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立
2016年9月,濟南地區(qū)的一年級學生率先使用部編本語文教科書。2017年,全國小學統(tǒng)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大家議論最多的變化是“先識漢字,后學拼音” (下文簡稱“先字后音”) 。打開教材,在開篇的《我上學了》之后,第一單元就是“識字”。我認為,這樣的改變既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也是母語學習的一種回歸。
作為“先字后音”的積極實踐與推動者,早在2002年,我們就開始了“先字后音”的實踐研究。通過多年的學前識字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孩子之間的識字量差距非常大,多者上千字,少者只有幾十字,幾乎沒有不識字的學生。孩子學前認字方式多種多樣,然而沒有一個是先學會了漢語拼音再來識字的??梢姡烤幈窘滩摹跋茸趾笠簟钡母淖?,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對高高興興上學的兒童來說,他們的第一需求就是識字、讀書。以往的拼音教學,強記死背那些本身并無意義、無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拉丁符號,就像是澆向小腦袋的一盆涼水,使其剛?cè)雽W便萌生讀書枯燥、讀書太苦之感受。開學幾個月機械的漢語拼音拼讀,加之幾百個編排無序的生字,難住了學生,害苦了家長,竟成了孩子入學的第一道門檻。使用部編本教材,孩子們一入學就先學部分簡單的漢字,學了就能認、就能用,學習因體驗成功而更具動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先字后音”的改變,其意義還遠不止于此。這樣的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字母“ɑ o e”,而是漢字“天地人”。漢字,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魂,保存著祖先的智慧,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是中華文化的“根”與“源”。特別是先識“人、口、手、足、耳、目、舌、牙”等象形字,與自己身體息息相關(guān),讓孩子們對學前最早接觸的文字有一種親近感。象形字,生動地保存著中華民族祖先的生活痕跡;每一個會意字都是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每一組形聲字,都可以按照規(guī)律一串串識記。兒童學習從接觸漢字開始,這就是讓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先入為主”,理當如此。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jié)合體。學生在學習常用字時,字音會讀,字義基本了解,重點集中在字形上,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想辦法將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在掌握字形結(jié)構(gòu)上。漢字的書寫,要求橫平豎直,轉(zhuǎn)折有楞角,運筆有輕重快慢之別;構(gòu)字講間架,要求重心平穩(wěn)和中心對稱,等等。抄寫拉丁字母,用的全是畫斜的弧線,運筆無輕重快慢的區(qū)別。書寫漢字和抄寫拉丁字母,截然不同。先寫漢字兒童樂意接受;會寫漢字了,再學拼音,輕而易舉,容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實踐證明,“先字后音”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當兒童有了漢字基礎(chǔ)以后,他們就對漢字的讀音有了一種“感知”,期待一種相應的輔助手段來幫助。這時候?qū)W拼音,就使拼音這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在依附了漢字之后有了具體意義,因而容易掌握。孩子們先學的400多個漢字不僅是常用字,而且覆蓋了拼音中全部的聲母和韻母及高頻音節(jié)。讓兒童通過在熟悉的漢字中尋找讀音的方法來學習拼音,使?jié)h字成為學習拼音的“拐杖”。
透過我校孫慧敏老師執(zhí)教《ɑo ou iu》的課例,就可以看出“先字后音”的教學更易于學生學習。
第一,詞語、熟字領(lǐng)航,初步感知發(fā)音。教學時,出示與“ɑo ou iu”有關(guān)的詞語,讓學生采取不同形式朗讀。
第二,聽電子書或老師范讀,進一步感知發(fā)音。給兒童示范讀音是學習拼音非常重要的方式。
第三,圖文、口型、兒歌強強聯(lián)手,扎實發(fā)音。在“聽”的基礎(chǔ)上,老師通過擺口型、展示圖片、誦讀兒歌等來學習三個復韻母的發(fā)音及四聲。除此之外,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插圖,合理利用起來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記憶深刻。
第四,熟字幫扶,學習拼讀。從漢語拼音第三課“b p m f”開始,學生就要學習聲母和韻母的拼讀。拼讀是學習拼音的重點和難點。過去教學都會碰到這樣的麻煩——有的學生不會拼,雖然老師做了示范,也學了拼讀規(guī)則,但是不少學生還是無法準確地拼出音節(jié)來。我們是如何化解這個難題的呢?拼讀環(huán)節(jié)中,首先以熟字為扶手,幫助學生拼讀,從而降低拼讀難度。在學生借助熟字能夠熟練拼讀的基礎(chǔ)上,再去掉熟字,練習拼讀。
教師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拼音,為后面的字詞教學、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其實,只要用對了方法,以學過的熟字為扶手,并注重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拼音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字后音”,兒童第一次接觸語文學科的學習就從漢字入手,切中了語文學習的重點。拼音本身是學習漢字的“應急替代品”,是暫時性的短期學習內(nèi)容。除了少數(shù)專業(yè)研究者外,很少有人終身借助拼音閱讀、寫作。而漢字在閱讀、寫作這兩項重要的語文實踐中都是實實在在用得上的。優(yōu)先識字,優(yōu)化識字,也是讀寫同步發(fā)展的需要,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所以,抓住“識字”,就是抓住語文的“牛鼻子”。
語文是百科之母。學生入學后要學習的各門功課,需要閱讀文字,才能有助于理解。把識字放在拼音教學的前面,讓學生先認識漢字,這就自然而然地幫助了其他學科的學習,更能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十幾年來,學校通過“先字后音”的實踐研究,幫助一年級學生實現(xiàn)入校后“半年會識字,一年會讀書”,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有著厚實閱讀基礎(chǔ)和良好的閱讀能力的“小書迷”,輸送到高一級學校,隨著年級的升高日益凸顯出扎實的語文功底和綜合能力。學校2017年入學的學生,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就掌握了近400多個常用字,部分學生已開始自己讀書了。正如溫儒敏先生所言,現(xiàn)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讀書,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怎么用力,語文素養(yǎng)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一言以蔽之:識字不是最終目的,盡早閱讀、大量閱讀才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