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高陵鎮(zhèn)中心小學 山東煙臺 264107)
對于每種類型題的方法我都教了,孩子們對于公式也都能非常熟練地背下來,可為什么他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出錯呢?細分析一下,不是他們真的不會,而是態(tài)度不認真,做題不仔細,在此情況下我便開展了《利用驗算本促進學生做題好習慣養(yǎng)成的探索與研究》。
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先是要求學生把驗算本分好格,驗算的時候要一題一題正正規(guī)規(guī)地驗算。對于不同的題提出了不同的驗算要求:比如:“一用一根鐵絲剛好可以焊接成一個棱長是6厘米的正方體框架,如果用這根鐵絲焊接成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體,它的高是多少厘米?”像這類要用到計算公式的題,驗算要求是:在驗算本上第一步先寫出要用到的計算公式,第二步根據(jù)公式列出算式,第三步一定要對照公式再檢查一下算式列得是否正確,第四步在算式正確的情況下再進行計算。比如:“3立方米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5/6時=( )分”,像這類轉化單位的題要先寫出用到的進率,然后再列出算式等等。
在孩子們明確了驗算本的具體用法之后,我就采取跟蹤檢查的方式進行落實。剛開始的時候,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比如:一個圓柱,它的底面半徑是2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這道題有的孩子還是會做錯,于是我便查看這些孩子的驗算本,結果發(fā)現(xiàn):有的是沒在驗算本上先寫出公式再列算式,有的是列完算式后沒再檢查一遍就開始計算。問問他們?yōu)槭裁床话匆髞碜觯麄兌颊f,閑這樣做麻煩。孩子們?yōu)槭裁撮e麻煩,其實也與自己有很大的關系,是自己一味地催促導致孩子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這種有效地做題方法雖然好用,但做題速度是比較慢的,孩子為了快點做完題,所以往往就省略了我教的這些做題步驟?!胺怕_步,給足孩子養(yǎng)成好的做題習慣的時間?!蔽矣眠@句話一直在提醒自己。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就要求孩子在做題的時候不要著急,一定要先把用到的公式或是解題思路在驗算本上寫下來,然后再做題。
思考之后,我就明確了接下來自己的教學方向。
那就是改變講題方式。比如: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計劃每小時行80千米 ,4.5小時到達,實際比計劃每小時少行5千米,實際需幾小時到達?以前我是這樣講的:“計劃每小時行80千米 ,4.5小時到達”,根據(jù)這兩個條件能求出什么?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我會接著問,80是速度,4.5是時間,速度和時間知道能求出什么?提示到這,學生一般都會知道,能求出路程,然后,我又繼續(xù)問,再往下看“實際比計劃每小時少行5千米”又能求出什么?學生不知道,我又進一步提示說,“計劃每小時行80千米,實際比計劃每小時少行5千米?!蹦芮蟪鍪裁??就這樣,在我的一步步地詳細地提示之下,孩子終于改對了??墒堑筋^來,下一次再做這種類型的題,還是不會做,埋怨之氣隨之而來,“你是怎么回事,才給你講了,怎么又不會做了?”細想一下,孩子不會做的主要原因是他根本就不懂這道題,他能改對,全是在我自己詳細的提示講解之下才對的。而現(xiàn)在,我就不會這樣講了,我只是進行做題方法的指導,大家可以試著把這道題的數(shù)量關系式在驗算本上寫下來: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步必須要寫,不能只用嘴說,實踐證明,長時間的寫,能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然后根據(jù)寫出的數(shù)量關系式再自己分析一下,沒想到孩子同樣能改對。但前后的改題效果顯而易見是不一樣的。這種講題方式的改變對于后進生有了很大的促進,他們慢慢變得會自己分析問題了。呂佳林,班上的一名差生,以前做題總是胡說八道,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改題的時候,一節(jié)課就能改一題,兩題的??墒亲詮奈腋淖兞藢λ闹v題方式之后,他會自己慢慢地分析題了,當他遇到不會的題時,我和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看看這道題應用什么方法來做?是畫圖呢?寫公式呢?還是寫數(shù)量關系式呢?在我的提示下,他慢慢地變了,變得學會思考了,變得學會分析題了。現(xiàn)在做題時,只會看到他在驗算紙上邊寫邊畫認真思考的樣子,在他的努力之下,最終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為了進一步改變學生做題不認真,心浮的壞習慣,在期末復習階段,我繼續(xù)狠抓學生的做題習慣,由原來的驗算本延伸到驗算紙。(延伸到驗算紙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考試習慣)每次檢測,我都會發(fā)一張驗算紙,學生在做題時,必須按照驗算紙的要求來用它。比如,這道題用到了百分率的公式,就必須要在驗算紙上寫出它的公式。每次檢測完之后,我是試卷和驗算紙同時收,收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試卷在上面,緊接著他的驗算紙就在下面,這種收卷的方式能更方便我查看每道題學生在驗算紙上到底是怎么做的。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會有學生沒按要求來做,于是我就采取了同一種類型的題,每次檢測完之后必查驗算紙的方法來加強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比如:寫比這種類型的題,要求學生是先在驗算紙上寫出誰比誰(這樣要求的目的是杜絕學生看錯題目),然后再列算式,很多學生不習慣先寫出誰比誰,只是在驗算紙上列出算式,于是每次檢測完之后,我都會先統(tǒng)計這類題的做題情況,哪些學生按要求做了,哪些學生沒按要求來做,一次又一次的統(tǒng)計,讓學生意識到做這樣的題必須要按要求來寫。在自己的堅持下,以后再遇到這樣的題,每個學生都會按要求來寫,做題的正確率提高了很多。
說實話,要想學生按照自己的要求來用這驗算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必須得每次檢測完都得進行查看,這個工作量是比較大的,有時一份檢測題,從批到查看驗算紙得花上很長的時間。有時一忙,這件事就落實不到位,這時,就會有學生鉆空子,尤其是平日和周末的作業(yè),于是我就把驗算紙的使用擴大到了平日的練習中,這樣做題和檢測就做到了同步統(tǒng)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模擬檢測初見效果。孩子們每道題都能認真思考,能按照要求來用驗算紙,比如,有的題要寫出解題思路,有的題可以畫圖分析,遇到有關公式的題目就寫出公式等等,做題的態(tài)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孩子們的這種轉變受到了學校老師和領導們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