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鐘 劉偉
【摘要】目的 分析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選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6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開放手術;觀察組行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效果。結果 觀察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安全有效,效果顯著。
【關鍵詞】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規(guī)開放手術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1
手術成為現今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法,對保守治療無效者,多需采取手術方案。常規(guī)開放性手術可有效恢復患者病癥,但術中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恢復慢等缺點,限制其使用范圍[1]。經皮椎間孔鏡基于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而來,所具備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及應用效果經大量臨床實踐證實。本文就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經皮椎間孔鏡治療,分析其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經臨床表現、CT、X線、或MRI證實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6例。其中,對照組男11例,女15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51.62±3.75)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8.41±1.56)年;觀察組男10例,女16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52.10±3.84)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8.52±1.569)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開放手術,患者取全身麻醉或連續(xù)硬脊膜外麻醉,于病變椎間隙做切口約6~7 cm,順次切開皮下組織,根據病變情況,做椎板擴大開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術,切除增厚黃韌帶,硬膜及神經根粘連,予以松解;摘除髓核,行側隱窩擴大術。術后引流,抗生素治療1~2 d。
觀察組患者行經皮椎間孔鏡技術?;颊呓汣型臂X線機定位下,確定進針位置,行局麻。取18G穿刺針穿透至椎間隙,取青藍胭脂紅對比顯影液1~2 mL注入椎間盤內,確定椎間盤結構及纖維環(huán)。置入導絲,逐級擴大工作通道至7.5 mm。切除突出的髓核,在直視下,根據染色椎間盤進行摘除,確定無游離的椎間盤碎塊,以雙極射頻消融技術修復破損的纖維環(huán)。術后無需放置引流,抗生素治療1 d,第2 d以腰圍保護下床活動。
1.3 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兩組患者恢復情況:(1)觀察患者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2)采取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2]評價患者術后6個月功能,分數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與常規(guī)開放手術相比,該手術具備優(yōu)勢:(1)經皮椎間孔鏡具微創(chuàng)優(yōu)勢,在局麻下操作,術中減少對硬膜囊、神經根的損傷;(2)術中可保護腰椎骨關節(jié)韌帶結構,維持腰椎穩(wěn)定性;(3)術中無需分離神經根與硬膜囊,手術創(chuàng)傷輕,術后臥床時間短[3-4]。通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經皮椎間孔鏡治療,研究顯示,觀察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OD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的應用,可促使患者腰椎功能盡快恢復,具較高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學軍,左 玲,傅志儉,等.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3,19(1):8-12.
[2] 韓 康,高浩然,卞 娜,等.經皮椎間孔鏡與單純椎板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比較[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6):868-871.
[3] 柳百煉,熊 鷹,顧 邵,等.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41(6):981-98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