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因果同質性法則的形成與意義

      2018-02-11 11:52:08
      關鍵詞:同質性因果關系本質

      維 之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因果關系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和確立的一個關于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普遍法則:有關事物的相互作用(之進行)是原因,其所引生的狀態(tài)變化或新態(tài)事物是結果。古往今來,人們慣以因果關系求因索果、理解事象、預計發(fā)展。因果關系也有其相應的內在法則,如因與果的時序性、對應性和內外因法則等,它們分別規(guī)定原因先于結果、原因與結果相對應、內因與外因的作用機制……但據(jù)古今的有關文獻,似還有一個因果同質性法念則,規(guī)定原因與其結果本質相同。本文試對此作些進一步論證。

      或許有人認為,現(xiàn)在理論因果同質性問題似不合時宜,因為這與一度推崇的反本質主義和整體論思想不合拍。但我們也看到,反本質主義和整體論都有各自的理論困難與問題而并未構成對因果同質性的真正反對(具體論述參見下文),所以,因果同質性問題現(xiàn)在仍有探討和論證的學術空間。下面我們試結合現(xiàn)代知識對因果同質性法則的形成與意義進行考查論證,請大家看看是否成理并予批評指正。

      一、因果同質性法則的形成與論證

      因果同質性命題的產生源于哲學史上“因中有果論”的學說和關于“因大于果”的思想。

      歷史上,古印度哲學的數(shù)論派提出了“因中有果論”的學說,認為在原因中本來就包含了結果,結果潛藏于原因之中;因與果實乃同類的事物,二者之本質是相同的[1]。例如,奶酪只能從奶中制得,二者本質相同。印度佛教因明學的因三相理論也表述了“因與果性質類同”的思想。

      “因大于果”的思想是笛卡爾提出的,他說:“原因的實在性必多于或等于結果的實在性”[2],認為結果的內容必來自原因(的內容),而非異于原因的創(chuàng)造物。黑格爾也說:“結果總之一點也不包含原因所不包含的東西。反過來說,原因也一點不包含不是在結果中的東西。”[3]217即認為原因與結果有內容實質的同一性。

      斯賓諾莎則把原因視為結果的解釋與理由,指出“認識結果有賴于認識原因”,并認為“凡彼此之間沒有共同點之事物”不能成為因果關系[4]。

      現(xiàn)今,也有些論者已認識到,因果關系是一種由潛到顯的轉化關系:原因過渡到結果,實質上是原因自身轉化為結果,結果則是一種變化了的原因;結果潛在地蘊含于原因之中,原因則以變化了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在結果里。并且,結果的內容均由原因轉化而來,原因的內容也均轉化為結果了,二者具有質和量上的一致性,為同一本質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或不同現(xiàn)象[5]。

      總的來看,以上古今各家學說就是闡示了一種原因與結果之間具有源流關系和同質性的思想:認為原因是結果的淵源與根據(jù),結果潛含于原因之中,其內容均來自原因而沒有不是源于原因的東西;故而結果乃是原因的轉化,原因的內容也均轉化為結果的內容,并實現(xiàn)于結果之中,二者一潛一顯,性質類同,實為同一本質的不同現(xiàn)象;由是,原因也是結果的規(guī)定與解釋,結果的樣態(tài)由原因來規(guī)定,結果的奧秘也藏于原因中而由原因來解釋,認識結果有待于揭示原因,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一切產生一切”之事。這些思想現(xiàn)已凝結為一個“因果同質性”法則,乃因果關系的一條重要性質。

      簡括而言,“因果同質性”就是“因果本質的同一性,因果現(xiàn)象的轉化性,原因對結果的規(guī)定性和解釋性”;其主旨在于宣示:結果與其原因是本質相同的同類事物,它不能由本質不同的其他事物來產生。

      以上我們介述了因果同質性法則的形成、內容與主旨,但它是否真正存在呢?研究表明,它的存在可由大家熟知的內外因法則結合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原理推導出來。

