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 馬雪芳
隨便翻翻目下的教育報刊,有關(guān)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話題、文章比比皆是。是的,教師只有走專業(yè)成長之路,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得益于自己,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得益于學生。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其文化修養(yǎng)更會感染、熏染于學生,使學生在離開學校以后,仍能自主閱讀經(jīng)典著作、記錄生活、思考人生。一個擁有閱讀、記錄、思考習慣的人再差也不會差到哪里去的。假如一個民族的絕大多數(shù)是由這樣的人員組成的,那么這個民族一定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民族,一定是一個堅強有力的民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對于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意義更重大。
研究近代一些教育名家、教育大師的“專業(yè)成長”之路,發(fā)現(xiàn)沒有一位不是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愛好者,直至后來,既是一位教育名家、大師,又是一位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如蘇聯(lián)的蘇霍姆林斯基,“他不僅對共產(chǎn)主義教育事業(yè)赤膽忠誠,而且還是一位勤于筆耕,寫有大量教育專著和論文的教育理論家,他一生共著有41部著作、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文藝作品”。(《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如選入教材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世界多美啊》等許多兒童文學精品,成為了我國小朋友的既有極強人文性又極富趣味性的精神食糧。再如國內(nèi)的語文教育一代宗師葉圣陶先生,一邊做著語文教育家,一邊做著教育文學家。在他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教育文學作品,僅收錄在5卷本的《葉圣陶教育文集》中的教育文學作品就有長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24篇、童話寓言12篇、散文13篇、詩歌6首。(《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難怪《葉圣陶教育文集》的編者情不自禁地贊譽葉老為我國卓越的教育家和文學家。同樣,葉老的一大批兒童文學精品如《瀑布》《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青石》《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等被選入教材,成為了滋養(yǎng)一代又一代我國少年兒童精神健康成長的特級營養(yǎng)品。完全可以這么說,中外這兩位教育大師,如果在他們的教育生涯中缺少了教育文學創(chuàng)作這一塊,他們能登上世界級的教育家地位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至多是稱他們兩位是教育家吧。其實在這方面,是教育家同時又是教育文學家的可謂是俯拾皆是,單近代國內(nèi)的就有如蔡元培、聞一多、陳鶴琴、陶行知、鄭振鐸、朱自清先生等等。完全可以這么說,是教育文學的創(chuàng)作,才最終成就了這批教育大家!
學生為何要學習語文?答案無外乎重點在5個方面,就是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并運用這些能力學好其他各門功課,最終走上工作崗位以后繼續(xù)讓語文伴隨著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幸福而快樂地度過自己的人生!如此而已。
學生要學好語文,當然要有好的語文教材。因為教材是個例子,學生學習了這些例子以后,還要用這些例子指導自己再去學習更多類似的文章,以閱讀量的積累,實現(xiàn)使自己的精神成長得更優(yōu)秀的目的,同時收獲到作文水平的質(zhì)的提高。縱觀小學語文教材,收入的作品無外乎寓言、童話、兒歌、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節(jié)選)、實用文等。以教育部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的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為例,教材共收入寓言1篇、童話2篇、兒歌9首、詩歌4首、散文3篇。蘇教版2017年6月出版的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收入寓言1篇、古詩3首、詩歌1首、故事3篇、散文16篇、小說 2篇、報告文學(節(jié)選)1篇。
經(jīng)典文學是人類精神的最高成就,是語言的藝術(shù)。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其意義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培養(yǎng)自己過好內(nèi)在生活的好習慣。如果說閱讀是心靈的呼吸的話,那么寫作就是外在的自我與內(nèi)在的自我的交流的物化了。千萬不要把兒童文學寫作想得很復雜、很神秘,其實是極其平凡的一件事。開始的時候你可以寫一些簡單有趣的兒歌。如筆者初期創(chuàng)作的兒歌——搖搖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等等。堅持創(chuàng)作,你的兒歌寫作的生活性、趣味性會更強,你就會悟得兒歌創(chuàng)作的“訣竅”,就是要講究“朗朗上口”“饒有趣味”。再比如筆者創(chuàng)作的寓言《柳條》《喋喋不休的青蛙》等,先在學校的黑板報上刊登,后被《常熟日報》《蘇州日報》《揚子晚報》等報紙錄用。同樣如此,堅持寓言創(chuàng)作,你也會悟得寓言創(chuàng)作的“真諦”,就是“故事要小”“道理要大”“寓意要隱”。