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價值指向解讀*

      2018-02-12 01:59:51葛宇寧程慕青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正義資本主義馬克思

      葛宇寧,程慕青

      (河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談論一種正義觀,我們首先需要明了這種正義觀的核心價值指向或者核心價值觀念,也即在它看來什么是正義的,正義是指什么。通過對馬克思的經典文本的解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正義觀和其它正義觀的一個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它的核心指向發(fā)生了變化,它服務于人的發(fā)展,是圍繞著人的解放來進行定義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才是正義的根本價值指向。也即在馬克思看來,正義就應該是社會正義,是對一種社會的“品德”評價,即這種社會是否是正義的。正義的社會就是在社會的制度安排上、社會資源的分配上主要是依據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來進行的,只有那些能夠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才是正義的社會,反之就具有非正義性。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定理解、對人的發(fā)展的三階段的闡釋、對資本主義財富生產目的的正義批判中都彰顯出這一核心價值指向。

      一、正義是社會的德性

      對于正義與社會的關系,羅爾斯在其《正義論》的開篇就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界定,在他看來:“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盵1]3思想和真理相伴而生,思想是追求真理、表達真理的,真理就是思想的價值所在。不承載真理的所謂“思想”,完全就是一堆廢話,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沒有價值。對于不真實的理論,我們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在羅爾斯看來,社會和正義的關系也是如此,社會的制度建構無論多么有效,只要它們不是正義的,違背了正義的原則性要求,“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3]。

      因此,我們可以說,真理是思想的德性和優(yōu)良品質,而正義就是社會的德性和優(yōu)良品質。但這不意味著人們的真理觀念是永恒不變的,或者說不同的理論會認同同一真理觀念。思想理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精神產物,它受到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具有相對獨立性。按照馬克思的話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152就目前思想理論界來說,就流行著符合論的真理觀、融貫論的真理觀和實用論的真理觀。正義觀念也是一樣,不同的社會時代,人們的正義觀念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比如在古希臘哲學中,正義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的身份從事相應的職業(y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是如此界定正義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認為組成城邦的不同階層是由不同材質構成的,統(tǒng)治者的材質是黃金,輔助者(軍人、護國者)的材質是白銀,農民和其他技工的材質主要是鐵和銅,由于材質不同,不同的階層具有不同的天性和能力,社會要做的就是給每一個人安排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3]154更明確地說:“正義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3]154最正義的國家和社會就是各安天分,社會根據他的材質(出身、階層、身份)分配給其職務,統(tǒng)治者去治理國家、軍人去保衛(wèi)國家、農民去種地、技工去做工。亞里士多德也提出:正義是為政的準繩,是社會共同體維系存在的基礎。[4]亞里士多德在正義問題上正式確立了“應得正義”觀,所謂正義就是社會給予一個人他所應該得到的東西。當然具體到雅典城邦來講,亞里士多德承襲的是他的老師柏拉圖的階層應得理論。在亞氏看來,不同的階層,其德性不同,不同德性的人從社會中得到的職位、權利、資源就應該不同。

      馬克思正義觀也把正義視為社會的德性,但它對正義社會或社會正義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和建構,這種正義觀是獨特的,超越的。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追求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那么共產主義社會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設定的真正正義的社會,是實現(xiàn)了正義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德性就應該是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指向,那么共產主義的德性是什么?這從《共產黨宣言》中就可以明確發(fā)現(xiàn),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完共產主義原理之后,便認真總結道:“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422在恩格斯晚年,他的友人朱澤培·卡內帕希望他能用幾句話來概括一下未來共產主義的根本精神特征,恩格斯就認為只有這句話才能真切概括出共產主義的德性。[6]同樣,馬克思在其代表作《資本論》中,也再次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未來社會的基本原則。[7]683

      因此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是為人而存在的,社會正義的最高準則就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也即人的解放。當然,人的解放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社會正義本身也是不斷發(fā)展著的,不同階段的社會正義各有其歷史合理性。馬克思的正義主要是指向未來社會的,也即它指出未來社會正義的根本建構原則或者人類社會未來的發(fā)展理想,未來社會將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最高原則和最根本的價值指向。

