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金湖娃藝術小學 江蘇淮安 211600)
現(xiàn)代教學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媒體而言的,傳統(tǒng)教學媒體主要包括教科書、粉筆、黑板、掛圖、標本、儀器等,現(xiàn)代教學媒體包括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電視、語言實驗室、電子計算機等等。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合理地使用傳統(tǒng)教學媒體,另一方面應該積極地引進現(xiàn)代教學媒體,使二者相輔相成,及時傳遞和反饋教學信息,從而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應從哪些方面來確定電教媒體在教學過程在的最佳作用點:
1.運用故事,激發(fā)聯(lián)想 針對小學生愛聽有趣的故事的心理特點,在新課導入中,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故事、寓言、謎語、典故、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思維、豐富聯(lián)想,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分數(shù)大小的比較”時,老師說:“今天我給大家?guī)硪粋€故事,你們想聽、想看嗎?”這時老師運用電腦播放《西游記》片斷:“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八戒抱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卑私渎犃瞬桓吲d了,叫喊道:“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蔽蚩諛妨?,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著肚皮說:“我真傻,為什么比應得的還少呢?”學生聽完故事后,教師說:“你們能告訴八戒這是為什么嗎?”這樣的導入,既生動有趣,又蘊含著新知識,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運用與教學相關的趣聞、故事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為下一步的課堂教學鋪下基石。
2.以舊聯(lián)新,搭橋鋪路 采用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在投影片的設計上要找準舊知識和新知識的聯(lián)結點,并因情況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聯(lián)想式。如教《環(huán)形面積的計算》時,可做一框兩幅抽拉投影片。教學時,先出示兩個半徑分別為5厘米和2厘米的圓,讓學生先計算出兩個圓的面積,然后啟發(fā)學生想:圓的面積和環(huán)形面積有什么聯(lián)系?能從兩個圓的面積得出環(huán)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最后老師演示抽拉投影片,把兩個圓重疊在一起,形成兩個同心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環(huán)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 從而實現(xiàn)了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松扎實。另一種是對比式。如教《有余數(shù)的除法》時,先投影顯示六個梨、三只盤子,指名學生到投影儀上把六個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盤子里,他們很快分完了。這時老師在投影儀上又加了一個梨,繼續(xù)讓學生把七個梨平均分在三只盤子里,結果剩下一個梨無法平均分。 趁勢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剩下的數(shù)叫什么數(shù)?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數(shù)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數(shù)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數(shù)叫“余數(shù)”。這樣既溫習了舊知識又掌握了新知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對知識的掌握也較為深刻。
3.結合重點,提高認識 在教“相遇應用題”時,其要點是:①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特征;②能在正確分析此類應用題數(shù)量關系的基礎上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如教學時,在兩張膠紙上各畫一輛汽車,通過抽拉直觀演示,顯現(xiàn)兩車相遇的全過程。這樣分解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a、時間:同時;b、地點:兩地;c、方向:相對;d、結果:相遇。在學生掌握了這些特征后,可進一步通過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時間、相距距離等概念的含義,即:速度和——單位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相遇時間——從兩車同時出發(fā)到相遇所經(jīng)過的時間;相距距離——相遇的這段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教師通過投影的直觀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兩車各從起點出發(fā)開始直到兩車相遇點。突破了難點后,學生對相遇應用題的特征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因而解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4.善于引導,拓寬思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導向,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學生思維轉(zhuǎn)折處采用恰當方法及時點撥提示,盡可能地使學生產(chǎn)生發(fā)散性思維,又少走彎路,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 如當學生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在計算半圓周長時,常把圓周長的一半誤為半圓周長。產(chǎn)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一是受圓周長計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響;二是在思維轉(zhuǎn)折處發(fā)生了障礙,沒考慮圓周長的一半與半圓周長二者的區(qū)別。此刻,展示半圓圖(弧長和直徑可以分離的復合片),通過抽拉演示并伴以“ 半圓周長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這一提問,學生就會立刻明白錯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5.借助電教,解決困惑 教者如能在學生思維困惑處介入電教媒體,既有利于及時點撥和調(diào)控,也有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之后,出示這樣一題:把一個棱長為五厘米的正方體表面全部涂上紅色,然后將此紅色正方體切割成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小塊,一共可切多少塊?其中一面、兩面、三面有紅色的各為幾塊?還有幾塊一面紅色也沒有的? 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解答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時,通過投影在銀幕呈現(xiàn)“切割”、“旋轉(zhuǎn)”、“提取”等動態(tài)過程,便可使學生一目了然。這其間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zhèn)洹㈧o動結合等諸多優(yōu)點,有利于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心理特點、教學內(nèi)容、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絕不可認為電教媒體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電教“滿堂灌”。
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缺點不容忽視:
1.雖直觀省時,但畢竟不是真正的學生親自動手的實驗,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被扼殺。傳統(tǒng)教學媒體相比于現(xiàn)代媒體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2.重數(shù)量,輕質(zhì)量。許多教師片面追求一堂課教學活動過程中盡可能地多用現(xiàn)代先進媒體,似乎電教媒體用得越多課上得越好,把錄音、投影、電視、計算機全套搬出來,樣樣用到。結果整堂課成了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展示,弄得教者手忙腳亂,看者眼花繚亂,聽者心慌意亂,而真正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大減。有的甚至把一堂課全部做成多媒體課件,從頭至尾全用計算機控制操作,大銀幕上依設計者的思路演示到底。結果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沒有了,在教學中的活動取消了,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也淡化了,降低了先進媒體應用的“質(zhì)”,課堂教學收效不佳。
3.重“拿來”,輕技術。開發(fā)先進媒體資源,制作先進媒體課件是需要技術的。設計的過程本身是對教學資源的再創(chuàng)造,對教學內(nèi)容的再創(chuàng)新的過程,要求高、難度大、費力多,無奈為了盡量多用便奉行“拿來”政策,生搬硬用現(xiàn)成的電教教材及資源。全然不管“拿來”教學軟件的質(zhì)量。結果操作不配套“卡殼”現(xiàn)象屢見;聲音或圖像模糊引起課堂秩序混亂也有;課本知識簡單重復嚴重影響學生熱情不少。如此種種,導致了先進媒體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價值嚴重貶低。
4.重“新潮”,輕傳統(tǒng)。有的教者過分夸大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作用,認為只要把音像、投影、計算機引入課堂,用于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一切問題便解決了,認為越是“精、新”的先進媒體,就越能提高教學效率及質(zhì)量,結果把傳統(tǒng)教學媒體(如:板畫、掛圖、模型、實驗等)趕出了課堂教與學的舞臺。結果呢,師生可以共同完成的板書板畫用投影片來代替,本該看得到摸得著的實物模型等用實物投影儀來代替。
總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使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因為它不是萬能的。要把現(xiàn)代教學媒體和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緊密結合起來,積極促進教學媒體之間的共同互補,趨利避害,優(yōu)化課堂,提高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