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廣播電視臺 河南 471000)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特別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力度的加大,廣播電視問政類節(jié)目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半娨晢栒惫?jié)目在全國地市臺應運而生后,對于進一步改變作風、規(guī)范服務行動、提高服務效率、提升窗口形象,特別是根治懶政、惰政以及“為官不為”等頑疾,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縱觀一些“電視問政”的“問”法,卻有許多需要反思和亟待改進的問題。有的顧慮重重,不敢批評;有的只管批評,不講方法;有的批評之后,不去反饋;有的甚至借助嘉賓的緊張情緒和潛意識的微妙變化,“逼”著“不按規(guī)矩辦”,致使“電視問政”流于形式,很難“問出”實效。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筆者結合審看《百姓問政》節(jié)目的情況,作幾點思考。
思考之一:“電視問政”極易彩排和作秀,要使電視問政“問”出實效,首先要敢于真槍真刀干,不讓輿論監(jiān)督“放空槍”。
敢于開展批評,是新聞媒體堅持黨性、人民性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是新聞媒體提高輿論導向能力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敢于開展批評,是一個政黨有力量的表現(xiàn)”。新聞老前輩穆青也曾經(jīng)說過:“對于熱點問題,倒不如從各個方面加以曝光,讓群眾了解內情,知道原委。這樣做就會達到相互通氣,上下一心。對政府的一些困難就會出主意、想辦法,幫助政府解決。”洛陽廣播電視臺大型直播節(jié)目《百姓問政》,以問題為導向、市民代表現(xiàn)場發(fā)問,現(xiàn)場舉牌、打分,場內外觀眾電話留言等形式,由問政單位“一把手”與現(xiàn)場民評代表面對面互動,接受詢問和評議,讓問題在現(xiàn)場一一得到解決或承諾。結果,“問政”問出“馬上辦”,“問政”問出“按規(guī)矩辦”。僅去年的30場現(xiàn)場直播,場內場外梳理出問題800個,解決問題770個,問題辦結率達96.3%。總結經(jīng)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刀真槍干,不讓輿論監(jiān)督“放空槍”。在具體運作中,一個是短片曝光,嚴格保密。節(jié)目播出前,不少人認為是彩排,甚至質疑是作秀,但在播出時出人意料的是新聞暗訪短片播放指出問題,再以“一把手”現(xiàn)場作答形式出現(xiàn)。由于是現(xiàn)場直播,短片內容又嚴格保密,當“一把手”看到本單位的問題時,面對主持人的不斷追問,被問得如坐針氈,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只得向民評代表頻頻道歉,甚至不按規(guī)矩“馬上辦”。還有一些短片暴露出的問題,有的“一把手”壓根就沒有想到,一時措手不及,為忽悠過去,只好“舞太極”,“彎彎繞”,加上場內民評代表的辯論質疑,不得不謙恭下士,接受拷問。不少人深感,《百姓問政》拷問的是靈魂,考驗的是黨性,考查的是政績,考核的是作風。二是問得犀利,問得辛辣。作為“問政”編輯記者,就要敢于觸及熱點、難點,把握重點,揭露和批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陽奉陰違、各行其事等行為;揭露和批評失職瀆職、濫用權力、消極腐敗等行為;揭露和批評以各種手段和方式損害群眾利益的現(xiàn)象和行為,真正問出政府的誠信,問出干部的作風,問出媒體的責任。實踐證明,問政問得越犀利、越辛辣,問題解決得越徹底,群眾的滿意度就越高。三是出于公心,準確站位。就是敢于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敢于堅持真理,敢于堅持原則,敢于發(fā)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維護黨紀國法、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維護社會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在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前提下,對社會矛盾和問題進行預先式、全程式監(jiān)督,最終促成問題的解決。
