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寧縣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廣東肇慶 526300)
隨之中職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大量關于中職教育的研究也層出不窮,但研究的焦點都放在教和學上面,較少有人逆向去研究學生對教師的影響問題。山區(qū)的中職學校除了有些一般學校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它有著山區(qū)特定的環(huán)境。英語教師們也面對著特定環(huán)境下的中職生也有著特定的壓力,學生在他們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學生因素被英語教師視為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主要的壓力來源,這與中職學校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和中職生在當前呈現(xiàn)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有關。[1]
山區(qū)職校的中職生大都在15-17歲之間,都是本地生源,與大城市接觸較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大都外出務工。受地域經(jīng)濟限制,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極低,學生接觸英語也只是在學校。學生雖然在思想上認為英語作為必修課程應該學習,或感覺到將來就業(yè)英語也有必要,但因看不到實際效用,也便沒了學習的動力,加上本身基礎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無目標、無興趣、英語自動屏蔽的狀態(tài)。[2]
以廣寧縣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為例,留守兒童所占比例70%,日常生活無人照料,缺乏正確引導,生活飲食習慣差,一日三餐草草了事,或以零食為主,營養(yǎng)失衡,很多同學無正常業(yè)余愛好,終日寄情與手機,不愿花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少言寡語,長此下去,身體素質嚴重下降,精神狀態(tài)較差,正值青春的少年卻無活力可言。
中職學生主體意識在增強,他們希望老師對自己人格、思想的尊重,他們不滿足于接受教師的教育,也希望老師能理解他們。但大部分中職生因學習上得不到肯定,生活上又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溫暖,致使很多中職生人際關系緊張,態(tài)度冷漠、人生觀消極,對同學、老師甚至父母缺乏同理心,心理復雜且矛盾,難承受挫折,脾氣急躁不安或膽小懦弱不敢言語,行為上則表現(xiàn)出遲到、曠課、上課睡覺難以自控,有些同學甚至試圖通過早戀希望從另一個人身上尋找被關注、被關心的感覺。這些心理失衡的表現(xiàn)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上表現(xiàn)尤為突出,也給英語教學和英語教師帶來管理上的難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支持性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悅,從而有助于成為一個快樂、健康的人。而在山區(qū)職校的的英語課堂上,除去學前教育、會計等專業(yè)女生較多的班級外,其他男生較多的班級的英語課上,師生關系都存在很大問題。有些同學對于英語課堂的交際活動置之不理,睡覺、玩手機、亂講話,有些同學甚至認為是教師讓自己出丑的活動,更有甚者會有一些不禮貌的當?shù)匮哉Z出來回應教師,這種不和諧的氛圍會使英語教師經(jīng)常處于難以應付的焦慮之中,情緒緊張,甚至感到孤獨無助、不被理解。無成就感,這種無助和無能的情緒體驗,會使教師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俗話說,教學相長,學生的知識水平影響和推動教師的知識水平,學生的積極提問影響教師的深思,學生的積極思考,影響教師的博學,學生的積極配合促進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學生的好學善學促進教師不斷鉆研,改進教學方法,但這些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在大部分的中職生身上很難有所體現(xiàn),學生對于公共基礎英語課都感到難度大,有些專業(yè)英語課更是不愿觸碰。這樣的教學主體往往讓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過多的進行簡單的操作,學生思考不積極,也讓老師思維受限,教學改進教學也只能是教學手段上的改變,難以從學習的主體入手去真正改進。長久下去,教師的知識得不到增長,思維難以開闊,自身發(fā)展得不到改觀。
學校經(jīng)常會用學生評教作為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客觀、寬容、鼓勵的評價,會使教師心理安慰、熱情更高、更加努力投身教學,而不中肯的甚至是惡意的評價則會使一個有期待的教師變得消極、心灰意冷。中職生心智未真正成熟,英語教師的苦口婆心卻時常被他們認為是逼迫,教師的嚴格要求卻被他們認為是多管閑事,尤其是英語教師甚至被學生認為可有可無。所以在學生評價環(huán)節(jié),英語教師收到的評價往往不高。學生的不理解、不支持致使英語教師自己的價值產生質疑,降低自信心,久而久之也讓自己成為學生眼中“可有可無”的英語教師了,失去一個前進的動力。[3]
教育的服務性使教師要全力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和方法,即使面對完全沒有目標的學生,也要制定相應的計劃幫其擁有、理想樹立目標。英語教師們應轉變觀念,在接受山區(qū)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前提下,調整自我,摒棄埋怨或自怨自艾的思想,用不放棄不拋棄的念頭時刻鞭策自己,不放棄學生也不拋棄自我,腳踏實地的上好每一節(jié)課。[4]
英語課堂上,根據(jù)學生實際和職業(yè)要求,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多增加實踐性知識的活動,活動開始前增加心理上和知識上的輔導,讓學生參與活動時降低心理負擔,教師還應多利用放下身段、提高自身幽默感,拉近與學生關系,打造和諧的師生課堂氛圍。教師還可以利用英語的語言文化效能,帶領學生多體驗感知英語的美,如利用影片、國際時事、旅游、體育等帶領學生看出去,聽出去,開闊山區(qū)學生的眼界。課下多走進學生、組織和參與英語小活動,讓其在玩中感受英語教師的存在與重要性。而一切的改變都需要英語教師投入很多的精力去思考,去提升自我而后再去實踐,每天改善一點來增強存在感和自我價值。
中職生在教師面前并不能完全利用自己的言行來表露自己的思想,他們有時受個人興趣、對英語學科的認識、對教師的態(tài)度或因場合不同而有意或無意的對自己的信息進行取舍,進而也有選擇的表露自己的言行,如在課堂上有些學生喜歡故意岔開教學話題,這在課堂上可能會被視為紀律方面的問題,但在課下活動中這種岔開話題的能力就應另當別論。有些學生總是侃侃而談但涉及家庭話題是總是避而不談,有些甚至編撰謊言掩飾家庭問題。所以英語教師應該細心留意和觀察學生們的言行,正確區(qū)分這些言行并恰當做出回應,把握言行所要表達的真實含義,透過言行看其意識的發(fā)展程度,然后找到癥結,對癥下藥助其發(fā)展,同時也可避免學生對自己的不利影響,達到雙向發(fā)展的目的。
英語教師之所以感到課堂上的無助與無能,究其原因是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并未將課堂的主體還原給學生。如進行關于過去活動的對話練習中涉及到觀看影片的活動,教師如果不了解當下中職生喜歡什么影片、明星等對話內容的設置就會陳舊無吸引力,當描述過去活動如何時如果只是簡單的cool, great,則太落后于時代。課堂上學生也難以積極地參與活動,當教師一腔熱血引入對話時卻得不到學生熱情的回應,這時我們就會覺得無助和無能,教師引導的不是主體想要的,二者還存在共同前進的距離。再如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因為某個小問題而言語或行為上激怒了教師,教師或許應該思考自己的提問內容和方式是否恰當,這個學生之所以有過激反應,是否有他另外性格或家庭等的原因,究其原因還是對教學主體的了解不夠深入。所以英語教師們應根據(jù)學生實際和課程標準開展教學,還主體地位給學生,重視學生對教師自己影響的同時應該更加明確雙方只能在共同作用中才能前行。
有些英語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而有些教師卻難以做到,要解決此問題就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中職學生對英語教師的影響因子。教師也應還主體地位給學生,擺脫陳舊教育觀念,深入系統(tǒng)的理清楚學生對自己的影響。英語教師們若能正確把握和認識學生對自己所產生影響的程度,就可以依次避免來自學生不利的影響,充分利用有利影響來提高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