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玲
(揚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視域”的字面意思是一個人的視力范圍,是從某一點往外看見的一切東西。胡塞爾將其賦予了哲學層面上的意義,“視域”不僅僅包括視覺范圍,還包括思想意識的內(nèi)容?!耙曈颉笔侨藦哪骋稽c出發(fā)的所觀、所思、所感、所想全部內(nèi)容的集合。后來,伽達默爾將歷史視域與當下視域相銜接提出,視域通過一種內(nèi)在運動不斷拓展,進而容納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切。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視域融合的過程是同質(zhì)進行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視域融合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教學總是離不開教材,教材的地位和影響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證國家核心價值觀發(fā)揮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個人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主要途徑,這是其工具性和價值性的雙重價值體現(xiàn),因此教材的編寫也應該兼顧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促進大學生全面進步發(fā)展的宗旨。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特定社會群體進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價值觀整合以及社會思潮引領的工具,在創(chuàng)造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方面發(fā)揮著獨特作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從十月革命后傳入的馬克思主義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豐富的政治教材內(nèi)容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發(fā)展。黨的十九大立足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融合的最新成果,新的思想理論不斷提出,并不意味著舊的思想的消逝,反而是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產(chǎn)生持續(xù)的歷史效果,教材的不斷修訂正是視域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最終目的,教材應對學生起到情感引導、道德教化的作用,給學生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交融,也是一種視域融合的途徑。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基礎的哲學層面的理論體系,實證一直是其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借鑒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現(xiàn)代西方行為科學等多種學科知識,有助于大學生多方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更深刻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化于心,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并提供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編寫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匯聚全國教學科研力量。中宣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成立教材編寫小組,同時組建專家教材評審委員會,“按照定向申報,擇優(yōu)遴選,集中編寫的方式,編寫教學大綱和一套試用教材。再經(jīng)教材編審委員會審議后上報審定。”[1]教材的編寫過程是眾多視域的融合過程,專家根據(jù)自己的閱歷與經(jīng)驗提出并得到肯定的想法,最終被寫入教材之中,這是人與文本的視域融合的成果。高校教師課題組充分討論確立下來的教材大綱,是各位教師、科研專家視域融合的一定成果,作為文本的教材,是人與人視域融合的產(chǎn)物。同時,編寫好一本好的政治教材需要以大量的科學調(diào)查實證研究為基礎,當前階段各地區(qū)學生的新特點也將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靶陆滩摹痹谌伺c人的視域融合、人與文本的視域融合的過程中誕生。新教材還會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一次次被修訂完善,新的一輪視域融合循環(huán)前進。
文本的創(chuàng)作會受到所處時代的多方面的影響,在流傳和閱讀過程中,讀者也一定是帶著自身時代的視角去解釋文本。文本的視域與讀者的視域必然有所差異,而這種差異必然會影響到讀者視域與文本視域融合的過程,也必然會影響到讀者對文本的最終理解。高校教師和大學生都是文本的讀者,而文本不僅僅包括教材,還包括眾多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理論來源,學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盵2]從時間上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與我們處于不同的時代;從內(nèi)容上看,部分著作極具深奧性,甚至晦澀難懂;從文化習俗上看,某些文本中的文化對于我們來說又十分地陌生和難以理解。因此,讀者與文本之間難免產(chǎn)生對抗性,時代背景、語言系統(tǒng)、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理念等因素上的差異時常引起誤解的發(fā)生。
高校教師和大學生都是文本的讀者,都在用自己的前理解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進行各自的理解和解釋。師生視域與文本視域逐漸融合的過程,就是對文本理解不斷加深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由于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需要教師根據(jù)每門課的特點和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選擇對應的部分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解,通過匯報交流會等形式激發(fā)學生思考。思考是加深學生的視域與文本的視域相融合的最好方式。同時,師生的不斷互動也包含彼此不斷進行自我對話,在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的過程中,教師對經(jīng)典著作的理解也會進一步加深。
與傳統(tǒng)解釋學不同,伽達默爾認為挖掘作品的真正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西方哲學史、發(fā)展史會對他們的理解產(chǎn)生心理上和時間上的阻礙,但間距的存在并非只有消極影響。伽達默爾認為,“時間不再主要是一種由于其分開和遠離而必須被溝通的鴻溝?!盵3]384時間承載了經(jīng)典理論的傳承,時代不斷發(fā)展,因此,才為我們理解文本和進行創(chuàng)新提供了契機。
