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璐
(江西省廬山市華林中學 江西廬山 332900)
從現(xiàn)行地理學科教學計劃來看,初中階段地理學科往往重視不足,學生方面缺乏主動性,而要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必然要求教師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最大化挖掘課堂教學效益,采用靈活可行的教法,拓展地理基礎知識學習范圍,增進學生地理能力培養(yǎng)。同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樹立開放意識,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總結經(jīng)驗,改進不足。
“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良好認知意識。每個學生,在快樂、愉悅、自信、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里,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也會高漲,自然能夠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相反,如果學生感到沉悶、自卑、無趣,則消極的情感,抑制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更帶來課堂低效。所以說,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感,最大化激活學生的學習意識,關注學生課堂情感變化,給予積極、主動的引導。當然,在學生情感干擾因素方面,教師的教法最重要。如果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模式,一板一眼地講解地理知識點,缺失課堂教學新意,知識呈現(xiàn)方式單一,則學生的無趣感就會增強。長此以往,學生對地理課堂感到?jīng)]有新意,更沒有學習熱情。事實上,在單純的地理教材知識挖掘上,教師要拓展地理視野,聯(lián)系課堂內(nèi)外,特別是關注學生生活體驗,與時俱進,突破傳統(tǒng)教法局限,以更有趣、更豐富、更特別的方式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設計上,要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教法革新上,教師要時刻關注自我的教學行為,是否順應和滿足學生的學習期待。在語言、動作、心態(tài)方面,要平和、尊重、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拉近師生關系,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新課標強調(diào),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性,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地位,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不同內(nèi)容,靈活設計教法,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從知識探究中增進自覺、自主學習意識,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生活性、社會性特點,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地理知識體系的搭建,教師要善于吸引學生的眼球,精心構思課堂知識點關系,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地理學的魅力與價值。如在講解“地球儀和經(jīng)緯網(wǎng)”時,單獨對于地球,學生較易理解。但對經(jīng)緯網(wǎng),地球本身并不存在,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師一味講解、說明、細化,學生依然似懂非懂。為此,通過分組方式,讓學生結合分組,自主探究經(jīng)緯網(wǎng)的特點,了解地球儀,尋找自己的家鄉(xiāng),尋找自己熟悉的城市、國家等信息。在這個看似“玩”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逐漸認識到地球儀的特點。由此,我們來提問學生:“北京在哪里?”學生們很快找到;“利比里亞在哪里?”學生們找的比較困難,很長時間沒有回復。我們提示學生“在西經(jīng)10度北緯8度附近找找看”。很多學生還是找不到,有學生卻疑問,“什么是西經(jīng)10度北緯8度”。這時,我們導入“經(jīng)緯網(wǎng)”知識,讓學生明白,通過經(jīng)緯網(wǎng)來快速識別、鎖定某一區(qū)域,學生的學習自主積極性很快調(diào)動起來。
學習需要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則很難提升教學效率。興趣是學習的驅動力,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師要善于把握地理知識與學生興趣的關聯(lián),來吸引學生參與地理探究、體驗地理知識。然而,激發(fā)興趣并非易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求,順應學生的心智發(fā)展特點,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學習“形成氣候的主要原因”時,對于該節(jié)課程,很多學生興趣不足,感覺無趣。教師如果依照教材進行平鋪直敘的講解,則整個課堂會陷入沉悶。為此,我們必須要改變常規(guī),嘗試搭建趣味生動的地理學習情境?!皻夂颉笔敲總€人都要體驗的自然現(xiàn)象,但很少有人關注“氣候”變化。我們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來導入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結合不同的地理段視頻,以及典型的氣候風景,來激活學生對“氣候”的視覺感知。然后詢問學生,當你們在各地旅游時,對外界的氣候狀況有何體驗?很多學生都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奇特。由此,我們來分析各地典型氣候特征,為我們以后的旅游出行提供指導。同樣,在學習“世界的人口”知識時,我們結合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分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幾組圖片,一組是人口密集的生活場景,一組是人煙稀少的生活場景。再結合不同旅游區(qū)域的場景,讓學生從中對比“人口”的差異性。由此,豐富多樣的課堂情境設計,激發(fā)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也讓課堂教學效率獲得大大提升。
在高效地理課堂,并非完全由教師來把持。學生也應該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地理教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預留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對某一話題展開自主交流和探討。如在學習“繁榮的地方特色文化”時,我們沒有按照教材知識點進行呈現(xiàn),而是對主要知識、教學重點進行說明,然后安排學生自主進行相關資料、信息的檢索,調(diào)研全國各地特色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從動手探尋中,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體驗,遠遠突破教材的知識框架。還有,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時,對于植樹造林與減少水土流失的關系,很多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要保護水土,為什么要保護環(huán)境?我們可以引領學生走進校園,在小土坡上進行現(xiàn)場實驗,引領學生通過在土坡上澆水,導致土坡崩塌,而在另一些小土坡上種草,再澆水,土坡上的植物根系牢牢地抓住泥土,保護土坡。從學生探究學習中,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的價值和意義,加深對地理知識的運用。
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反思是為了改進教法。教師要不斷學習,反思自己的教法、認知和實踐,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關注和尊重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自主性,讓學生愛學地理,找到學習地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