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蘭蘭
(陜西省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48)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桶裝飲用水由于其方便、衛(wèi)生、口感好等因素,已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目前,超過3/4的城市家庭選用桶裝水作為飲水來源[1]。因此,桶裝飲用水的質量安全也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之一,但是從這幾年食藥監(jiān)管部門公布的監(jiān)督抽檢結果來看,微生物項目不合格已經成為桶裝飲用水的突出問題,尤其是銅綠假單胞菌超標,已成為影響包裝飲用水生產企業(yè)產品質量的首要問題。2017年前3個季度,全國就有超過300批次的桶裝飲用水產品因銅綠假單胞菌超標被通報為不合格。桶裝水的大腸菌群超標問題比銅綠假單胞菌要少一些,但是從各級食藥監(jiān)部門公布的抽檢情況來看,導致桶裝水不合格的指標中,大腸菌群超標是僅次于銅綠假單胞菌超標的問題。
目前,除少部分礦泉水外,大多數桶裝飲用水的產品執(zhí)行標準為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該標準于2015年5月24日實施,標準中規(guī)定需要檢驗的微生物項目為大腸菌群和銅綠假單胞菌,這兩個項目均按照ICMSF推薦的二級采樣方案,n為5,c為0,m為0,意思為采集5個樣品進行檢驗,5個樣品的大腸菌群和銅綠假單胞菌均不得檢出,否則為不合格,其中大腸菌群為每毫升不得檢出,檢驗方法為GB 4789.3-2016中的平板計數法,銅綠假單胞菌為每250 mL不得檢出,檢驗方法為GB 8538-2016。
1.2.1 大腸菌群的定義
大腸菌群的定義是,一群在(36±1)℃條件下培養(yǎng)24~48 h能發(fā)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需氧和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大腸菌群并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一個衛(wèi)生學概念,實際上包括埃希氏菌屬、檸檬酸細菌屬、腸桿菌屬、克雷伯氏菌屬等,其中以埃希氏菌屬為典型。
1.2.2 大腸菌群的致病性
大腸菌群是人類和大多數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群,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但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癥。也有某些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可引起不同癥狀的腹瀉,如腸出血性大腸菌群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腹瀉和腸炎。1982年,美國首次報道了由EHEC 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腸炎爆發(fā);1996年在,日本發(fā)生的EHEC O157∶H7的爆發(fā)流行,引起出血性腹瀉,先后波及30多個都、府、縣,感染近萬人,并造成12人死亡[2]。
1.2.3 桶裝水中大腸菌群的檢驗意義
由于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來自人或溫血動物的糞便,所以大腸菌群作為食品衛(wèi)生指標有兩方面的意義。①它可以作為糞便污染食品的指標菌。如果食品中檢出大腸菌群,表明該食品曾受到人或溫血動物糞便污染。②它可以作為腸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標菌。威脅食品安全性的主要是腸道致病菌,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致病性的大腸埃希氏菌等。
飲用水的基本要求是流行病學安全,所以必須防止糞便污染。用大腸菌群作為水質的指示菌的原因有:①在糞便中大量存在,因此在被糞便所污染的水體中容易檢測到。②檢驗方法比較簡便。③對氯的抵抗力相似于致病的腸道細菌。可以認為,消滅了大腸菌群,腸道致病菌也已消滅。
1.3.1 銅綠假單胞菌的介紹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也稱為綠膿桿菌,屬于假單胞菌屬。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空氣、水源等)及正常人皮膚、腸道和呼吸道,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大小為(1.5~3.0)μm×(0.5~0.8)μm,屬于非發(fā)酵革蘭氏陰性桿菌。該菌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良好,專性需氧,菌落形態(tài)不一,多數直徑在2~3 mm,邊緣不整齊,扁平濕潤。在血瓊脂平板上形成透明溶血環(huán)。銅綠假單胞菌能產生兩種水溶性色素:①綠膿素,無熒光性。②熒光素,呈綠色。
