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介紹Grice合作原則的量準則概念入手,提出用于新聞媒體的新聞語用度準則及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次準則,并對其做了新聞語用界定。通過實例分析,驗證了該語用準則及其次準則的合理性。得到如下結(jié)論:在突發(fā)事件的性質(zhì)沒有搞清楚前,媒體不應預設自己的立場;媒體在報道重大負面事件時,既要如實報道災情,也要通過挖掘“負面事件中的正面效應”,積極報道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情的場景。研究有助于拓展會話合作原則的量準則理論,有利于豐富新聞語用學理論,為研究媒體報道提供語用學的依據(jù)和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合作原則;度準則;新聞語用度準則;語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H08;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8)06??0062??06
會話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和哲學家Grice(1975)提出的一套日常交際應當遵守的理想標準[1]。根據(jù)格萊斯的合作原則,交際的成功取決于發(fā)話人和受話人之間的相互合作[2]。合作原則面世多年來,受到其他語言學家和會話理論學家[3-5]的關注。盡管一些學者對合作原則有諸多批評,但更多學者對此原則還是持肯定態(tài)度,并積極拓展它的解釋力和應用范圍。Marta Dyn el認為Grice的交際模式不僅涉及到一個說話人和聽話人,還可擴大為多個聽話人[6]。還有一些學者對合作原則進行了重構,簡化。在所有的簡化模式中,最有影響力的是Horn[7]的會話含義二原則和Levinson[8]的會話含義三原則。
毫無疑問,合作原則具有強大的解釋力,但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下,比如負面新聞話語的解釋中,可能要適量做些調(diào)整,以適應這種特殊情況。
合作原則的量準則關注的是話語的信息量,要求說話人應使自己所說的話在達到交談現(xiàn)時目的的前提下,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細,也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要求說的更少,即說的不多也不少。顯然,將會話合作原則的量準則直接用于負面新聞的語用研究,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在語用實踐中需要對該準則做出一些修正與補充,以適應負面新聞報道。
為此,我們提出了新聞語用的“度”準則及其次準則,該準則是對會話合作原則理論的修正與補充,以便于不同學者將會話合作原則理論用于對新聞報道的語用分析。
對此,作者已經(jīng)開展了相關的語用研究,包括:新聞語用質(zhì)準則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研究[9]、合作原則的語用實例研究[10]以及負面新聞報道的語用研究[11]等。
圖1給出了媒體引發(fā)的不實報道的傳播路徑。我們把媒體作為對話的一方,把媒體的受眾作為對話的另一方,這樣媒體和受眾間就構成了會話的雙方。本文借鑒會話合作原則量準
則概念,提出了新聞語用的“度”準則及其次準則概念,并對此做出相關的新聞語用界定,進而用這些新聞語用界定,分析媒體在做負面新聞報道時可能出現(xiàn)的某些問題,如媒體預設報道立場、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合理選材、連續(xù)播發(fā)針對某企業(yè)的負面新聞及挖掘負面事件的正面效應等問題。
一、 新聞語用“度”準則
以會話合作原則的量準則為基礎,本文界定新聞語用“度”準則如下:
新聞語用“度”準則:媒體在發(fā)布新聞時必須準確地把握新聞事件的性質(zhì)。
媒體在進行事件報道時,不能突破這個“度”,一旦突破“度”,媒體報道的事件性質(zhì)就會發(fā)生改變,就會出現(xiàn)虛假新聞,媒體就必然會因違反媒體應遵循的語用“度”準則而承擔相應的責任。該準則還可以離析為四條次準則。
(一) 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一次準則
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一次準則:媒體在事件性質(zhì)沒有確定前不應預設自己觀點。
該準則在新聞語用“度”準則的四個次準則中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因為,如果媒體在新聞報道時把事件的性質(zhì)搞錯,就必然會出現(xiàn)虛假新聞。
媒體在對事件進行報道時,準確地確定事件的性質(zhì)非常重要。對于一些如醫(yī)患糾紛、房屋拆遷補償、環(huán)境污染、食品安全、城管暴力執(zhí)法等方面的案件,需要傾聽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必要時還要傾聽執(zhí)法部門對案件的定性,不能偏聽偏信,要做到客觀公正;對涉及到的公安、司法案件,要慎之又慎。在案件調(diào)查、審理期間,為了案件的順利進行,公安、司法工作人員可能不便回答媒體的一些問題。此時,媒體只能聽到當事人一方的聲音,在報道這類消息時,因事件性質(zhì)無法完全確定,故不能預設觀點和妄加評論,必須對事件進行客觀地報道。
(二) 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二次準則
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二次準則:媒體在“度”的范疇內(nèi),為了突出主題,可以合理取舍事件的報道內(nèi)容。
例如,在“佛山文明執(zhí)法”事件中,就有媒體在報道中不但對司機的違章部分做了弱化處理,而且有所側(cè)重地報道了執(zhí)法人員在打人后否認暴力執(zhí)法的事實。當事件的性質(zhì)確定后,媒體對事件的報道,就可以根據(jù)事件的性質(zhì),對報道內(nèi)容進行取舍,以便突出新聞報道的主題。