再比如兒童散文。筆者一有這方面的“靈感”,就趕緊提筆寫作。因為我知道,靈感這東西她來得快,去得也快,你不立即把她“逮”住,過后再動筆寫作,即使寫出來,也不是當時的那種“情”和“味”了。筆者從一踏上教育工作崗位,就開始散文創(chuàng)作,堅持不懈,終于收獲到了豐碩的成果,出版散文集2部,另有200多篇散文在全國各地報刊發(fā)表。散文創(chuàng)作帶給我的不單是出版和發(fā)表,更重要的是讓我深切體悟到了創(chuàng)作散文的精髓,就是一定要有“情”有“味”,如果一篇散文少了這兩點,一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再比如兒童小說創(chuàng)作。筆者初期創(chuàng)作的兒童小說《愧》(原載上海《少年文藝》,1986年第3期)描寫了一個聾啞少女的形象,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得到了《少年文藝》編輯的專門評論。同樣如此,長期的兒童小說創(chuàng)作,讓我悟得兒童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就是“故事性強”“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限于篇幅,筆者不再一一列舉自己創(chuàng)作的其他兒童文學作品及真切的體認。總之,其他學科的教師業(yè)余可以不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作品,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是一定要在兒童文學領(lǐng)域里“下水”的,因為你從事的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的教育教學工作。這好比是一名游泳教練,你只熟記游泳要點,而自己是一只“旱腳黃牛”,怎么能教得會人家如魚得水似地游泳?更重要的是,當一個語文教師真正喜歡上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他在業(yè)余時間里的內(nèi)在生活就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了。他不會因為社會表面的人心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受到影響,他知道自己所要的東西,他知道自己怎樣去獲得他所要的東西,從而內(nèi)心異常寧靜,在他的寧靜的內(nèi)心世界里,收獲著只屬于他的精神果實,任何外力都剝奪不了。如此,寫著寫著,他就擁有了真正的寫作習慣,一天不寫就感到欠缺和不安。這樣他的寫作水平就越來越高,精神成長就越來越優(yōu)秀,與其他教師的段位差就越拉越大了。
2.真切感受到各種文體的精神內(nèi)核。文學為什么要分出那么多的體裁,一言以蔽之曰:精神內(nèi)核不同。兒童文學同樣如此:兒歌,以趣味性引領(lǐng)孩子走進世界;寓言,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讓孩子約略感悟到里邊的道理;童話,在有趣的故事里,讓孩子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兒童散文,通過津津有味的文字在孩子的心間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日后慢慢開出善良、豐富、高貴的花朵;兒童小說,在一波三折的故事里,讓孩子與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運,一次又一次的“精神之旅”,孩子的精神就成長得更強壯……教師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終極目標不是在于作品在報刊上得到發(fā)表,獲得所謂的社會承認,而是漸漸提高自己的對于各種文體的寫作能力,慢慢走進各種兒童文學題材的核心,為自己駕輕就熟地教學各種題材的課文打下堅實、雄厚的基礎(chǔ)。
3.課堂教學臻達有情有趣有效境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其職責是什么?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思的習慣、能力。兒童文學是童心文學。當一位教師真正喜歡上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并且基本進入了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豐富安靜舒坦的。因為他的身心幾乎一直浸淫在單純、率真、純美的兒童世界里,故他一定會比其他教師更熱愛、更喜歡學生。一個熱愛、喜歡學生的教師,一定是一位學生的“上帝的代言人、天國的引路人”,他“愛學生遠勝于愛國家與教會”(杜威語)。學生要是遇上這樣的教師,真是他一生的造化了。當一位教師真正喜歡上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并且基本進入了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他的整個人的精、氣、神就越接近似學生的“小舅舅”的角色,既使學生與教師有點“輩分”感,又使學生一直想“黏”著這位老師,這樣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識修養(yǎng)就成為了學生的典范。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充滿真情,又具有不一般的、獨特的對各類課文的教法及學法指導、指引,這樣他的課堂一定是充滿溫暖、激情、趣味的。在這樣的課堂里,你要學生的學習不真正發(fā)生也難!這樣的課堂教學會讓學生越學越有趣味、越學越有思想、越學越有智慧。學生面對這樣的德藝雙馨的教師,他的內(nèi)心是愉悅的,激動的,他喜歡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加上教師從心底里給予學生最高的地位,尤其是關(guān)愛學困生,“傾聽花開的聲音”,當好學生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自然會由內(nèi)而外服膺教師、敬重教師、愛戴教師,說不定在一些學生的心田里已經(jīng)默默地埋下了長大后也要當一名像自己的老師那樣的教師的種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