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上海 200093)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教育資源越發(fā)緊張,教育學家和教育管理者對大學生培養(yǎng)質(zhì)量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憂慮和關注,作為高等教育現(xiàn)狀表征和大學內(nèi)涵精神的學風,成為國家重視的問題。學風建設是高校校風建設和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更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影響學校招生與就業(yè)工作,準確有效地評價高校學風建設狀況,是推動高校學風建設的有效手段。[1]
高校學風建設是一項涉及眾多部門的系統(tǒng)工程,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需要處理好定性與定量的關系。在學風建設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上,李適等人對信息化時代的影響進行了分析,[2]嚴健豪等人從高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分析了高校學風建設評價體系的具體指標[3]。在分析方法上,根據(jù)研究對象的特點,有層次分析法[4]、大數(shù)據(jù)分析法[5]、系統(tǒng)科學法[6],以及主成分分析法[7]等,本文結合層次分析法與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法進行評價計算,系統(tǒng)地分析了各因素對學風建設的影響,以準確、靈敏地反映高校學風建設情況。
高校學風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守科學性、系統(tǒng)性、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茖W性即所確定的指標或分類能準確反映高校學風建設的實際情況;系統(tǒng)性要求指標體系綜合、全面,同時避免指標過于繁多,使其包含影響學風建設的各主要因素;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即定性分析所劃分指標的重要程度對這些重要程度定量地賦予合理的數(shù)值。本文基于這三項原則查閱相關資料,共確定4項一級指標:組織管理、學習風氣、學習成果、教師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細分成15項二級指標,如圖1所示。
權重即各個評價指標重要性大小的度量值,權重的確定決定了評價結果的合理性、科學性。對于權重值的確定,國內(nèi)外學者給出過很多方法,本文采用的是層次分析法。
1.判斷矩陣的構造
對某一準則,將其下分出的各方案進行兩兩對比,并按其重要程度評定等級,全部比較結果可用成對比較矩陣表示,其中aij為要素i與要素j重要性比較的結果。
圖1 高校學風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成框圖
2.計算指標權重
由A計算權重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特征向量法:求出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對應的特征向量,再對特征向量中各個元素求和,每個元素除以該和值,得到權重。
3.一致性檢驗
然后查找隨機指標RI
本文采用五級制測評,使用“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差”,以方便之后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進行評分,使得最終結果更具科學性。
將因素集U={u1,u2,…,un}分成各層次因素集,再從最高層次的因素集起,利用一級模糊綜合評判進行逐層評判,最終通過對第一層因素集的評判得到綜合評判B,評語集用數(shù)量化表示,得出綜合評判總評分。
(1)建立因素集U={u1,u2,…,un}。
(2)建立評語集V={好,較好,一般,較差,差},進行量化處理,好=1,較好=0.8,一般=0.6,較差=0.4,差=0.2,即V={1,0.8,0.6,0.4,0.2}。
(3)Ui中各因素相對于V的權重分配是
若Ri為單因素評判矩陣,則得到一級評判向量
(4)將每一個Ui看做一個因素,記為
這樣,K又是一個因素集,K的單因素評判矩陣為
每個Ui作為U的一部分,反映了U的某種屬性,可以按它們的重要性給出權重分配D=[d1,d2,…,ds],于是得到二級評判向量
(5)用B·V就可以得出綜合評價的分值,從而得出評價結論。
本文收集了上海理工大學共6156名學生于2016年完成的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從組織管理、學習風氣、學習成果、教師工作4個一級指標出發(fā),設計了139個問題,調(diào)查對象包括上海理工大學在校本科生、碩士生及博士生。為了使結果更加客觀清晰,本文首先分別對該高校14個學院的學風狀況做出評價,在此基礎上對全校的學風狀況做出綜合評價,將調(diào)查結果中的6138條有效數(shù)據(jù)按學院分為14類,再針對每個學院將問卷中涉及到的問題依據(jù)評價指標進行分類。
