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芳
摘要:當前,我國教育在不斷改革深化,而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模式就需要有所改變,將情感教學運用在語文教學中就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闡述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加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感教學;人文特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1-0047
情感教育是新時期教育不斷發(fā)展的產物,要求教師以恰當?shù)慕虒W方式為基礎,培養(yǎng)、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的情感調控能力,激發(fā)學生主動的情感態(tài)度,促使學生深入感悟、理解教學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滲透教育情感因素,充分發(fā)揮情感教學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以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語文區(qū)別于其他理工類的課程,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需要切實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情感溝通。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其總結為教師全面主導以及學生發(fā)揮學習作用的過程。
在嚴肅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只需要使用肯定的點頭鼓勵或表揚意味的微笑,就能讓學生從緊張的氛圍中有所緩和,更好地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所以,教師只有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語文課堂充滿溫馨、和諧以及有序的氛圍,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就高中語文教學工作而言,任何教學工作都不能超脫于教材范圍,而高中語文教材是經過我國專家學者精心編訂的,其中的內容往往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要素。所以,教師需要以教材為核心和抓手,充分深入了解教材中的情感內容,并將其進行適當拓展與延伸,以供學生更好地學習,以求最大程度上引發(fā)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共鳴,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落實情感教學的要求。
比如在《我與地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回憶自身的實際生活,追憶自己親人所做過的一件令自己動容的事情,從而更好地聯(lián)系課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思想感情。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集體朗讀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并引導其更好地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力求將課堂營造為更加溫馨、親切的氛圍,讓高中語文教學更具有獨到的內涵。
三、緊密聯(lián)系生活
高中時期是應試教育覆蓋面最廣、影響最深的時期,所有學科的學習目的都指向高考,而高考又具有時效性,它與當今的社會熱點密不可分。所以,發(fā)展感情教學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社會和生活。結合最近幾年的釣魚島事件、南海爭端和薩德入韓的話題,教師再去講授《紀念劉和珍君》時,學生會很容易引起共鳴,教師正好借此發(fā)揮情感教學的特點,加深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教育學生要理智愛國。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將學生的寫作素材“翻新”了,寫作時可以不用千篇一律地運用毫無新意的素材,通過學習和分析,理解了素材之間的情感和內涵,由此可以在寫作時通過比較素材來創(chuàng)新作文內容。說到寫作,在情感教學下,教師可要求學生養(yǎng)成時刻記錄的好習慣,靈感往往是短暫的,但如果可以通過文字將豐富的情感記錄下來,就不能留住轉瞬即逝的靈感,所以當有感而發(fā)時需要及時記錄,作為寫作素材的積累,也有助于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
四、加強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加強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是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高中生的情感需求豐富,希望得到教師、家長的關注,教師應注意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主動與教師分享自己的心事,在互動過程中開展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情感意識,從而提升整體教學效果。
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針對基礎知識扎實、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教師應當適當提高要求,鼓勵學生自主利用多媒體設備查找作者的內心情感,探索《荷塘月色》的本質含義;反之,針對基礎知識薄弱、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教師應當更具耐心與恒心,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疑難點,采取針對性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共同進步,提升整體教學效果。
五、豐富學生的個人情感
要想讓學生在平時能夠培養(yǎng)出豐富的情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大量閱讀,而且是閱讀不同情感的文章,讓學生體會更多的情感,通過閱讀不同的書籍,讓學生置身于作者所寫的故事情景中,將作者的情感匯聚于學生本身。當然,所選的情感書籍一定要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例如魯迅的《祥林嫂》,這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情感類文章,如果不將自己融入到文章中,僅憑借著表面生硬的文字,怎么能理解到祥林嫂喪夫亡子的痛苦,又怎能感受到祥林搜欲哭無淚的情感表達?又如文章《小狗包弟》,沒有感情的融入,又怎么知道作者對小狗包弟深深的懺悔之情?因此要在書中、生活中去體驗作者與他人的情感,豐富情感積累,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再次面對文章,就能夠讓文章的閱讀變得更加輕松,這也是學生能夠融入到情感教學中的基礎。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學應該將學生融入語文課文中,引導學生將對文章的情感帶入到學習中,使其成為飽含情感的人文性教育教學方式,教師要懂得充分利用生活與教材中的例子,讓學生演繹,讓學生將對文章所理解的情感表達出來,構建獨具魅力而富含人文情感的學習課堂,讓高中語文的學習氛圍更加輕松與濃厚,學習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 李 彬.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對策探索[J].考試周刊,2018(21).
(作者單位:貴州省松桃民族中學 5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