(三) 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三次準則
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三次準則:媒體連續(xù)新聞報道的數(shù)量不能突破“度”的限制。
事件報道如果突破“度”,報道的性質(zhì)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也可能出現(xiàn)虛假新聞。
例如,《xx快報》在對某企業(yè)進行負面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就存在著違背“度”的情況。盡管從單篇負面新聞報道來看,媒體的報道并沒有明顯的缺陷,但在短期內(nèi),媒體連續(xù)對該企業(yè)發(fā)了多篇負面新聞,對該企業(yè)的影響就要比單一負面新聞報道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得多。
(四)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四次準則
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四次準則:媒體可以挖掘出負面新聞的正面效應。
媒體在報道大型災害時,除了客觀報道災情,也可以穿插一些與災難做斗爭的先進人物事跡。例如,汶川大地震時,媒體除了報道災情與災區(qū)群眾抗震自救、打通道路的消息外,還可以報道一些部隊戰(zhàn)士搶救生命、全國人民捐款捐物的消息;埃博拉疫情時,除了報道災區(qū)疫情、災區(qū)群眾生活、災區(qū)防控措施以外,還可以報道一些醫(yī)護人員幫助災區(qū)群眾與埃博拉做斗爭的事跡;報道重大火災事故時,除了報道火災災情之外,也可以報道消防戰(zhàn)士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事跡。
當然,挖掘負面新聞的正面效應,要適量而行,不能把負面事件當成是正面事件來報道,否則,語用效果適得其反,令人反感。
二、新聞語用“度”準則的實例分析
(一) 實例分析:違反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一次準則
網(wǎng)絡時代信息紛雜,有時,有圖片、有視頻、有對當事一方的采訪、有對周圍群眾的采訪,但不一定是事實真相。媒體一定要采訪到當事雙方對事件的看法,通過對雙方當事人的調(diào)查,在理性判斷和思考之后,確定事件的性質(zhì)、揭開真相、提高公信力。
1.事件回顧。鳳凰網(wǎng)資訊\社會\人間萬象\正文:轉(zhuǎn)載國際在線《老外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訛》,報道內(nèi)容如下:
圖2??事發(fā)現(xiàn)場
2013年12月2日上午10時30分許,在北京朝陽區(qū)香河園路與左家莊東街路口,一名東北口音女子在經(jīng)過一個騎車老外旁邊時突然摔倒,隨即癱軟倒地不起。外國小伙下車急忙攙扶女子,卻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稱被老外撞到腿部受傷無法行走,需要該老外負責。外國小伙大驚失色,卻被女子死死拖住。在爭執(zhí)中女子行走正常無恙,并死命撕扯外國小伙,造成其衣服被撕爛。隨后該女子死命抱住了男子所騎車不撒手。事故造成現(xiàn)場交通擁堵一個多小時,女子多次癱軟抽搐,堅稱被外國小伙撞倒并讓其負責,外國小伙被急哭。事發(fā)不久警方趕到現(xiàn)場,雙方前往煤炭總醫(yī)院。經(jīng)醫(yī)生檢查、X光拍攝后診斷該女子并未受傷。女子隨即再度癱軟大呼難受。最后在雙方調(diào)解下,外國小伙不得不給付1 800元“醫(yī)藥費”,女子方才作罷自行離開。
2.事件真相。2013年12月3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稱,12月2日10時40分許,110報警平臺接群眾報警后,民警趕赴現(xiàn)場。經(jīng)調(diào)查,女子過人行橫道時,被一外籍男子駕摩托車撞倒。民警撥打120,將女子送醫(yī)。經(jīng)檢查,女子傷情輕微。警方調(diào)取了監(jiān)控錄像,初步查明,該外籍男子系無證駕駛,所駕摩托車無牌照,已于當日暫扣了肇事摩托車,其交通違法行為將依法處罰。目前,此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3.語用分析。該報道沒有正確的把握事件的性質(zhì),預設了自己觀點,因此,違反了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一次準則。這是因為:其一,從該報道的標題就可以看出該媒體的報道預設了以下立場:老外沒有騎電動車撞倒大媽,相反,他是在做好事。大媽反而是在訛詐這位做好事的外國人;其二,從該媒體的報道內(nèi)容來看,事件的經(jīng)過“被”敘述成如下的故事:大媽在經(jīng)過斑馬線時,自己突然摔倒,恰巧此時,一名外國小伙經(jīng)過此地,他急忙下車扶起摔倒的大媽,而大媽則一把揪住該做好事的外國小伙,認定是小伙撞的,小伙最終被訛1 800元錢。顯然,該篇報道與北京警方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相反。媒體在預設自己的觀點時,一般都會多說對自己觀點有利的話,下面就該媒體在報道時如何預設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
(1)一名東北口音女子在經(jīng)過一個騎車老外旁邊時突然摔倒,隨即癱軟倒地不起。
這實際上是該女子過斑馬線時被騎電動車的外籍男子撞倒的。可見,媒體在調(diào)查時,不能只聽當事一方的言論,要兼聽則明。如果雙方的說法不一,可以借助警方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在調(diào)查結(jié)果沒有出來前,不應給出自己的預設結(jié)論。
(2)外國小伙下車急忙攙扶女子,卻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稱被老外撞到腿部受傷無法行走,需要該老外負責。
該媒體在寫到此句話時,對撞人的描寫用詞是“外國小伙”“急忙攙扶”,而對被撞的婦女用的詞則是“一把揪住”“自稱”“需要老外負責”??梢?,該媒體本來的報道意圖就是要把撞人的描寫成“見義勇為的好人”,而把被撞的描寫成“碰瓷的”,其目的至少是商業(yè)性的“抓住受眾的眼球”!