1.一級指標權重計算
一級指標有組織管理、學習風氣、學習成果、教師工作,通過對該高校相關領導和老師的咨詢以及對學生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得到判斷矩陣。借助MATLAB進行權重的計算和一致性檢驗,結果見表1。
2.二級指標權重計算
二級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與一級指標完全相同,結果見下表。
表1 學風綜合評價一級指標判斷矩陣及要素權重
表2 組織管理判斷矩陣及要素權重
表3 學習風氣判斷矩陣及要素權重
表4 學習成果判斷矩陣及要素權重
表5 教師工作判斷矩陣及要素權重
表6 學風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量表
經(jīng)過上述步驟,最終評價體系模型如表6所示。
經(jīng)過計算得到各個學院在不同指標下的得分,見表7
根據(jù)對上表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在組織管理評分指標下,工程科技學院分數(shù)最高為0.8143,達到較好水平,表明該學院在相關層面的工作都做得較為到位,而其余學院評分均在0.75到0.80,處在一般與較好之間。
2.在學習風氣評分指標下,能動學院分數(shù)最高為0.8121,表明該學院學生學習風氣較好,其余學院評分處在0.76到0.80的分數(shù)段,學習風氣稍不及能動學院。
3.在學習成果評分指標下,外語學院分數(shù)最高為0.8240,表明該學院的學生成績普遍較好,其余學院分數(shù)波動較大,學習情況參差不齊。
表7 學風狀況綜合評分結果
4.在教師工作評分指標下,學生對教師工作的滿意度不高,各學院得分普遍較低,基礎學院得分最高,水平為一般,其余學院分數(shù)均在較差與一般之間。
5.在本文建立的學風建設綜合評價體系下,能動學院在學風建設的綜合評分最高,如圖2所示。
圖2 各學院綜合評分
根據(jù)各學院的不同比重得出學校的整體綜合評分為0.7708,即學校學風建設成果處在一般與較好之間。
從各項指標的權重來講,層次分析法注重學習風氣,若能在該指標指導下采取改善措施,該校校風建設應會取得較大進展。
從綜合評分結果來看,教師工作對校風建設的負面影響最大,處于一般水平邊緣,影響校風建設向較好的水平邁進,利用層次分析法可以對各個相關因素進行考慮,清楚地表現(xiàn)阻礙學風建設的因素,對加強學風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圖3 學??傮w評價
本文將層次分析法與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法相結合,建立了高校學風建設綜合評價體系,并運用該體系對具體實例進行了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高校應加強各院系間的溝通交流,形成學風建設工作合力。優(yōu)良的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可以在化整為零后化零為整。增強院系間的聯(lián)系,開展多種形式的跨院系交流活動。學風建設成果顯著的學院要加大宣傳力度,傳播好的經(jīng)驗,擴大優(yōu)勢影響,帶動其他學院共同進步,通過量化的評價體系,有針對性地強化學風建設處在較低水平學院的弱項指標。其次,要明確監(jiān)督反饋機制,通過建設優(yōu)良教風改善高校學風狀況,切實加強師德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覺悟和業(yè)務水平,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樣,同時抓好教師考評中的各環(huán)節(jié),讓教師考評制度更加公開透明,輔導答疑機制更加靈活機動,多開展除嚴肅性學習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師生交流活動。最后,繼續(xù)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使校園學習氛圍更加濃郁,要優(yōu)化校園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還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優(yōu)質(zhì)的拓寬視野、提升能力的平臺,采取多形式的獎勵機制,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本文的應用價值在于,在對高校學風建設進行評價的同時,可以參照本文構建的指標評價體系,通過調(diào)查問卷收集數(shù)據(jù),再按照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得到綜合評價的量化結果。該學風綜合評價體系在定性與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評價結果較為全面、客觀,可以為其他高校學風建設評價提供實證依據(jù)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