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炎
國家公務(wù)員考試,簡稱為“國考”。在古代,“國考”叫科舉,秦漢魏晉時尚無科舉制度,故又附會為“察舉”。
秦朝懂法律者才有資格做官
在秦朝,做官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要有一定家資;二是要會書寫、懂法律;三是年齡須“壯年”以上,至少要17歲之后才有擔任官吏的資格。
蕭何勤奮好學,對歷代律令頗有研究,因此得以重用,這是秦朝因懂法而提拔的實例之一。當然,秦代還有軍功爵制、分封制、世襲制,等等。統(tǒng)一六國以后,爵官分離,有爵位者未必做官,做官者亦未必需要爵位。
順便交代一下,秦代也有考試,只是不針對士子,而是對在職官員的考核。
兩漢察舉,孝順爹媽是前提
公元前196年,劉邦下的“求賢令”開了察舉制的先河。
文帝時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之后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至此,察舉制基本定型。
武帝時期,進一步細化了這項制度,另設(shè)有征辟制,相輔施行。如“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舉”,也就是以儒術(shù)取士,非儒不取。另外,對所選或所征之“士”的標準,也作了明確規(guī)定,如德行、學問、法令、謀略等四個方面。這項規(guī)定對后世影響深遠。
兩漢察舉,分為“歲舉”和“詔舉”兩類。歲舉為常科,每年推舉一次。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為孝與廉兩科,后來連稱為一科。孝為前提,廉為參考,遂成寒族儒生跳龍門的唯一通道。
舉孝廉的對象,包括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曉儒家經(jīng)書的儒生,由郡國每年向中央推舉,前者被舉,可獲得到中央任郎官的機會,后者即可取得入仕資格。焦仲卿生活于東漢末年,若非對老母至孝,焉能成為廬江小吏?
宋代流行“榜下捉婿”
科舉制到了宋代,進入了它的輝煌期。讀書人揚眉吐氣,統(tǒng)治者亦更加重視,人才選拔出不少,“榜下捉婿”的故事也時常發(fā)生,令人忍俊不禁。
讀書人一旦科場及第,鐵飯碗就端定了,其他種種超值回報也極為驚人。所以,宋人評價一個家族的興盛程度,標準就看這個家族有幾個考中科舉的男子和幾個嫁給科舉出身者的女子。如此一來,“國考”考場,就成了權(quán)貴們爭搶乘龍快婿的場所。
在由皇帝擔任主考官的殿試結(jié)束后,要舉行唱名儀式,此時便是“金榜題名”見分曉的時刻。唱名結(jié)束后,是新及第者的宴會活動。從唱名地點到期集所這段路程就成了“擇婿”的地點,豪家貴邸競相在此觀望,從中挑選滿意者。
明清“國考”,拉幫結(jié)派盛行
科舉在明代進入鼎盛期,體系更為完整,如將學校與科考掛鉤等,使得“國考”比唐宋兩朝更為艱難,這些都是為何范進、孔乙己之流屢試不中的原因。
為人們所熟悉的“八股文”文體,就是明清科舉的產(chǎn)物。其特點是重形式而輕內(nèi)容。顧炎武先生曾憤慨地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于焚書?!?/p>
明清科舉的另一個鮮明特點,則是面向未來的拉幫結(jié)派。不管是鄉(xiāng)試還是會試,考官與考生之間、考生與考生之間的關(guān)系,在那一刻即已定性:被錄取的人,得叫考官為恩師,并自稱“門生”;同科被錄取的人,相互成為“同科”或“同學”。其后“師生”“同學”同在仕林,相互照應(yīng)遂成人人皆知的“潛規(guī)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