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歡,梁滿成
(深圳市龍崗區(qū)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518115)
在動物檢疫工作中生豬屠宰檢疫是其重要的一環(huán),豬類養(yǎng)殖占飼養(yǎng)業(yè)的很大比重,豬肉及其加工制品的檢疫安全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確保生豬屠宰檢疫的工作的高效運作至關重要。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于食品安全愈加重視,以前廣泛存在的小型、小作坊式的傳統(tǒng)屠宰場逐漸被大型的具有高度自動化的專業(yè)屠宰場所代替,這為生豬屠宰檢疫的統(tǒng)一規(guī)范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礎。
屠宰場對于生豬的屠宰檢疫必須符合國家檢疫檢驗的相關規(guī)定及相關操作流程。在生豬的屠宰過程中保證生豬屠宰同步檢疫至關重要。本文對于所在地區(qū)的屠宰場進行調查研究,對其生豬的檢疫模式分類整理,分析其檢疫合格率,尋找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方法。
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生豬屠宰場不合格檢出率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1],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三。第一,該地區(qū)的生豬養(yǎng)殖企業(yè)科學規(guī)范養(yǎng)殖,其生豬健康狀況以及微生物病菌未感染率高于全國的水平;第二,在經過產地檢疫后進入屠宰場的生豬已經經過一次篩選排除,這一步驟大大降低了檢出率;第三,屠宰場的生豬檢疫的準確率有待提高,存在漏檢或者檢測出錯的可能。對于第一、第二類原因是我們所愿意看到的,但對于第三類原因在深入分析后發(fā)現這種可能存在的幾率還是比較大的。
對于調研的生豬屠宰場其所采用的屠宰設備大同小異,屠宰流程也相差不大,經過整理歸納,生豬屠宰可歸納為以下的流程:
生豬驗收——靜養(yǎng)——致暈——刺殺放血——燙毛——脫毛——吊掛——熱水——沖淋——扒內臟——劈半——清洗——出場。
現代化的屠宰技術使得屠宰速度大幅度提升,日屠宰量達到3000~4000甚至更高,現有檢驗模式為邊生產邊檢疫,平均每只生豬每個檢疫崗位只有5~7s的檢疫時間。檢疫過程需要工作人員有豐富的檢疫經驗、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快速的判斷能力,而且檢疫人員工作能力良莠不齊,這使得檢疫人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往往無法完成全部檢疫工序。發(fā)現疑似病豬時需要暫停生產線,這樣就降低了工作效率。將現有的生豬屠宰檢疫存在的問題歸納如下:
(1)在生豬的檢疫過程中,主要方法為宰后檢疫,在屠宰前有一段較長的等待時間,這部分時間內不僅占用了屠宰場的場地資源,還有時間資源的浪費。
(2)宰后檢疫的工作量與檢疫時間存在一定的不協(xié)調性,造成了單位時間內工作量過大的問題,在屠宰場現有人員與檢疫技術還沒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只能依靠現有的檢疫手段。
問題一的存在給檢疫工作提供了新的啟示,在宰前的較長時間內如何將這部分時間利用起來以提高生豬屠宰檢疫的可靠性與效率成為了新的方向。
溫度是生物狀況的一個重要標識,通過宰前的溫度檢測可以初步判斷生豬的健康狀況并排除一些不合格個體。傳統(tǒng)的溫度檢測還依靠普通的獸用水銀溫度計來進行生豬的體溫測量[2],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不僅每次使用前需要將溫度計水銀甩進玻璃泡內,而且花費時間長,盡管在等待時時間比較充裕,但繁重的測溫工作也給工作人員加重了負擔,除此之外這種方式還使工作人員與生豬近距離的接觸,這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員的感染幾率,威脅工作人員的健康。而紅外線溫度計可以實現遠距離、精準、快速測出生豬的體溫。而且紅外線溫度計對于溫度的敏感性高于水銀溫度計,提高了溫度測量的準確性[3]。這種方法很大程度的減少了宰前溫度檢疫的工作量,提高了宰前檢疫的效率。通過宰前的溫度檢疫,篩選出溫度過高的待宰豬,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下一步更加具體的檢疫工作。同時有效避免了感染豬在與未感染豬在屠宰過程中病原體的傳播。
這一流程是在上一步宰前體溫檢測的基礎上實施的。通過上述的操作,已經篩選出溫度過高的豬類,然而這些群體中并不完全都是不正常的豬類,所以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篩選工作,這就需要將快速檢驗技術結合進來,首先對于體溫過高的豬類進行抽血采樣[4],在分離血清之后進行血清學實驗以及快速紙條檢測,在2~3h之內就可以檢測出多種豬類病原體的檢測,如旋毛蟲、弓形蟲等[5]。經過實驗表明,快速檢驗技術的準確率與宰后檢測的結果基本吻合。證明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本文通過對現有屠宰場的工作流程進行分析與屠宰場實地調研發(fā)現了現有的生豬屠宰檢疫中存在的兩個問題,即宰前等待時間較長,占用大量時間、空間資源和宰后檢疫工作量繁重,存在漏檢等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生豬宰前檢疫優(yōu)化方案,采取紅外線溫度計測體溫初步篩選與快速檢疫技術二次篩選相結合的方式,減輕宰后檢疫的工作壓力,提升了屠宰場整體檢疫的準確性,更好的保障了生豬肉的健康供給,為民眾提供健康放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