      二、從馬克思關于人類史前時期的論斷看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指向

      既然馬克思的正義觀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未來社會建構原則的,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反駁資產階級理論家所提出的現(xiàn)代社會終結論,其認為資本主義是人類意志和目的的實現(xiàn),它代表著人類社會的終結,資本主義社會將是永恒的、不變的,是人類最后的社會形態(tài)。針對這一點,馬克思反而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真正人類社會的開始,資本主義社會只是進入真正人類社會的最后“準備階段”。

      資產階級理論家的現(xiàn)代社會終結論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和領域,從經濟學到哲學,再到政治學領域都存在這么一種理論。

      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基礎是古典經濟學(又稱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因為它除了關注生產效率外,還關注社會分配問題),它開創(chuàng)于17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產生的,是真正現(xiàn)代經濟科學的開始,也即真正的現(xiàn)代社會的經濟科學理論是從古典經濟學開始的。雖然,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于英法兩國,但它真正成就于英國,英國古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是其最大的成就。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也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理論的基礎,至今依然。后來的各種經濟學流派都和英國古典經濟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其“開枝散葉”的結果。也正因為其偉大的意義和成就,它也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雖然英國古典經濟學成就巨大,意義非凡,但其卻有著自身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它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天然合理,符合自然的安排,能帶來生產的最大效率,迅速增加社會財富,因此,它將會是永恒的,人類不會再有新的社會生產形式。其實,這種觀點幾乎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貫觀點,在重商主義那里就已經出現(xiàn)萌芽。在重商主義看來,生產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人為的,封建社會及其以前的生產方式就是人為的;另外一種是自然的,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7]99當然,基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資產階級的經濟學觀念不可能站在一個完全客觀的、中立的立場上來看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尤其是在利己主義觀念的主導下。[2]417

      稍晚于古典經濟學出現(xiàn)的德國古典哲學在現(xiàn)代社會終結論上完成了哲學層面的論證,也即從哲學層面論證了現(xiàn)代社會的終結。在康德哲學看來,看似雜亂無章、相互沖突的歷史背后,有著一定的目的,如果我們不給歷史找到一個目的,人類的歷史就會讓人絕望,我們無法接受一場漫無目的的旅程。既然人是有理性的,并且這種理性是有限的,我們就需要目的存在。因為在康德看來,全能的造物主不需要設置一個目的,在他看來一切都是現(xiàn)實的,沒有理性的動物也不需要目的,它們出于本能而活著。因此康德斷定:“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雖則其行程沒有自己的計劃,但卻可能有一部服從某種確定的自然計劃的歷史?!盵8]在康德看來,這種目的就是至善,至善就是人類歷史的目的。也有學者認為康德為歷史設定的終點是實現(xiàn)人類自由。[9]65但康德并沒有明確提出歷史終結于現(xiàn)代社會,晚年的康德還提出了新世界的構想,這種新世界是“世界公民的結合”、“國家共同體”。

      但是,更具有現(xiàn)實主義的黑格爾哲學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浪漫”在歷史的目的中被抹去。他在《歷史哲學》中,把“絕對理念的計劃”安排到現(xiàn)代社會來實現(xiàn)。絕對理念是精神的,而精神的本質就是自由,只要自由得以實現(xiàn),歷史就需要終結,而現(xiàn)代社會的本質特征就是自由。[10]按照黑格爾“解讀”出來的絕對理念的歷史安排,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和人的成長一樣,也會經歷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時期。少年時期是由東方世界來“代表”的,少年主要處于“自然的質樸”狀態(tài),還不太能“覺解”自由的所在。青年時期的“代表”是古希臘世界,在青年人那里,道德的東西和主觀的意志開始結合,人類開始有了自由,但這種自由過于主觀,感性成分過多,不穩(wěn)定。中年時期是由“古羅馬世界”代表的,其特點是“普遍的抽象性”,否定感性,走向理性,但古羅馬的理性過于抽象,是一種形式化的普遍性。最后是日耳曼世界,這是世界歷史的老年時期,在這個時期,一切人都認識到自己是自由的,所以一切人都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是成熟的,正如儒家所講的人生七十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在黑格爾那里,日耳曼精神開啟的正是現(xiàn)代社會。

      是司機。司機被拎著手槍、閉住眼睛,頭仰靠在沙發(fā)上的何良諸震懾住了。司機弓身,點然香煙,吸一口,沒有作聲。剛才,在外面等得不耐煩,火氣直竄,才闖進來的。司機火全消了,何良諸遇到啥坎了?