      因果關系中有一個內外因法則: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它規(guī)定事物的產生與變化要有內因根據(jù),這內因根據(jù)是指變化得以發(fā)生的主使因素,外因則是變化的促進因素。例如,在植物生長的因果關系中,種子為(直接)原因(種子與水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為完全原因),長成的植株為(常規(guī))結果(完全結果還應包括外因條件因素的相應變化);種子中的基因則是植株生長的內因根據(jù),促使種子發(fā)芽成長的水、土和氣溫等則是植株生長的外因條件。這(內外因法則)已是為科學和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知識。那么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原理是否也正確可據(jù)呢?因為當代學術上有一個反本質主義,明確反對本質與現(xiàn)象的分劃,否定有本質存在。

      當代的反本質主義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思想,主要為后現(xiàn)代哲學所創(chuàng)導和發(fā)展,其特征是偏激地強調事物的個體性、異質性、多元性、流變性與不確定性,反對抽象與普遍的傳統(tǒng)概念,致力解構本質。這種針對傳統(tǒng)與教條的批判精神雖有一定的啟發(fā)性,但全面否定本質存在將帶來嚴重的后果?!氨举|”乃一事物之所以為該事物的決定性因素,是一類事物的共相;若否定有本質存在則難以從類和總體上認識和把握事物了,人類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將大受限制。同時,事物的本質實際也是相應事物概念的定義或內涵(之所指),若否定了本質則事物概念之內涵將無法定義而不能建立,相應的邏輯思維也難以進行了。特別是,若否定了人有本質,“人”的概念將失去內涵而不能存在(憑家族相似并不能建立合格的概念),那么人們將只能稱為張三、李四而不能說是人了,這種結果能夠接受嗎?再則,反本質主義對基礎性、同一性和普適性的解構,否定客觀真理的存在,導向了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又因其理論充滿自相矛盾而招致各方面抨擊,結果它于上世紀80年代末走向衰落,并激發(fā)了當今本質主義的復興?,F(xiàn)在大多數(shù)哲學家和科學家仍然持信本質的存在,“本質與現(xiàn)象”仍然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范疇。事實上,本質的存在和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已得到人類思想的反復認證,一切現(xiàn)象(不論多復雜)皆有本質、都是其本質的表現(xiàn),這是不可否認的定論。所以,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原理仍是正確可靠的律則,我們現(xiàn)在當能啟用它來作為論證的依據(jù)。

      由是,據(jù)上所述,所謂內因根據(jù),實際也是指(作為變化結果的)事物所由以產生的主使因素,此因素按邏輯當是結果事物的本質因素:因為依照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原理,本質是現(xiàn)象的根據(jù),現(xiàn)象由本質產生,是本質在一定條件中的展開與表現(xiàn);而結果事物也是在時空中變化的、可觀測的現(xiàn)象事物,它也當是其本質在相應條件中的展開與表現(xiàn);但這本質因素在結果事物尚未形成之前是含存于其原因之中、為變化之內因根據(jù)的東西(它得遇適當?shù)男聴l件時即發(fā)生變化而形成結果)。所以,事物得以形成的內因根據(jù),乃是內含于其原因中而為該事物之本質的因素;由于結果的條件狀態(tài)已不同于原因的條件狀態(tài),故結果事物就不同于原因事物了(即一本質在不同的條件中會表現(xiàn)為不同的現(xiàn)象事物)。換言之,原因中的內因根據(jù)因素當遇到適當?shù)男聴l件時將會表現(xiàn)為新現(xiàn)象——結果事物。這是因果關系的一條重要性質,它指示:結果的本質來自原因,原因中含有結果事物的本質。這是事情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潛含于原因中作為結果事物之本質的因素,它在原因中是何地位呢?容易證明,它也是原因事物的本質因素。這是因為因果關系實為一種轉化關系,正如黑格爾所說:“原因也一點不包含不是在結果中的東西”[3]217,在因果轉化中,原因將整個轉化為結果。例如,在冷凍事件中,水體將整個轉化為冰;在植物生長事件中,種子也整個轉化為植株了。但是,能夠使一事物在新條件中整個變化為別事物的東西,也當是該事物的本質,因為只有本質才是現(xiàn)象變化的根據(jù),事物憑著同一本質由一現(xiàn)象依條件轉變?yōu)榱硪滑F(xiàn)象(而成為另一事物),本質不同的事物間不能因果轉化(進一步的論證見下文)。因此主使原因轉化為結果的因素也當是原因事物的本質因素。是此原因之本質因素在得遇新的外因條件時使原因事物整個轉化為結果事物了。例如,是種子中的基因在適當?shù)乃梁蜌鉁貤l件中使整個種子發(fā)芽生長成了植株,這基因就是植株(結果)和種子(原因)的共同本質因素。再在水結冰的因果過程中,是水中的H2O使其在低溫中整體結冰,H2O也是水(原因)與冰(結果)共同的本質因素。

