣法中,都有著以上三個特點。
《云笈七簽·胎息口訣》篇云:“凡欲胎息,以左腳搭右腳上……兩手握固于兩腿上……虛心實腹……然后存頭戴朱雀,腳履玄武,左肩有青龍,右肩有白虎。然后想眉間一寸為明堂……卻入三寸為丹田宮,宮中有神人,戴青冠,披朱褐,執(zhí)絳簡。次存中丹田,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下丹田,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五臟,從心起,遍存五臟……久久行之,如嬰兒在胎,以臍通氣”[1]。
可以看出在行胎息法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取體位時兩腳交叉,兩手握于兩腿,身體前傾;在呼吸時強調(diào)虛心實腹,即利用下胸部、腹部肌肉進行呼吸為主;利用存思導氣至丹田、五臟。
肺康復中呼吸技術(shù)可分為呼吸控制和呼吸訓練,其中呼吸控制是指在放松上胸部和肩部時運用下胸部進行的正常潮式呼吸。因其以膈肌作為主要的呼吸肌,故而又稱為膈式呼吸,但在實際的呼吸控制中,它激活的不僅是膈肌,也有肋間內(nèi)、外肌及腹肌和斜角肌。呼吸控制技術(shù)可通過抬高膈肌,在吸氣時易化膈肌的收縮,最終改善肺氣腫、哮喘、肺間質(zhì)纖維化或肺癌的氣促癥狀。此外經(jīng)鼻吸氣時可加熱、濕化和過濾空氣,經(jīng)口吸氣可減少呼吸做功和解剖死腔。
在進行呼吸控制操作時,應注意取舒適的體位,一般選取放松坐位、高側(cè)臥位、前傾站位和跪位前傾;吸氣前鼓勵患者利用下胸部,放松上胸、肩部和手臂;呼吸時下胸部吸氣屬主動相,呼氣為被動相,呼氣與吸氣應盡量無聲。
對比前面胎息法和呼吸控制,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在取體位時均為放松腹部,抬高膈??;呼吸時都以下胸部、腹部肌肉為主,同時也要求放松上胸部,即虛心實腹。兩者主要差異為前面所述的服氣法的特點。
《云笈七簽·服氣論》篇云:“想之東方初曜之氣,共日光合丹于流暉,引此景而來至于面前,乃以鼻微引,吸而咽之。咽之三,乃入肺中。小開唇,徐徐吐氣……又引咽之三,若氣息長,加至五六咽,得七尤佳。如此以覺肺中大滿為度,且停咽,乃閉氣,存肺中之氣,隨兩肩如臂至手握中入,存下入胃中,至兩腎中隨,隨髀至兩腳心中,覺皮肉間習習如蟲行為度。此后不復須存在肺,直引氣入大腸、小腸中,鳴轉(zhuǎn)通流臍下為度,應如此,以腸中飽滿乃止。則豎兩膝,急握固閉氣,鼓腹九度,就鼓中仍存其氣散入諸體,閉之欲極,徐徐吐之,慎勿長……其中隨時消息,觸類多方,既不云煩述,善以意調(diào)適之”[1]。
又云:“服氣所以必令停于肺上,入于胃至于腎者何?肺藏氣,氣之本也……故令氣停于肺,而后流行焉……五臟六腑皆稟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養(yǎng)五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也。腎者,生氣之源……故令氣致于腎,以益于其精液。故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其味也”[1]。
可以看出行咽氣服氣法時,應注意在服氣之前應存思,之后以鼻吸氣吞咽入肺中,再吐氣。接著極力吸氣、吞氣入肺,感肺滿即閉氣。接下來再次存思,將肺中之氣經(jīng)胃腎導入四肢,以感覺皮膚有麻感為度。最后直接吞氣入胃中,下達腸,以腸滿為度。從后面的注解中可發(fā)現(xiàn),吞氣服氣時經(jīng)肺、胃、腎,能激發(fā)三焦丹田之氣,以達到補氣、益精、聚神之效。
舌咽式呼吸是一項治療因呼吸肌無力或癱瘓導致患者肺活量減少的技術(shù),因這項技術(shù)的關(guān)鍵是將空氣吞入肺內(nèi),不能將其吞入胃中,因而又名“蛙式呼吸”。它是一種正壓通氣形式,通過維持肺和胸廓的順應性,以使患者產(chǎn)生有效咳嗽,甚至可代替或輔助機械通氣;對于能自主呼吸的患者,能有效的清除分泌物。
在操作舌咽式呼吸時,可分為三個階段,簡單概括為擴大喉腔、保持喉部開放-閉唇、泵入口氣-口底上升。第一階段為壓低軟骨;將舌放平,舌尖靠于下齒內(nèi)面,以可見懸雍垂為度;保持此姿勢3~5秒。接著張開嘴巴、下頜,此時喉腔保持開放,最后進行深呼吸。第二階段緊接第一階段,關(guān)閉嘴唇,在保持咽喉開放、下頜不上抬的基礎(chǔ)上,上空氣下陷喉部。第三階段接前面兩階段,將舌、下頜、軟骨上抬,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循環(huán),多次循環(huán)后,感胸中氣滿為止[4]。
可以看出咽氣服氣法與舌咽式呼吸的吞氣入肺過程是重疊的,其中前者基本涵蓋后者。因后者要求不能將氣吞入胃中,而前者則要求在完成舌咽式呼吸后,還須將氣直吞入胃中,似有欠妥,但何者優(yōu)劣尚待證實。
綜合上面所述,筆者通過分析服氣吐納法,得出其具有應于天時,隨時而變、安神定息、存思導入三丹田的特點;同時也比較了胎息服氣法與呼吸控制在操作上基本一致,都強調(diào)虛心實腹,以下胸部進行潮式呼吸為主;在體位擺放時,也注重使膈肌上移,增加膈肌的張力;咽氣服氣法與舌咽式呼吸的吞氣入肺過程是重疊的,具體操作方法古籍中未予給出,因此在行此法時可以借鑒舌咽式呼吸。值得注意的是,胎息服氣法是一種服氣方法,具備了服氣法三個特點,而這些特點正是肺康復所缺的,故可將這些特點融入肺康復中。例如在操作肺康復的呼吸技術(shù)時,選擇周圍環(huán)境寧靜,時間上應以上午為主,同時也可融入存思導氣等方法,以凝集患者的注意力等,以上只是筆者的個人見解,如需深入,還有待學者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