      在政治理論上鼓吹現(xiàn)代社會終結論的最著名的學者是福山,他有一部著作就叫《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在書中他提出:“如果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想象出一個完全不同于我們自己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或者未來世界沒有以一種明顯的方式來體現(xiàn)對當今秩序的徹底改善,我們就應該承認歷史本身已經走到了盡頭?!盵9]58這個歷史盡頭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在福山看來,資本主義社會實現(xiàn)了人類所企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因此,“在當今世界上,我們卻難以想象出一個從根本上比我們這個世界更好的世界,或一種不以民主主義和資本主義為基礎的未來?!盵9]52

      福山的現(xiàn)代社會終結論或者說歷史終結論的背景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從此世界上再也沒有一種思潮能夠與資本主義相抗衡。基于此,以福山等為代表的當代西方社會政治學家認為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政治方式是“人類最后一種統(tǒng)治形式”。從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來瓦解共產主義運動,企圖不戰(zhàn)而勝,實現(xiàn)整個世界的資本主義化。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崛起卻讓福山等學者始料未及,也在實踐上直接否定了其歷史終結論,昭示了該理論的荒謬性。

      馬克思主義是一切歷史終結論的終結者,更是現(xiàn)代社會終結論命運的判決者。在社會歷史觀上,馬克思主義堅持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一生的兩大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唯物史觀否定一切歷史宿命論,在其看來,歷史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歷史的過程,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運動的支配,歷史發(fā)展沒有其內在的目的,它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人的發(fā)展不會停止,歷史的發(fā)展不會終結。唯物史觀認為:“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tài)中最終走向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tài)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fā)展的進程中的暫時階段?!盵11]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本身也決定著馬克思主義肯定是反歷史終結論的,一切歷史終結論都是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相對立的。在馬克思看來,辯證法“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xiàn)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盵7]22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不但不是人類社會的終結,甚至它都算不上真正人類社會的開始,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人”具有很多片面性、局限性,在這段人類的異化史中,人的發(fā)展是畸形的。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作為人而存在,擺脫被物所奴役的狀態(tài)。真正的人開始于共產主義社會,那么真正的人類社會也只能開始于共產主義社會。[12]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相關論述。

      三、 從馬克思“人的發(fā)展三階段理論”看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指向

      做出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以及未來社會正義的核心追求就是人的發(fā)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論斷的另外一個重要理論論據就是馬克思關于人的發(fā)展的三階段理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人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論述和闡釋。他把人的發(fā)展歷程化為三個階段,即人對人的依賴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自由個性階段。[15]107-108

      馬克思關于人的發(fā)展的三階段理論,采取了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既為我們展現(xiàn)了過去人類發(fā)展狀態(tài)的實質,又揭示了人類未來發(fā)展的應有邏輯。馬克思對人的發(fā)展的第一階段的說明,就是根據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實際狀況作出的,在傳統(tǒng)社會下,人的發(fā)展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主要表現(xiàn)為人對人的依賴關系,個體不獨立,或者沒有真正意義的個體,每一個個體都被牢固地束縛于傳統(tǒng)共同體之下,人身依附、人身支配是其主要的存在形式。馬克思說,在傳統(tǒng)社會下,個人“表現(xiàn)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15]25。

      在原始社會下,由于生產力的極端落后,個體不具有獨立的可能性,只能依附共同體(氏族、部落等)才能夠存活,個體必須嚴格服從共同體的支配,否則其就難以存活,共同體本身也可能面臨著解體、被消滅的危險,那時個體被共同體驅逐出來,就等于宣布了個體的死亡。在奴隸社會下,奴隸依附于奴隸主,小奴隸主依附于大奴隸主,最高奴隸主依附于其所在的家族和“天”(因為他受命于天)。在封建社會下,也基本差不多,一層一層的依附。按照黑格爾的理解,在傳統(tǒng)社會下,個體就是共同體千秋大業(yè)的“工具”和“祭品”,為了共同體的存活,為了種的延續(xù),個體只能絕對服從和犧牲。

