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嵐嵐
(湖北襄陽第四中學高三語文組)
因為全國卷(截至目前)不再考散文,而是用人物傳記取而代之,所以教材中的《小狗包弟》《故都的秋》等經(jīng)典散文就沒有學習鑒賞的必要了。小說現(xiàn)在也一般不考外國小說了,那本《外國小說欣賞》也可以束之高閣了。面對這一現(xiàn)狀,我不禁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怎么了?難道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語文教學要重視文本閱讀教學,不能忽視文本的作用,正是文本,正是語言文字本身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們教師隊伍必須重視教材,并帶領學生全面深入地研究教材,在文本中獲取審美體驗,在文本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盡管目前全國卷與湖北卷在形式上有一些區(qū)別,但語文教學的目的沒有改變。我們就是要讓學生閱讀經(jīng)典、品味經(jīng)典,在喧囂浮躁的今天讓我們的孩子們仍然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果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閱讀教學,那么高中語文教學就本末倒置了,最終只能成為一潭死水,再也沒有半點漣漪。失去了源頭,何談人文素養(yǎng);拋棄了教材,何談鑒賞能力的提升。終有一天學生會出現(xiàn)瓶頸,為什么天天刷題,全真模擬堆積如山,語文水平卻絲毫沒有提升?到那時,我們的老師該如何面對這些焦急的孩子們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日日與詩書為友,天天與經(jīng)典為伴。在書林里穿梭,通天入地,遐思遙及萬代;在藝海中閑適,入情入理,逸趣搖曳周身。因知識而智慧,因人文而達觀。
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出語文獨有的“味道”,而不能是“理科味道”“政史味道”。借用浙江教育學院教授汪潮的觀點,“語文味應該是語文教學的本質所在,是語文意識的具體表征,是語文素養(yǎng)的客觀要求,是語文教學特點的外化”。而“什么課都像,就是不像語文課”,語文課也不再有趣,不再有味,變成了做練習、考試、背答案;講技巧、講規(guī)范、背答題模式。不管什么樣的作品,無論什么樣的題目,只要按照老師的“寶典秘籍”就萬事大吉了。這樣的語文課堂注定是無趣的。所以作為第一線的老師必須扭轉這種錯誤思想,重視教材的解讀與賞析。
而我們的教材正是一桌豐富的文化大餐。既有經(jīng)典的散文,還有孩子們喜歡的小說、戲劇,如《林黛玉進賈府》《雷雨》等等,我們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除了營養(yǎng)豐富的正餐,還有可口的飯后甜點,中國向來被稱為“詩的國度”,在各種文藝形式上,詩歌是最活潑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種文體,無論是在中國古代還是現(xiàn)代的教育史上,詩歌一直是不可替代的一門課程,因此在選修課程中,特意準備了《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不僅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還可以賦予我們力量。閱讀詩詞恰恰是我們與詩人心靈的碰撞,讓我們在今天這個社會依然能夠詩意地棲居。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盡情翱翔?!案褂性姇鴼庾匀A”,《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足以證明了詩詞的魅力,如果在教學中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那真是焚琴煮鶴、暴殄天物??!當然,這還遠遠不夠,人教版的語文教材還為我們準備了溫馨的“下午茶”,孩子們在課堂外還能大量閱讀我們的“語文讀本”,如《一朵午荷》《生命進行曲》《人生的智慧》等等,對開闊視野提升認知大有裨益。除了理論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對于“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我們可以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新詞新語并整理;然后各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講解本組的成果,這不僅鍛煉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也為學生提供了觀察社會的窗口,可謂兩全其美。
面對這樣的文化盛宴,我們要消化吸收。但如果老師們棄其精華,拋棄教材,一味急功近利,唯分數(shù)論,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窮途末路了,實則是教育的一大悲哀。盡管現(xiàn)在競爭激烈,學校家長壓力重重,但也不能不遵循語文學科的特點,不注重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只注重識記、技巧、練習,這或許對考試而言有一些幫助,但那也只是短期效益,不可能長久。就如沒有打牢地基的高樓,樓層越高越會搖搖欲墜,終有一天會轟然倒塌,到那時后悔亦晚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學科的特點注定了我們必須厚積薄發(fā),戒驕戒躁,靜待花開。拋棄教材的做法無異于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貧w本源吧,讓我們在文化大餐中咀嚼吸收,等待破繭成蝶!
[1]張愛青.淺談高中語文教材的活學活用[J].新課程(上),2012(6).
[2]陳思.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建議及使用策略[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3(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