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蘭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雙峴初級中學,甘肅 平涼)
初中階段,文化素養(yǎng)的積累相對較少,其中細節(jié)性的內容較多,缺少系統(tǒng)性,高中階段的文化素養(yǎng)積累相對而言具備更多的整體性。在語言的綜合實踐中,主要分為語言的輸入以及輸出能力兩項。語言的輸出能力與語言的輸入能力往往成正相關,輸出能力中,書面的應用實踐以及口頭交流的實踐能力之間也具有一些差別,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特別的關注。此外,也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進行糾正、鞏固。
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文化素質的累積以及脈絡的梳理,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在初中語文學習階段,由于學生的識見能力相對有限,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對于細節(jié)性的問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因此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累積了許多較為細碎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之間缺乏聯(lián)系,學生往往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因此,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教師需要對于文化知識的細節(jié)問題進行初步聯(lián)系,有利于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初步建立文化知識系統(tǒng)。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課本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識呈現出多樣化以及豐富化的特點,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此進行梳理,聯(lián)系初中階段的細節(jié)性認知內容,對于學生的學習進行知識結構的建立。
以詩歌為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對于同一時代內的詩歌內容進行對比,也需要進行一定的縱向對比,使得學生能夠了解詩歌的基本發(fā)展規(guī)律[1]。譬如隨著時代發(fā)展,詩歌的描寫范圍不斷擴大,宋詞的特點正是在以文為詩以及生活事事可入詩。教師可以具體到某一首詞,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對其中的月、鵲、清風、鳴蟬、稻花、蛙聲、茅店、溪橋等生活意象入手,幫助學生體味“以蛙說豐年”的巧妙,進而對這類文學常識建立初步認知。
高中階段的閱讀理解,對于學生具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根據文章的內容,結合作者的思想傾向以及寫作的背景進行理解。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加強,正是初中階段學生要求的提升版本。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集中對同一時期的文章進行講解,并將初中階段學習的課文進行復習以及引入。雖然其難度的要求有所差別,閱讀的步驟以及理解的方式之間具有相似之處,教師可以就學生初中階段的文章分析習慣進行開展,逐步弱化引導,加強自主學習。
在進行表達能力的提升過程中,分為口語表達以及書面表達兩個方面,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采取不同學習模式。在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即興演講、學生講課以及辯論比賽的方式對于學生進行鍛煉。需要明確高中階段與初中階段的不同之處,學生需要在表達的過程中,具備更強的邏輯能力以及準確程度。在進行作文訓練的過程中,主要的表現為字數的增加以及寫作主題的拓展,教師需要結合文化素養(yǎng)的積累以及語言邏輯思維的訓練兩個方面進行文章寫作的訓練以及加強[2]。
語文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養(yǎng)成,決不能單獨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由初中到了高中,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識的學習外,還必須具有較高水準的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責任對學生語文學法進行指導,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進入高中之后也不會不適應,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可以有針對性地不時為自己“充電”[3]。
以摘記和反思為例,初中階段學生們都已經初步養(yǎng)成了摘記的習慣,閱讀過程中碰到好詞好句,他們都會拿筆記下來,但是記下來的東西在習作或練習中能用上的卻比較少。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如何摘記,并要求他們把摘記的內容時常翻看,而且不光要記下來,還要對記錄的東西有所思,有所悟。可以把學生摘錄的語句拿出來,在課堂上大家一起分析、學習與品鑒,這樣才能實現積累與思維的全面提升。
在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銜接過程中,教師需要就具體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等不同的方面進行關注。高中教師不僅要鉆研高中教材和課程標準,而且要鉆研初中語文教材和課程標準,因為高中語文教學是在初中語文教學基礎上的延續(xù)和提高,在教學目標和內容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異,教師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