      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分析,我們看到,結果之本質來自原因,原因事物中含有結果事物的本質,此本質同時也是原因事物自身的本質。所以,原因與其結果具有相同的本質,二者為同一本質的不同現(xiàn)象,此即因果同質性的證明。

      進而而之,還有以下三大理由支持因果同質性的存在:

      一是“無不能生有”之理。真正的“無”是一無所有,即什么都沒有,也決不可能發(fā)出任何創(chuàng)生活動;創(chuàng)生乃是一種有者活動,一切能進行創(chuàng)生的狀態(tài)都不是真無。例如,現(xiàn)代暴脹宇宙論中的“無”就是一種蘊含能量的假真空,道家哲學中的“無”則是一種“大象無形”之態(tài)(潛含著不可言說的內容)。人類科學至今也未能揭示出真正“無中生有”的過程,相反,倒是發(fā)現(xiàn)了“質能守恆”的規(guī)律。由是,按此“無不能生有”之理,一切被產生的東西都只能從有中產生——只能由存在的東西來產生。由此指示:一切結果都是有原因的,一切被產生的事物都是有其產生根據(jù)的,宇宙間沒有無因之果。這一結論乃是因果同質性法則的立身基礎。

      二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不能通過已有物組創(chuàng)出來”之理,簡稱“不能任意組創(chuàng)”。這是因為“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乃是一種“無”(真無);既然是“無”,也就與一切已有事物沒有關連,已有事物無從預涉它,故也無從產生它。換言之,存在之物也無從變化出自身中根本沒有、且與自身毫無關系的東西,即已有物也不能超出“有”的界域而向“無”作為,不能“使無變有”;它只能變化或產生出根據(jù)自身內容“可能存在”的東西,但可能存在的東西是潛在的有——事物之潛在性質的表現(xiàn),而非“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反過來說,如果能夠“任意組創(chuàng)”的話,那么就會發(fā)生“一切產生一切”的情況,一種東西可任意由另一些東西產生出來,但有史以來的人類知識并未見有這種情況。人類的各種發(fā)明,也都不是真正無中生有式的全新創(chuàng)造,合金、塑料、電視和飛機等產品,都是有嚴格原因的結果(為原因事物中潛含的東西,如飛機就潛含在飛鳥、機器和鋼材等事物的聯(lián)合中,這些事物的復雜關聯(lián)構成飛機產生的總原因);“上帝創(chuàng)世”之說乃是不可證實的迷信。

      然而,現(xiàn)在有一種整體論的論點和多重可實現(xiàn)性問題似有悖于上述之理,下面我們來對它們的實情作個考察。

      作為一種學術理論的整體論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J.C.斯穆茨提出,后來得到許多人的贊同和發(fā)展,形成了一種影響頗大的跨學科理論。其主要思想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觀點,強調事物的層次性,并認為整體層次可突現(xiàn)出其部分所沒有的新質現(xiàn)象;此新質現(xiàn)象不是源自部分并與部分(元素)的性質無關,具有不可還原性,完全憑整體關系突現(xiàn)出來。這就構成了上述“不能任意組創(chuàng)”之理的反例。但由于這種“突現(xiàn)”作用意味著一種無根據(jù)的奇跡創(chuàng)造,似有悖于科學精神,于是引起了一些還原論者的反擊,并致使整體論一度衰落。但經過了一些年間的學術爭論與磨合之后,現(xiàn)在又發(fā)展出了一種能兼容還原論的新整體論。哈肯發(fā)展出的序參量和役使原理的理論表明,系統(tǒng)的整體性狀是可作分析理解的、并常??捎脭?shù)學方法嚴格計算而具有了還原性;特別是計算機對突現(xiàn)自組織形成機制的摸擬方法,揭示整體突現(xiàn)的歷時形成機制可以通過模擬實現(xiàn)還原,認為整體行為突現(xiàn)的新質現(xiàn)象乃是其組成元素遵循一些基本原則而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是,新整體論承認了整體行為的因果性,為一種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線性因果關系。但非線性因果關系仍是一種因果關系(原因本就是一種相互作用事件,只是非線性原因的相互作用更復雜些而已),它仍應遵循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原理按有關規(guī)律來產生“新質現(xiàn)象”的結果(即此結果作為一種歷時形成的現(xiàn)象必定有其本質作根據(jù),只是此本質到現(xiàn)象的關系復雜些了)。由此表明,整體突現(xiàn)新質現(xiàn)象之事也是有原因、有根據(jù)的,并非任意組創(chuàng)之舉。