思考二:“電視問政”免不了火藥味,要使電視問政“問出”實效,還要防止“斗爭式思維”,以善意批評和與人為善取勝。
問政初始,欄目組誤認為“矛盾思維”就是“斗爭思維”,便把“曝光”作為“曝曬”,把“批評”當作“抨擊”,充滿著火藥味,甚至以“搞臭”批評對象為目的,以感情宣泄為快意。結果,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倒挑起不和諧的紛爭,弄得不少被問政的“一把手”,不是紀委監(jiān)督堅決不愿走進“直播間”。欄目組通過總結這一教訓,形成共識:問政不是“攜輿論問責”,不是“過把癮就死”,而是更傾向于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在問政中,首先是改變思維,準確切入。欄目組把和諧思維作為問政的鮮明基調,主動與責任單位溝通,選擇那些既是黨委政府下決心要解決的難點、重點,又是黨委政府能夠解決的問題;選擇那些解決一類人或一群人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個個性問題。這樣,既使“一把手”現(xiàn)場回答問題有了底氣和回旋的余地,又使人民群眾對黨委政府解決問題增強了信心。其次是破除思想誤區(qū),改進方式方法。電視問政,僅有良好的愿望和出發(fā)點是不夠的,還要破除思想誤區(qū),講究方式方法。以往總認為,問政就是“抓反面、找問題,挑毛病”。后來在實踐中認識到,問政是為政府有關部門在執(zhí)行不同時期中心任務過程中解決出現(xiàn)的新矛盾、新問題,并為解決這一問題和化解矛盾提供指導思想和典型經(jīng)驗,絕不是看到任何問題就不加思索地來個“現(xiàn)場直播”。由此,在問政時,既要熱情投入,又要冷靜處理;既著眼解決問題,又講究批評藝術;既讓老百姓說出不敢說、不肯說、想說又說不出來的話,想辦又辦不成的事,又讓政府有關部門感到批評也是一種“待遇”,切實防止把問政問成社會不穩(wěn)定的“導火索”和“炸藥包”。再次是把握分寸,嚴寬有度。電視問政不僅是解決問題,改進工作,促進和諧,還要把握分寸,嚴寬有度,認真想一想播出的“后果”。特別是對那些個性鮮明、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要理直氣壯的為他們撐腰,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當場橫加指責,要弄清楚是出于公心還是緣于私利,是無心之失,還是有心之過,是履行職責,還是破壞規(guī)矩,是遵紀守法,還是違法亂紀,讓吃苦者不吃虧,流汗者不流淚,擔當作為者沒有后顧之憂,引導更多的干部心無旁騖,義無反顧的擼起袖子加油干,專心致志的為黨和人民干事創(chuàng)業(yè)、建功立業(yè)。
思考之三:電視問政極易用問政嘉賓所處陌生現(xiàn)場的緊張情緒和潛意識微妙變化傳遞壓力,要使電視問政“問出”實效,更要走出現(xiàn)場,跟蹤反饋,不斷推動解決問題的執(zhí)行力。
電視問政,利用問政嘉賓在陌生現(xiàn)場的緊張情緒和潛意識微妙變化,紅紅臉,冒冒汗,讓有牢騷話的人在現(xiàn)場出出氣,給點壓力,確實是一種威懾,但是光靠這一招是不夠的,還要走出演播廳,讓問政嘉賓的許諾不白說。洛陽廣播電視臺即在問政結束后,走出演播廳,一追到底,讓曝光的新聞事件“件件有反饋,件件有整改,件件有督辦”。剛開始,利用《洛陽新聞聯(lián)播》對每期節(jié)目曝光的事件進行跟蹤反饋;接著,又制作出《百姓問政看落實》的專題,將整改情況向社會公布,收到了明顯效果。比如,今年5月10日,洛陽市旅游發(fā)展委員會走進《百姓問政》,旅發(fā)委許諾“盡快完成網(wǎng)上繳費升級改造”,結果,所有工作很快全部到位。正如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炳旭所說:“如今,《百姓問政》真正成為公眾參與政務監(jiān)督的互動平臺,成為治庸問責的有效窗口,成為推動政府部門解決問題的有力抓手”。這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不要借助問政嘉賓的緊張情緒和潛意識微妙的變化,逼著嘉賓不按規(guī)矩“馬上辦”。如果那樣“問”的話,不但解不了民憂,排不了民難,而且還破壞了規(guī)則,消解了制度效能,很可能留下后遺癥。要知道,“馬上辦”是工作作風,“按規(guī)矩辦”是工作要求,并不矛盾。強調“馬上辦”,針對的是不作為、慢作為,并非將不符合政策規(guī)定的事情也“馬上辦”;要求“按規(guī)矩辦”,也要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并非議而不決。由此,要盡可能促使問政嘉賓,為民辦事,既要“馬上辦”,也要“按規(guī)矩辦”,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讓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