(3)“外國小伙大驚失色,卻被女子死死拖住”“在爭執(zhí)中女子行走正常無恙,并死命撕扯外國小伙,造成其衣服被撕爛”。
該媒體在寫此句話時,對撞人的描寫其用詞是“外國小伙大驚失色”;對被撞的婦女用的詞是“卻”“死死拖住”“在爭執(zhí)中女子行走正常無恙”“死命撕扯(外國小伙)”“造成其衣服被撕爛”??梢娮踩说娜嗽谶@里被描寫成“非常無助”者,而被撞的卻被描寫成“惡婦”。這就是明顯地帶有預設。
(4)隨后該女子死命抱住了男子所騎車不撒手。
這里對被撞婦女的用詞是“死命抱住”“不撒手”。這就把被撞的婦女描寫成了一個赤裸裸的“碰瓷的無賴”。
(5)經(jīng)醫(yī)生檢查、X光拍攝后診斷該女子并未受傷。
這樣的表述顯然與該女子經(jīng)醫(yī)生檢查、受了輕微傷的結(jié)論嚴重不符。可見,該媒體試圖向受眾傳達的是這樣的意圖:“碰瓷”的人根本沒有受傷,她的所作所為都是為訛詐做好事的外國人。
(6)外國小伙不得不給付1 800元“醫(yī)藥費”。
此處對撞人者描述的用詞是“不得不”“付 1 800元”“醫(yī)藥費”,好像撞人者是個“冤大頭”,非常無辜;可實際上,他才是本起交通事故的肇事者,賠醫(yī)藥費、誤工費等是理所應當?shù)摹?/p>
由此可見,媒體在搶先發(fā)消息時,一定要確保所發(fā)消息的真實性;媒體在事件性質(zhì)無法確定時,只能對事件發(fā)生過程進行報道,不能預設立場。
本事件中,由于該媒體對事件的性質(zhì)沒有調(diào)查清楚,僅憑幾張照片和一些傳聞,就預設了錯誤觀點,違反了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一次準則,導致了虛假新聞。這一方面使被撞大媽的聲譽受到傷害,另一方面也使該媒體的信譽受到傷害。
4.事件點評。媒體在事件的事實沒有調(diào)查清楚前,不應預設報道立場,對于有雙方或多方參與的事件,媒體一定要兼聽各方的意見。對事件性質(zhì)一時無法確定的糾紛,要尊重警方的意見;在警方?jīng)]有下結(jié)論以前,不能偏聽偏信,要做到審慎均衡的報道。這里所說的“審慎”是指報道一定要客觀,所說的“均衡”是指要傾聽各方的意見,包括警方的意見;不能想當然預設自己的觀點,否則就有可能違反新聞語用量準則的第一次準則。
(二)實例分析:違反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四次準則
1.事件回顧。
圖3??重慶市石柱縣供電公司員工正在冒雪巡視供電線路
2008年1月10日起,全國范圍惡劣的天氣引起連鎖反應:國道中斷、交通受阻、通信不暢、菜價上漲、電網(wǎng)癱瘓……。這場五十年未遇的雪凍災害給部分地區(qū)的交通、電力、通信及百姓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都親臨災區(qū)現(xiàn)場。
2.語用分析。媒體在報道災難性負面事件過程中,主動挖掘具有正面宣傳價值的內(nèi)容,既可以鼓舞災區(qū)群眾抗災、減災,同時可以反映全黨和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難的信心,是媒體報道的亮點。多報道一些此類具有正能量的新聞,完全符合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四次準則。例如,在本次雪災負面新聞中,媒體既大量報道了災區(qū)群眾與災害作斗爭的具有正能量的新聞,如廣大電力、通訊、道路、鐵路、公安等部門的干部群眾奮力搶險的場面;還報道了20多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全程參與抗冰救災展現(xiàn)的諸多感人場面以及涌現(xiàn)的先進事跡。因此,媒體在此次冰災事件的報道中,除了及時、客觀、準確地報道冰災事件外,還挖掘和報道了一些冰災事件中具有正能量的新聞,符合新聞語用“度”準則的第四次準則。
媒體在此次冰災事件中,主動挖掘冰災事件中的正能量新聞,給我們帶來了如下的啟示:
(1)黨和政府對戰(zhàn)勝冰災的信心。重大災難面前,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tǒng)一部署和領導下,災區(qū)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投入抗災工作,領導災區(qū)群眾進行抗災自救。在此次冰災中,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做出重要指示,國務院領導人親臨冰災現(xiàn)場指揮抗冰搶險,同時黨中央還調(diào)動大量的部隊參與抗災。
