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江蘇省無錫市錫東高級中學)
物象類散文,主要通過物象來抒情、言志、說理。散文內(nèi)涵主要考查兩個方向:其一,概括物象和意象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其二,探究意蘊,要探究抒情、言志、說理的內(nèi)容。這節(jié)課以《柴禾》為例,對高考物象類散文內(nèi)涵答題進行閱讀指導??偨Y(jié)了由表及里的概括方法;由實到虛,挖掘引申義和象征義來分析作者情志理的探究方法。
師:物象類散文,也就是要通過物象來抒情、言志、說理。我舉個例子:教學樓道里有一條勵志的語句:圓規(guī)為什么走得那么圓滿?就是因為它的腳一直在走,心卻堅定不變。這是由圓規(guī)闡發(fā)的一個意思。現(xiàn)在我們想想可不可以賦予它另外一個意思呢?
生:圓規(guī)為什么永遠走不出它自己,就是因為它的腳雖然一直在走,但是心卻沒改變。
生:圓規(guī)如果你想擁有更寬的眼界,那就必須堅定當下,把腳步邁得更大些。
師:這些闡發(fā)就很富有哲理。通過對圓規(guī)賦予不同的意義,我們表達了三種不同的哲理。物象類散文的寫作思路大抵就是這樣。通過賦予物象意義來抒情、言志、說理。注意在這個過程中,物象“變形”成了意象。
師:那么概括物象含義類的題目,就是要概括物象和意象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探究意蘊的題目就是要探究抒情、言志、說理的內(nèi)容。
師:概括物象的含義同學們一般用什么樣的方法呢?
生:由表及里的方法。
師:什么是表?什么里?
生:表就是表面的特點,里就是內(nèi)在的特點。
師:理解得比較準確,這里我提個概念,我們可不可以用“由‘實’到‘虛’”來界定這個方法。“實”是對物象的自然屬性、科學屬性的描摹,“虛”就是變形成意象的作者賦予它的引申義、象征義等。
師:看2012年四川卷《柴禾》題目,“根據(jù)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義(5分)”,請你說說你的答案。
生:生活物資,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傳統(tǒng)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師:大家自己做的時候沒有答出哪幾個含義?
生:生活物資、精神寄托。
師:答不出“生活物資”,是因為大家在做的時候忽略了“實”的方面,柴禾的實際功能在文中的描述有沒有?
生:第①段“元興宮離煤礦很近,取暖做飯都燒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來?!?/p>
生:第④段“或許哪一天沒有煤了,沒有暖氣了,還要靠它燒飯取暖?!?/p>
師:柴禾是“生活物資”的含義是由哪個核心描述概括出來的?
生:燒飯取暖。
師:對,概括物象的含義,首先要概括它實際功能的含義。就如“圓規(guī)”闡發(fā)再多的意思,它也是基于它是畫圓的工具這個基本特點來的。
師:第二個同學們概括不出的答案是“精神寄托”,這個答案很含混,是不是?由答案你們覺得這里的精神寄托指從什么地方概括的?
生:我覺得是指第④段結(jié)尾的“我們在心里需要它們,它讓我們放心地度過一個個寒冬”。
師:可是大家會發(fā)現(xiàn)柴禾是“精神寄托”這個答案和“家的一部分”在概括的段落上有重復之處,都在第④段;在意思上也有交叉不清楚的地方。柴禾是“家的一部分”,不就是“精神寄托”嗎?
師:那你原來自己做的答案里還有什么?
生:我寫的是“柴禾是人的象征”,從后文“當我死的時候,人們一樣可以坦然地說”。
師:對,這是文章的“虛”——象征義的地方。但是我們概括物象的含義,一定要從作者賦予物象意義的描述中去尋找。大家找找,在第幾段呢?
師:我來提示一下,一般我們同學寫作文,寫到第四段就可以結(jié)束了,由柴禾引出了過去生活的回憶,然后社會進步,柴禾無用了,表達了對過去生活的懷念,對不對?意思也表達得很完整。但是,這篇文章引起我們思考的卻是賦予物象的另外一層意思,這個意思從第幾段開始轉(zhuǎn)折的?
師:這段賦予柴禾的意義和前文有什么不同?