      再換個角度看,每種物質都具有許多性質的,科學發(fā)展也是一個不斷揭示事物之未知性質的過程;人們現(xiàn)在也并未窮盡對物質元素內在性質的認識。因此,整體系統(tǒng)之組成元素中也必定潛含一些未知性質。于是,認為整體的部分或元素中含有一些它們在分散狀態(tài)時未曾表現(xiàn)的潛在性質,乃是合理的結論。這些元素的未知潛在性質(中的某些)會在系統(tǒng)之整體狀態(tài)的新條件下獲得表現(xiàn)而產生出原先未知的“新質現(xiàn)象”——此“新質現(xiàn)象”(依上段所述)乃是由整體之元素的潛在性質(為內因根據(jù))加元素在整體狀態(tài)中的相互作用(新外因條件)所產生的結果。這又從另一角度表明,整體突現(xiàn)新質現(xiàn)象之事仍是有因有據(jù)的因果事件,而且也可具有因果同質性(即依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整體之元素的潛在性質中當有新質現(xiàn)象的本質根據(jù))。于是,以上兩方面分析都表明,現(xiàn)在的整體論也并沒有構成“不能任意組創(chuàng)”之理的反例。黑格爾曾說過,“太陽底下沒有新東西”,意指世上沒有超越因果關系的全新創(chuàng)造,現(xiàn)在看來這是一個有遠見的思想。所以,從事理機制上看,世界上不會有真正的任意組創(chuàng)之事。

      另外,關于多重可實現(xiàn)性問題,是指一事物可以有多種途徑來產生或實現(xiàn),意味著一結果可有多種原因,故而事物的產生就沒有確定的原因根據(jù)了。然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多重可實現(xiàn)性”并不是一種嚴格的表述,并非真正的一果多因之事。這可用幾個事例來明示:事例一:要寫一份申請書之事。這可以用毛筆或鋼筆來手寫,也可以用手搖打字機來寫出,現(xiàn)在還可以用電腦寫出。這四種寫申請書的途徑雖都可以實現(xiàn)同一目的,但它們分別寫出的四份申請書在字跡和排布上卻是四種不同狀貌的結果,這就不是真正的多因一果之事了;而此四種途徑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同一目的,是因為它們都同有寫字的功能,這一共同功能則是它們之“多重可實現(xiàn)性”的根據(jù)所在。事例二:要拆除一幢廢舊的樓房。既可請施工隊來手工拆除,也可以用炸藥定向爆破清除。此二途徑雖都能拆除樓房,但二者在遺存物和地基狀貌上卻會給出不同的拆除結果;要使拆除的結果只有一種的話,就只能用一種方法來實現(xiàn)。事例三:人們都有歡喜和憤怒的心態(tài),許多動物也有喜怒狀態(tài);但人們之間大腦神經活動的細節(jié)不會完全相同,而物種間的神經活動會差異更大,這似表明喜與怒的心態(tài)可以由不同的神經活動狀態(tài)來實現(xiàn)??闪硪环矫嫖覀円沧⒁獾?,人們之間因性格不同其喜與怒的表現(xiàn)方式也各有不同,不同種類動物間的喜怒表現(xiàn)方式則更不一樣。但喜怒之表現(xiàn)方式的不同則可能標示著相應的喜怒心態(tài)也會有不同,因為身與心是一體連通的,而我們自己對不同對象之喜怒表現(xiàn)的不同也正是由于相應的內心喜怒的程度與性質不同之故。這也意味著,人際和物種之間有差異的神經活動狀態(tài)也會對應著有差異的喜怒心態(tài),即這也不是真正嚴格的多因一果之事。從這幾個事例分析中我們可看到,所謂“多重可實現(xiàn)性”乃是一種粗略的表述,是把幾種相似而不同的結果粗看成了同一種結果之故,這實際上并非真正的一果多因之事,而是多果多因之事——每種原因都只產生一種實際不同的結果。于是,多重可實現(xiàn)性問題也并沒有真正否定事物之產生有確定的原因根據(jù),從而也不會否定“不能任意組創(chuàng)”之理。