      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宣布了人身依附關系的解體,人對人的依賴關系失去了存在基礎。資產階級理論的啟蒙宣言都主張每一個人生而是自由平等的,都是獨立的個體,無論是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人權宣言》,還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起草的《獨立宣言》,都宣稱:個體的人身自由平等是與生俱來的、天經地義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即天賦人權。雖然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要求,不這樣做,就不會有大量的可供雇傭的勞動力出現(xiàn),但它的進步意義也是巨大的。

      不過,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人的自由發(fā)展主要是形式上的,或者確切地說,主要是人身的獨立和自由,還不夠全面,人的發(fā)展還面臨其他的束縛和限制,這就是物的邏輯、資本的邏輯。正如馬克思所言,在現(xiàn)代社會,“毫不相干的個人之間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賴,構成他們的社會關系?!盵15]106“這種互相依賴,表現(xiàn)在不斷交換的必要性上和作為全面中介的交換價值上”,“活動和產品的普遍交換已成為每一個人的生存條件,這種普遍交換,他們的相互關系,表現(xiàn)為對他們本身來說是異己的、獨立的東西,表現(xiàn)為一種物”[15]106-107。也就是說,資本的邏輯, 資本本身成為人之上的主宰,它可以購買勞動力,統(tǒng)治勞動力,它也是資本家的“主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的自我繁殖,資本的無限增殖成為根本的邏輯,無論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都受這一邏輯的支配,都服務于這一邏輯。

      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階段,人的“自由個性”階段是人的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在馬克思看來,真正能夠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是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解決不了,人類的希望在于未來。這是馬克思基于歷史的考察和邏輯的推理所得出的必然結論。這也是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指向即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一次昭示,因為未來應該是這樣的,正義就是應然的一種追求。未來應該是這樣的,現(xiàn)實還不是這樣,我們才會把其視為正義追求的指向和目標。

      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共同體的生存意志,財富的增殖都不再被視為社會發(fā)展的根本目標,社會的發(fā)展完全服務于人自身的發(fā)展。可以說,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最根本特征。[16]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與其它社會形態(tài)最本質的區(qū)別。這是一個充分彰顯人的自由個性、人的本質力量的時代,我們的發(fā)展將擺脫過去的片面的、局限的狀態(tài)。

      四、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財富生產目的的批判看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指向

      對一種理論的批判往往就是另一種理論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為了使自己的理論與被批判的理論區(qū)別開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正義理論的批判正是為了彰顯自己正義理論的追求,因此我們也可以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知悉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追求。比如對資本主義財富生產目的的批判就是如此。

      人類的生產,從邏輯上講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就是為了自身的生存發(fā)展,也即需要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生產的目的完全是異化的,生產多少,生產什么,一切都是為了財富自身的增殖。馬克思說:“在現(xiàn)代世界,生產表現(xiàn)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xiàn)為生產的目的?!盵15]479資本主義的生產是商品經濟生產,而且是商品生產最完備、最高級的形式和階段,商品的本質是交換,一切都是為了交換,為了商品的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能交換出去的東西才有價值,不能交換出去的就沒有價值。

      既然人的需要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工人的需要就不會被這種生產所考慮,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工人只是服務于資本增殖的工具,是實現(xiàn)資本增殖的手段。因此,縱觀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歷史,雖然資本主義的財富生產每過若干年都會翻一番,但是工人階級的消費能力依然十分有限,被限制在一個非常低的限度內。馬克思曾經非常痛心地對此評價說:“在一種不是物質財富為工人的發(fā)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為現(xiàn)有價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產方式,事情也不可能是別的樣子?!盵17]

      既然,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財富生產的目的是非正義的,這種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人的需要,不是為了促進人的發(fā)展,而正義的財富生產就應該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財富生產服務于人的發(fā)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很顯然,在馬克思看來,未來社會的建構,將來社會生產的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就應該是馬克思所尋找和追求的正義旨歸。

      五、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理論解釋

      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指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馬克思思想中的“普照光”,全面影響著馬克思的思想,全部馬克思思想也是為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服務的。那么什么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如何正確理解這一范疇?

