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張家口市工人村學校,河北 張家口)
通過對小學體育教學特點的研究,可以獲得開展體育教學更為有效的方法,對此也可以理解為,特點的調整在于總體的教學策略,主旨在實現(xiàn)深度和廣度的綜合調節(jié),從而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成果。相比而言,國內教育領域大多注重體育教學技巧的研究,但能起到真實效用的成果較少。所以,也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建議,能夠為實踐領域提供些許行之有效的理論支持。
從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系以及小學層面教育實踐的方式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體育教學的特點主要有三點內容:首先,突出兒童化。在教育中明確小學生的生理發(fā)育程度、心理狀態(tài)等客觀因素,提出適合其參與的運動方式;其次,強調興趣化。小學生雖然愛動,但是其本身的紀律性不夠,在缺乏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很難依據(jù)教師的要求展開相應的活動;最后,著重游戲化。小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較少會出現(xiàn)競技內容,同時由于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夠理想,競技運動也可能導致其受傷。所以,大部分是以游戲化的方式展開,通過做游戲提升小學生的基本體能。
我國目前小學體育教學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方式方法和理論的陳舊,一些教師甚至仍舊在用幾十年前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例如部分教師會采取統(tǒng)一“跑圈”后,隨即“解散”自由活動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法根本無法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一些學生會在自由活動中選擇原地休息,而不是參與到體育鍛煉中,甚至有的學生可能在自由娛樂的過程中因某些因素而導致受傷。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還存在過于關注興趣引導,而缺乏對兒童化、游戲化的考量。可以理解為,一些教師為了“省事兒”,而選擇了迎合學生的方法,最終導致體育教學無法產生理想效果。
一些教師因長期未更新知識體系,也導致了專業(yè)技術的不足,缺乏新型技術指導,對學生很難起到正面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人類教育領域所涉及的知識,一直處于長期更新的狀態(tài)。自改革開放至今的40年中,便已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過程中其他學科都能夠緊隨時代的潮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內容。但體育學科的教學卻一直舉步不前,小學的體育課程仍舊是以廣播體操和組織游戲為主,缺乏對學生專業(yè)性的訓練,學生無法通過體育學習有效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另外,小學體育也是幫助學生構建終身體育觀念,奠定體育學習理論基礎的重要時期。教師因為自身知識的匱乏,也導致了一些學生對體育學科的認知出現(xiàn)了誤區(qū),這將影響到學生未來長期的發(fā)展。
教學成果的實現(xiàn)需要依托于教學評價體系所帶來的功能性支持,其中包括對教學手段、技術、理念等內容的評價,教師則需要借助此類評價修正自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成果。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國小學體育教學領域卻較少出現(xiàn)評價體系的內容,一些學校因相關管理的需要而設置了要求,但也僅留存于形式,并未起到真實的效用。同時,在缺乏評價體系的情況下,教育工作也將難以有序的開展。
實現(xiàn)對于小學體育教學的調整,必須要從教學特點上改善現(xiàn)有的教學理念,依據(jù)現(xiàn)代科學教學模式,提出更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有效理念。例如,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基于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設置更具效率的教學手段,由此才能夠合理促進教學成果的實現(xiàn)。同時,也要尋求方法上的突破,通過教學方法而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健康、高效地掌握體育知識。
在小學體育教學優(yōu)化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整體性,有效對教學方式、內容,以及教學結果的需要進行規(guī)劃。另外,在過程中也要保持科學性,確保教學內容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更要保障教學技術和體系能夠滿足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需求,從而實現(xiàn)對小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能力和觀念的培養(yǎng)。
體育教學不能再停留于過往的技術手段,應該在教學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以興趣為引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滿足相應教學需求。
本文以小學體育教學的特點為研究主體,在探討特點等相關信息基礎上,提出了現(xiàn)有教學的幾個問題和對應的解決策略,以期能夠為實踐領域提供些許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