      由是,按照上述這條“不能任意組創(chuàng)”之理,一切被產生的東西,不僅只能從“有”中產生,而且還(不是任意組創(chuàng)的)只能從有關事物中依根據(jù)產生出來;產生過程是內因根據(jù)由潛到顯的轉化活動。由此指示:一切結果都潛涵于原因之中,原因中有結果的根據(jù),即“果潛于因”。這一結論構成因果同質性法則的核心內容。

      三是“可互相轉化的不同現(xiàn)象具有相同的本質”之理,簡稱“同質轉化”。這是因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現(xiàn)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本質是現(xiàn)象的根據(jù),現(xiàn)象是本質的表現(xiàn)。并且,同一本質關聯(lián)著眾多的現(xiàn)象,它們構成一個大類,類中的現(xiàn)象憑著同一本質可以(依條件)互相轉化。但不同大類的現(xiàn)象之間沒有相同的本質,它們不可以互相轉化,因為現(xiàn)象轉化的根據(jù)在于本質,不同本質的現(xiàn)象之間沒有發(fā)生轉化的依憑。

      所以,凡可轉化的現(xiàn)象間必有相同本質,本質不同的現(xiàn)象之間沒有轉化關系。由于原因事物與結果事物都是在時空中變化的現(xiàn)象事物,因果關系也是不同現(xiàn)象之間的轉化關系;依照上述之理可知:原因與結果具有相同的本質,即“因果同質”。這一結論標明因果同質性法則的主題意義。

      以上我們論證了“無不能生有”、“不能任意組創(chuàng)”和“同質轉化”三大理由,由之推導出“一切結果都有原因”、“果潛于因”和“因果同質”三條結論,由此構成因果同質性法則的立身基礎、核心內容和主題意義,進一步支持了因果同質性的存在。于是上已多方證明,原因與其結果確有相同的本質。

      二、因果同質性的辯護與意義

      因果同質性法則的存在已證明是有理有據(jù)的,當有普遍性。但古今對它均有反對意見。古代的反對意見最初見于古印度哲學勝論派的“因中無果論”[6],它指出原因與結果在觀念、時間、形態(tài)和數(shù)量上都不相同,并同一原因可產生不同結果(如粘土既可制瓶又可制磚)。但顯而易見,這種反對是不得要領的,因為因果同質性乃是指的本質相同,而非觀念、名稱、形態(tài)或現(xiàn)象上的同一;并且,粘土與陶瓶和土磚三者實為有共同深層本質的三種現(xiàn)象事物(均有以土為質料的本質特征),即陶瓶和土磚都與其原因——粘土有因果同質性。實際上,因中無果論是對因中有果論(因果同質性)曲解而形成的,故不能構成有效的反對。

      近代哲學家休謨的因果論把原因與結果視為兩種無關的現(xiàn)象事件(二者由習慣來聯(lián)系),故也否定因果同質性。但這種觀點是出自唯心的經驗主義不可知論,其理論根據(jù)是錯誤的,故其反對也無效。當把因果關系看作是客觀事物的運演法則時,它就可以有規(guī)律性和因果同質性了(理由上節(jié)已論述)。

      當今對于因果同質性的反對主要見于“結果大于原因”的觀點[7]。該觀點認為,在非線性系統(tǒng)中有“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應,原因中各種因素的整體作用會產生出“新質”,

      它已不是來自原因的新東西了,故而結果大于原因。但能看出,這仍是一種老整體論的觀點,而我們在上文據(jù)新整體論的分析已一再表明,關于整體作用產生“新質現(xiàn)象”之事仍是有因有據(jù)的因果事件,它并不構成因果同質性的反例。