1.3.2 銅綠假單胞菌的致病性
銅綠假單胞菌的毒力因子包括菌毛、莢膜多糖、內毒素、外毒素、綠膿菌素、蛋白酶、磷脂酶等,具有很強的耐藥性機制。因對營養(yǎng)要求不高,該菌善于利用各種碳源和氨化化合物作為氮源,所以在水、土壤、食品及醫(yī)院等環(huán)境中廣泛存在。同時,因對消毒劑、干燥、紫外線等理化因素具有很強的抵抗力,所以對抵抗力較弱的人群(如嬰幼兒及受到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存在較大風險,容易引起急性腸道炎、腦膜炎、肺炎、脾大、傷口潰爛、敗血癥和皮膚炎癥等疾病[3]。
大腸菌群容易受到二氧化氯、紫外、臭氧等消毒措施影響而被殺死,若發(fā)現產品的大腸菌群超標,那么說明水源或者產品生產過程存在明顯的缺陷。但是,銅綠假單胞菌的抗性極強,一旦發(fā)現污染,需從水源開始排查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2.1.1 水源
水源水污染是成品水的細菌指標不合格的原因之一。有些地區(qū)水源淺或下雨污染,就有微生物隨雨水等進來。由于大腸菌群和銅綠假單胞菌均對營養(yǎng)要求低,生長繁殖速度快,且銅綠假單胞菌抗性強、形成生物膜,容易造成持續(xù)性污染。個別檢出銅綠假單胞菌或大腸菌群的水源,污染嚴重,懷疑該水源與被污染的地表水直接相通密切相關。且水源污染不易發(fā)現,所以可能對生產造成更大的危害。
保證水源安全是控制桶裝飲用水安全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建議加強對水源水的監(jiān)管,并且對水源進行定期污染監(jiān)測。
2.1.2 生產用水
實驗表明,蓄水池水和制水間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細菌,是原始污染源。用蓄水池水或者廢水洗刷桶體、桶蓋及車間地面,會導致細菌污染桶體、桶蓋和空氣[2]。
建議對于生產制水,一次性灌裝完成,剩余的半成品水,及時排掉,不再灌裝?;蛘咴O立一個半成品凈水罐,剩余凈水重新殺菌消毒后再進行灌裝。同時禁止再次使用未經處理的蓄水池水或者廢水。
生產過程中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控制不嚴格,設備的缺陷及殺菌工藝的不規(guī)范都可能導致桶裝水最終產品被微生物污染。
2.2.1 環(huán)境衛(wèi)生
灌裝車間空氣潔凈度不夠,操作人員二次污染,是引起桶裝微生物污染的又一類原因。例如,操作人員裸露手臂,未戴口罩,鞋靴在消毒池中消毒時間過短,未經消毒的手直接與水或容器內壁接觸都可能會導致外源性污染[4]。
細菌能夠利用水流甚至氣溶膠傳播,同時由于飲用水的生產車間內十分潮濕,有利于細菌繁殖,生產環(huán)境衛(wèi)生控制不嚴格,會造成交叉污染進入最終產品。
建議生產企業(yè)除了要確保從業(yè)人員自身衛(wèi)生,還應該對相關人員加強技術操作規(guī)范和衛(wèi)生知識的培訓。保證加工環(huán)境、機械設備和器具耗材清潔衛(wèi)生,不留任何衛(wèi)生死角。
2.2.2 設備
細菌能夠黏附于管道、濾膜、貯水槽及水泵等中繁殖,并可能蔓延至全工序的管道、設備,造成交叉污染[5]。若臭氧發(fā)生器的臭氧出口管沒有直接插入凈水罐底部,沒有攪拌或混合設備,臭氧和水接觸面積小,混合時間短,也會導致殺菌不徹底,造成細菌超標。
建議生產企業(yè)定期做好管道、設備的清洗消毒工作,淘汰簡陋的生產設備,使用具有良好密封性的設備,增大臭氧與水的接觸面積,延長接觸時間,使水汽充分混合后進入凈水罐。
2.2.3 工藝
消毒措施不規(guī)范,工藝關鍵控制點殺菌不徹底,灌裝后產品可能存在外來污染,如來自灌裝車間等,細菌通過交叉污染進入最終產品。
建議完善水處理工藝,強化生產過程中的清洗消毒工藝。對于因溴酸鹽控制的需要而不能使用較高濃度臭氧的企業(yè),建議使用“臭氧+紫外”消毒工藝。在選擇消毒劑時還應考慮到,在使消毒劑發(fā)揮殺菌作用殺滅病原微生物的同時,應盡量減少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降低因消毒帶來的其他理化指標超標的風險[6],同時保證生產設備正常運轉。
水桶的密封性差,清洗消毒有缺陷使得兩種細菌的檢出與產品包裝也有顯著關系??胀盎蚧厥胀暗那逑聪静粡氐祝吧w在使用前未進行充分的消毒處理,周轉桶的口徑誤差等原因造成桶蓋的密封性不好,長時間儲存或者劇烈移動時,都會造成細菌污染。
建議企業(yè)對每一個周轉桶都進行嚴格檢查。采用十工位及以上內洗桶機,桶體內壁消毒后再送上傳輸帶,通過全自動外刷桶機清洗外壁,進入自動罐裝線,延長消毒時間10~15 min。桶蓋浸泡消毒清洗后,晾干后放入消毒柜中進行二次滅菌。上車運輸時加裝傾斜式傳送方式檢漏,及時篩選出密封性差的桶裝水[4]。
在日常生產過程中,生產企業(yè)除了定期進行清洗消毒外,還應該對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水源、設備、環(huán)境、人員)定期進行檢驗,一旦發(fā)現污染,立刻停止生產,通過檢驗判斷污染來源,進行有針對性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