(2)人民子弟兵是戰(zhàn)勝重大災難的中堅力量。黨和政府調(diào)動大量的軍隊投入抗災第一線。可以說,在重大災難來臨時,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是抗災搶險的中堅力量,哪里有危險,那里就有我們的子弟兵。在此次冰災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共出動20多萬人次參與抗災搶險,對取得此次抗冰搶險的勝利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3)媒體是黨的喉舌。在重大災難事件中,媒體不僅需要對災情進行及時、客觀、準確的報道,還要盡可能多地挖掘負面新聞的正面內(nèi)容或正面效應,這不僅可以減輕災區(qū)群眾的恐懼心理,還可以指導災區(qū)群眾進行抗災減災、生產(chǎn)自救,甚至還能夠激發(fā)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害,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3.事件點評。在報道災害事件時,除了要及時、準確地報道災情外,還要及時報道相關領導人對此災難的關懷、解放軍參與救災進展、當?shù)厝罕娙绾巫跃纫约叭珖嗣袢绾侮P心等;另外,還需要報道一些抗災過程中涌現(xiàn)的英勇事跡。這些正面宣傳,對鼓舞災區(qū)群眾與災難作斗爭有相當大的輿論導向價值和十分重要的政治啟發(fā)意義。
媒體在報道災害事件時,要如實報道災情的真實情況,讓老百姓對災情有充分的認識;同時,也要報道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情的場景。雖然,這些災害的發(fā)生是負面事件,但媒體在報道時,要及時挖掘出負面事件中的正面效應,鼓舞全國人民的斗志。
三、結(jié)論
本文從介紹Grice合作原則的量準則概念入手,提出了用于新聞媒體的新聞語用度準則及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次準則,并分別對其做了新聞語用界定;然后通過實例,對所提出的語用原則在負面新聞事件中的應用進行語用分析,進而驗證了該語用準則及其次準則的合理性,并得到如下結(jié)論:(1)當突發(fā)事件的性質(zhì)無法確定時,媒體不能預設媒體的立場,要做到均衡報道;(2)媒體在報道重大負面事件時,既要如實報道災情的真實情況,也要通過挖掘“負面事件中的正面效應”,積極報道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情的場景,以此鼓舞全國人民的斗志。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會話合作原則的量準則理論,豐富新聞語用學理論,完善媒體在負面新聞事件采編、報道中的言語行為,為研究媒體在負面新聞事件采編、報道中官員的言語行為提供了語用學的依據(jù)和新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Cole P,Morgan J. Syntax and Semantic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41-58.
[2]??Hassan Atifi, ?Sacha Mandelcwajg, ?Michel Marcoccia.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maxim of quantity in newsgroup discussions[J]. Language Sciences, 2011(33):330–340.
[3]??Horn LR. Toward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 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M]// Schiffrin D. Meaning, form and use in context: linguistic applications. 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1-42.
[4]??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Malden M A: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2001.
[5]??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
[6]??Marta Dynel. On Revolutionary Road: A Proposal to Extend the Gricean Model of Communication to Cover Multiple Hearers[J].Lodz Papers in Pragmatics, 2010,6(2):283-304.
[7]??Horn L R, Ward, Gregory,eds.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M].Oxford: Blackwell, 2004.
[8]??Levinson S C. 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9]??湯紅梅,李大勤. 新聞語用質(zhì)準則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8-73
[10]??湯紅梅. 合作原則的語用實例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6-91
[11]??湯紅梅. 負面新聞報道的語用研究[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