      除了上述幾種反對意見外,還有兩個問題需要在此說明一下。首先是辯證法中的“量變與質變”規(guī)律,它指示當事物之量變到達一定程度時將會發(fā)生質變(形成新事物)。例如,當水的溫度量變到一個節(jié)點時,它就會“質變”為冰(或汽)。由于冰(或汽)有著不同于水的本質,這看似有違于因果同質性了。但在前面我們已說水和冰具有相同的本質,這里的問題乃在于事物的本質有層次性:雖然冰、水、汽三者的表觀本質不同,分別是固體、液體、氣體;但它們卻具有著相同的深層本質,即三者均以由H2O分子所構成這一特性為深層本質,為H2O分子群的三種不同組構狀態(tài)(或現(xiàn)象),并可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互相轉化。同以H2O為成分這一本質特性乃是冰與水與汽可以互相轉化的因果根據(jù)。故而水與冰(或汽)依溫度量變而“質變”的事例并不真正違背因果同質性。又如在鹽酸與燒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的事例中,此中的“質變”之能發(fā)生,乃是因為此化學反應中的原因方(HCl與NaOH中和反應)與結果方(生成的NaCl與H2O)均為H、O、Na、Cl四元素的不同組構狀態(tài),均以H、O、Na、Cl為構成元素之特性則是此因果轉化雙方共同的(深層)本質。因而這一化學“質變”事例也不違反因果同質性。這里需注意的一點是,此化學反應事件的原因與結果乃是多體雜合的原因與多體雜合結果;雜合物的本質較難找,但依物質不滅律(質能守恒律),雜合結果與其原因具有相同的物質組成元素,此相同的物質元素則是雜合原因與其雜合結果所共同的深層本質,即二者都是相同物質元素的不同組合現(xiàn)象。上例中的雜合原因(HCl+NaOH)與其雜合結果(NaCl+H2O)就是H、O、Na、Cl四元素的不同組合現(xiàn)象。其他“質變”事例與雜合因果的共同本質也都可以仿此來理解。再說,“量變與質變”規(guī)律乃是黑格爾辯證法的重要內容,但黑格爾的因果論是包含因果同質性意義的,這也表明此二者是并不矛盾的。

      再則,由于事物的本質有層次性,而世界上的一切現(xiàn)存物體都是宇宙原初物質的演化物,因而它們應該具有著共同的原初本質。實際上,一切現(xiàn)存物質東西確實都具有廣延性-運動性的本質,并且也都是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或夸克)為最終成分的。因而就可以說,(至少絕大部分)現(xiàn)存物質事物都確有著相同的深層本質,依照同質轉化之理,它們也都應該是能夠互相轉化的。那么,這不就是“一切產生一切”的情況可以發(fā)生了嗎?因果同質性法則因而將失去意義。我們當如何看待此問題呢?

      研究表明,上述問題可以這樣來分析:一方面,當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早期宇宙的基本粒子長期演化出來的眾多不同結果;如果再具備超高能的早期宇宙條件的話,世上各種物體理論上也終歸能夠分解成為原初的基本粒子狀態(tài);若再能設置一套特定條件來降溫,理論上也可能再生出任何一種物體來。但這種“一切產生一切”的情況是需要具備極其高難之條件來實現(xiàn)的(以至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然而另一方面,當今世界已是經過了長期降溫的低能態(tài)世界,事物間的許多因果轉化已經失去了進行的條件,只有具備相同淺層本質的同類事物之間才能在適當?shù)目傻脳l件下發(fā)生因果轉化。例如,當今世界的水就不能變成油,普通石頭也煉不成黃金,因為兩物之間的類別相差太遠,沒有較淺層次的相同本質。所以,在當今世界上,因果轉化只能發(fā)生在具有淺層或較淺層相同本質的事物之間。并且,如果兩物之間的相同本質的層次越淺,其因果轉化也越容易獲得進行的條件;如果相同本質的層次較深,則需具備更高的外因條件?,F(xiàn)代高能物理學正是在制造一些超常的高能條件來促使一些平常不能因果轉化的物質元素之間發(fā)生因果轉化。

      由是,以上分析表明,具有淺層相同本質的同類事物可在常規(guī)條件下發(fā)生因果轉化,只有很深層相同本質的事物間需要具備高難條件來促成因果轉化,毫無相同本質的事物之間將不能發(fā)生因果轉化;而世上也確有毫無相同本質的東西存在,如心智現(xiàn)象與物理現(xiàn)象之間。因此,事物本質的層次性也并沒有使因果同質性失效,它仍是指導看待事物間之因果關系的有用法則。

