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 目的:探討分級檢驗方法在肝臟生化檢測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接受肝臟生化檢測的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的拉網式檢驗方法,觀察組給予分級檢驗方法。結果:觀察ALP、GCT、T-Bil、D-Bil陽性例數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分級檢驗可明顯提升患者的診斷準確率。
關鍵詞 分級檢驗方法;肝臟;生化檢測
為提高患者的臨床檢驗項目的檢測靈敏度以及特異度,選取有效的檢查方式十分重要。本文選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肝臟生化檢測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分級檢驗方法在肝臟生化檢測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與探討,對研究所得到的結果進行以下報告。
資料與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接受肝臟生化檢測患者6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24~69歲,平均(44.26±1.37)歲。觀察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3~67歲,平均(44.28±1.40)歲。本次研究通過了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所有納入的肝臟生化檢測患者和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的內容都知情并同意,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而且都已經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觀察組和對照組性別比例、平均年齡、所患疾病的類型與病情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對其進行對比以及分析。
方法: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的拉網式檢驗方法。觀察組實施分級檢驗方法,具體方法:患者在接受檢查之前禁食和禁水12h,于早晨抽取患者3~5mL空腹靜脈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指標檢測,檢測項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谷氨?;D移酶(GG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作為第1級的檢測項目,將谷氨酰基轉移酶(GGT)、總膽紅素(T-Bil)作為第2級檢測項目,將堿性磷酸酶(ALP)、直接膽紅素(D-Bil)作為第3級檢測項目。對于分級檢驗時漏檢的患者,需要在<1個月進行上述檢測項目的復查。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肝臟生化檢測患者的相關指標檢測情況。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對本研究的有關數據給予分析,年齡平均值等計量資料應用(x±s1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率(%)表示,應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肝臟生化檢測的ALT陽性例數、AST陽性例數比較,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ALP陽性例數、GCT陽性例數、T-Bil陽性例數、D-Bil陽性例數更多,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肝臟疾病患者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而且,沒有比較典型的特異性臨床表現。因此,選取合適的檢驗方法對肝臟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斷意義重大。分級檢驗方法注重檢測項目各級的陽性結果情況,可將出現率作為一定的依據,對患者實施更深層次的檢查,可獲得患者的定向檢驗結果。而且,分級檢驗的結果比較準確,有助于提升肝臟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另外,在保證檢驗結果有效性的基礎上,分級檢驗方法的花費相對比較少,有助于減輕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相對比較經濟實用。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ALT陽性例數、AST陽性例數與對照組相比,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本研究中,觀察組肝臟生化檢測患者的ALP陽性例數、GCT陽性例數、T-Bil陽性例數、D-Bil陽性例數與對照組肝臟生化檢測患者相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在肝臟生化檢測中使用分級檢驗方法的效果比較好,有助于肝臟生化檢測的相關指標診斷準確率,有利于減少漏診、誤診的情況,對患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