任何人的理解和解釋都具有歷史性,總是將特定的生活閱歷、知識經(jīng)驗、道德倫理等帶入理解過程,必然具有理解的個性化特點。師生不同的理論知識文化素養(yǎng)會導致前理解結(jié)構(gòu)不同,對同一本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也不一致,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必然會形成不同的視域。教師往往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能快速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大部分學生只能看到書本上淺層的字面意思,而不能深刻揣摩背后深意,做不到真正地理解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講解。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將自己的理解講解給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向原有視域中添加新的變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拋出疑問,教師思考之后的解答也會成為促進教師新視域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不斷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在不斷進行自我對話,進而對教材的理解持續(xù)加深。學生原本的理解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逐漸擴大,師生的原有視域被新的視域所替換,讀者與文本的視域融合過程持續(xù)進行,視域融合從未間斷。
教師和學生都是文本的讀者,二者的前理解不同,對文本的理解必然也存在差異,師生的視域融合貫穿于課堂上下的不斷交流之中。此外,學生之間由于生活經(jīng)歷和思維的不同,也必然對于同一文本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也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師生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媒介,也是高校教師與大學生視域融合的場域。在解釋學視域下,師生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學生獲得老師的標準答案,而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師生雙方都獲得全新的理解。在伽達默爾看來,“理解首先是指相互理解。了解首先是相互一致?!盵3]233因此,理解的最終結(jié)果是不同視域的融合,而融合的視域是被創(chuàng)造的,它是在師生相互交談之中確立的,并不是把教師的理解作為正確的一方強加給學生,“既不是一個個性移入另一個個性中,也不是使另一個人受制于我們自己的標準,而總是意味著向一個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3]394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鼓勵學生提出真問題,以一種解釋學意識對待學生的“異向交往話語”。一方面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平等的交流環(huán)境,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另一方面要積極促進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并保證對話的開放性,達到師生間的和諧理解與相互促進。此外,教師要特別重視學生反饋的途徑,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適當增加課堂提問,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質(zhì)量。
同洛克的“白板說”不同,學生的理解也要受到前見的限制,前見恰恰是理解的條件。課堂教學是教師基于自身的前見對知識的“二次吸收”后的講解,并融入了自身的閱歷及感悟體驗等。事實上,學生與教師的視域融合只是暫時性的融合,是在特定時間對特定事情達成統(tǒng)一性認識。學生不可能完全獲得教師的所有理解,與此同時,也為課堂教學的進行提供了基礎。開放的師生交流是試圖將他人的理解融入自己原有視域中的過程,是師生彼此的前見和視域碰撞摩擦,在師生之間協(xié)調(diào)信息,每一方都虛心而批判性傾聽彼此。雙方視域在交流的過程中融合,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新視域。
思想政治教育是個人對理論的深刻理解,是基于道德認知的個人內(nèi)化過程,理解總會產(chǎn)生新意。伽達默爾主張理解是在前見的基礎上不斷形成的理解,學生的理解不可能擺脫歷史和自己前見的限制。前見的存在已經(jīng)構(gòu)成學生理解歷史的實在,所有的認識都是在前見的基礎上理解的結(jié)果,前見總是無意識地參與了新視域的形成。雖然大學生對各種事物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每個學生的理解都不是完全的絕對的,都具有相對性和不完整性,這就決定了學生的視域必然要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不斷擴大。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觀點、分享心得,通過交流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觀點,彼此開放,雙方交流的過程就是彼此視域發(fā)生碰撞的過程,不同視域的交融使各自原有的視域范圍擴大,內(nèi)容更加豐富,直至最后視域達成暫時性的融合,形成一個新視域,新視域既與個人的最初理解相關,又與之不同。新視域作為學生新的前理解而與其他學生的視域繼續(xù)碰撞交融,每一個新視域的形成過程就是個體學生理解進一步深化的過程。無論傾聽者是否認同表達者的觀點,只要交流發(fā)生,視域融合就已經(jīng)開始了。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表達“異向話語”,提出“真問題”,主動引導學生之間討論交流,通過小組討論、課堂主題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們對自己感興趣的觀點暢所欲言,在學生們傾聽和表達中促進視域融合的形成,豐富思維層次,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新一代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視域融合緊密聯(lián)系,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鍛煉和視域的開闊。但就目前而言,仍存在一些問題正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一方面,高校并沒有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系列教材的價值,部分學生仍然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興趣索然。另一方面,雖然一再地強調(diào)“開放式對話”,但是教師的權威仍然使得學生無法與教師坦誠溝通,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仍然偏向于不完全平等的狀態(tài)。因此,轉(zhuǎn)變固有觀念,創(chuàng)建平等多方對話的有趣課堂,才能真正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風貌。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5-03-02[2017-12-19]. 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7/moe_772/tnull_10378.html.
[2]習近平.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N].人民日報,2011-05-14(1).
[3][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