      至此,我們已從多個方面對因果同質性法則進行了論證和辯護,它的存在當能確認了。還應說明的一點是,由于原因與結果有多種形式,而因果同質性實乃一種同質轉化性,故而它的適用會有一定針對性。從以上的分析論證中我們已能看到,因果同質性法則最適合于常規(guī)結果與直接原因的因果關系(直接原因指完全原因的內因方,常規(guī)結果是完全結果中的主體部分),也可適用于完全原因與完全結果的關系,但不能適用于常規(guī)結果與外因條件之間的關系。雖然有些人常把引起結果的外因作用當作一種原因來看待,但外因只是促使結果產生的條件因素,其主體并不轉化為常規(guī)結果(雖也有一些外因成分進入常規(guī)結果的情況,但它們也不組成結果的本質),故與此結果沒有同質性;直接原因(或內因)和完全原因才是轉化為結果的東西,它們才是與結果有相同本質的東西。例如,當把植株當作常規(guī)結果時,與它有相同本質的東西是種子,而不是水土和氣溫等條件因素(雖然水和肥料也進入植株中,但它們只在基因旁外活動而不是植株的本質因素)。

      這里我們之所以論證因果同質性的存在,乃在于因果同質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因果同質性的確立,為原因對結果的解釋和規(guī)定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因為因果同質性的核心內容乃是“果潛于因”,即結果的內容與本質都是來自原因的,其根據(jù)與奧秘也潛于原因之中,故必須通過揭示原因來理解和把握結果。所以,探索原因乃是認識結果的基本途徑,我們應該重視對原因的尋求。

      第二,根據(jù)因果同質性法則也可得知,原因與結果不能是任意搭配的,它與結果只能是本質一樣的同類事物,這就為我們預測結果劃定了范圍,指示了方向,有助于計劃和方略的制訂,使前進有了指南。

      第三,因果同質性的另一更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在于,它能是指導人們如何由果溯因的有效方法。長期以來,人們雖然相信事物皆有原因以及原因對于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原因的內容只有求得后方能知悉,此前是無從預知的。但探求原因乃是困難之事,特別是一些深奧的原因尤為難求,以至有哲人言道“找到一個原因,勝過當上波斯人的國王”。所以,原因是一個迷盲的奧秘,欲求而不知何往;吾人曾經也常常究問:事情的原因與事情本身有某種關系嗎,兩者間會有某種類同嗎?要是有所類同就好了,求因將會有所遵依了。

      現(xiàn)在,因果同質性的證實正好實現(xiàn)了這個望想,為我們求索原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指導,以至對于一些難求或一時無法探求的原因據(jù)此也能有一個定性的預知。這是因為因果同質性法則的主旨就是明示原因與結果的本質相同,據(jù)此可以認定,原因事物與結果事物必是相同本質的東西;當我們要追溯已知其本質之事物的原因時,就能判斷此原因是何種本質的東西,一切非此本質的東西當可排除。所以,因果同質性法則對于因果關系的理解和運用是有重要意義的,能為我們求因索果提供一種依據(jù)。

      (責任編輯:謝光前)

      猜你喜歡
      同質性因果關系本質
      玩忽職守型瀆職罪中嚴重不負責任與重大損害后果的因果關系
      南大法學(2021年6期)2021-04-19 12:28:02
      回歸本質
      童年的本質
      做完形填空題,需考慮的邏輯關系
      基于同質性審視的高職應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職教論壇(2017年4期)2017-03-13 16:43:19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幫助犯因果關系芻議
      WUU——讓“物”回歸其使用本質
      理性程度的異質性:基于理論與實踐的考察
      財經科學(2014年7期)2015-04-20 20:48:44
      介入因素對因果關系認定的影響
      句容市| 砚山县| 丰城市| 阿城市| 瓦房店市| 永丰县| 柘荣县| 宝山区| 舒兰市| 双柏县| 武城县| 乌兰浩特市| 永清县| 宝兴县| 承德县| 霍邱县| 西宁市| 密山市| 汤原县| 宁晋县| 南阳市| 麦盖提县| 瑞昌市| 桐柏县| 长顺县| 扬中市| 阳城县| 花莲市| 拜泉县| 合阳县| 长汀县| 博湖县| 固原市| 叶城县| 隆化县| 崇州市| 民乐县| 民丰县| 新竹市| 永年县| 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