      首先,從“人”來看。馬克思設定的人具有類的意義與個體的意義。馬克思所追求的不是某一個民族的、某一個國家的人的解放和發(fā)展,而是追求整個人類的解放和發(fā)展,一個種的發(fā)展不等于類的發(fā)展,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是立足于整個人類的,它關注的是整個人類的命運,具有偉大的情懷。但是類的解放又要落實到個體上,馬克思正義思想中的人是現(xiàn)實的人,是具體的個人,不是抽象的、一般意義上的人。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必定是每一個從事實踐的、生活于一定的具體社會條件下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類和個體在這里是辯證統(tǒng)一的。

      其次,是全面發(fā)展。所謂全面的發(fā)展,是與片面的發(fā)展相對立的,是擺脫片面的局限的發(fā)展狀態(tài)。全面的發(fā)展可以分解為三層意思,其一,人對社會關系的全面占有,馬克思說:“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fā)展到什么程度”[18]。這實際上說,一個人的發(fā)展程度與他對社會關系的參與程度是成正比的,一個人只有參與普遍的交往,能夠全面占有社會關系,才是全面發(fā)展的,那些總是被排斥在社會關系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全面發(fā)展的。其二,各種能力的提升,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人能夠有條件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把自己的各種能力展示出來,鍛煉出來,有機會培育出來。其三,全面?zhèn)€性。在唯物辯證法看來,個性大于共性,個性包含共性。一個人的個性越多,他就越豐富,越能確立其獨立性。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個性和豐富性,共產主義社會又被馬克思描述為“自由個性社會”,也充分證明馬克思對個性的人的重視。

      再次,是自由發(fā)展。也即發(fā)展是自由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發(fā)展的。實現(xiàn)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人的一種夢想,這種夢想在傳統(tǒng)社會下沒有實現(xiàn)的條件。對照傳統(tǒng)社會,人的自由發(fā)展就是要擺脫兩個限制:其一,擺脫生產力發(fā)展的限制。過去時代由于生產力發(fā)展的落后性,注定著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一生只能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來滿足整個社會的生存發(fā)展需要,大多數(shù)人受到這種客觀性的限制,終其一生沒有機會展示自己從事政治管理、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等的才能,發(fā)展不自由。其二,擺脫不合理社會關系的限制。在不合理的社會關系下,很多人也沒有自己的發(fā)展機會,一些社會關系有形地限制著人的發(fā)展,比如印度的種族制度,許多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發(fā)展命運。還有一些社會關系無形地限制著人的發(fā)展,比如階層固化的社會,出生的階層不一樣,終生發(fā)展的命運的改變幾率很低,不能夠自由發(fā)展。

      最后,是充分發(fā)展。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還隱含著充分發(fā)展的意思。充分發(fā)展是對應不充分發(fā)展的,是一種對發(fā)展程度的要求。一個人發(fā)展自身的天賦和才能要達到充分的程度,也就是社會要為其提供條件,讓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才華。雖然一個人的很多方面都發(fā)展了,但不充分,只是在某種程度上有所發(fā)展,也不符合人的發(fā)展本性的要求。

      猜你喜歡
      正義資本主義馬克思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治多县| 津市市| 临沭县| 宜城市| 岑溪市| 郎溪县| 开江县| 牡丹江市| 建平县| 建德市| 托里县| 永仁县| 湖口县| 剑河县| 汶上县| 湟源县| 海林市| 神木县| 武川县| 偃师市| 石泉县| 杭锦旗| 潼南县| 同仁县| 玉田县| 莲花县| 三亚市| 禄劝| 安顺市| 银川市| 互助| 阳城县| 射阳县| 铜陵市| 六安市| 清丰县| 高州市| 富源县| 道孚县| 双牌县|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