生:這一段寫柴禾漸漸地腐朽的過程。
師:你有沒有關(guān)注到這些詞語:“那堆梭梭柴就這樣在院墻根詩了20年,沒有誰去管過它們……那該是它們最涼爽的一個夏季了,那個墻角里它們獨自過了許多年,靜悄悄地自己朽掉了?!边@些詞語賦予了柴禾什么意味?
師:柴禾靜悄悄獨自腐朽的時候,我們感覺到好像是……
生:死了。
師:對,“死”字體會得太好了,柴禾在這一段里,不再是取暖燒飯用的物資,也不是勾起一段生活回憶的物品,它被當成了什么?
生:好像是人,把它當成人來寫的。
師:對,當成一個有生命的對象來寫,賦予了它人的感覺和情緒。那柴禾象征的是什么樣的人?
生:孤獨的人,在墻角待了20年。
師:你注意到了描述的細節(jié),那你覺得作者描述葫蘆的生長和摘葫蘆的細節(jié),目的是賦予柴禾什么意義?
生:沒有用處的人,被人遺忘了。
師:“遺忘”這個詞,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們是為了摘葫蘆才到堆柴禾墻角的。
師:我們也是因為關(guān)注葫蘆才想起柴禾在葫蘆葉子下面的。那它象征什么樣的人?
生:無人理會的、沒有用處的、孤獨的人。
師: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卑微”,它的腐朽就是一個卑微者的命運。
師:所以,第5段我們概括出的柴禾的含義是:“卑微命運的象征”,這個意義,也就為后文作者表達“當我死的時候,人們一樣可以坦然地說,他是自己死掉的”這個感慨做好鋪墊。我們再回頭看高考答案的“精神寄托”顯然比較含混。
生:由“實”到“虛”,由柴禾的功能特點,到它的引申義和象征義。
師:很好,“實”到“虛”,分析作者描述中賦予物象的意義,全面概括物象的含義。
師:既然散文作者通過對賦予物象意義來抒情言志的,當然還是要從物象出發(fā),由實到虛,一步步進行。大家先用這個路徑來思考:
PPT 由主要物象(實、虛)……表達了……(情、志、理)
師:我們結(jié)合文章,由柴禾“實”的含義,可以生發(fā)出這樣的思考:“由柴禾是燒飯取暖的生活物資到被煤取代,表達了……”由“虛”的含義,可以生發(fā)出:“由柴禾引發(fā)的對過去生活的回憶,表達了……”同學們仿照這個思維方式,還可以提出哪些思考路徑?請寫下來。
生:由寫柴禾腐朽的過程,表達了……
生:由對柴禾卑微命運的關(guān)注,表達了……
師:我們整理一下,意蘊可以有這些探究方向:
PPT“實”
1.由柴禾是生活物資到被煤替代,表達了……
2.由看著柴禾腐朽的過程,表達了……
“虛”
3.由柴禾引發(fā)的對過去生活的回憶,表達了……
4.由對柴禾卑微生命的關(guān)注,表達了……
師:請你探究第1點。
生:由柴禾是生活物資到被煤替代,表達了柴禾被拋棄了。
師:你的回答忽視了散文最重要的一點,散文是通過柴禾抒發(fā)作者的情、志、理的,不是要表達柴禾,是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從以前那么辛苦從沙漠里要人、牛、車才能拉來柴禾,到輕輕松松買煤就能燒,取暖燒飯省去了多少人力和時間啊,這是什么改變了?
生: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師:這個改變就表達了我對生活今昔生活巨大變化的感慨。這是由柴禾“實”的方面引發(fā)的情感之一。請這位同學說第2點。
生:表達了我對柴禾悲慘命運的同情。
師:也許不只是同情。請你讀一讀第⑥段,在讀中大家一起體會一下。
生讀這一段。
師:你發(fā)現(xiàn)這段反復在強調(diào)什么?
生:“我們看見了?!?/p>
師:我們看見了雨落到它們身上、青皮開裂,我們看見了它們根部朽掉,我們看見木質(zhì)發(fā)黑。作者能為它做什么?
生:不能做什么,只能看著。
師:所以這里反復地說“看見了”其實表達了作者冷落了柴禾的……
生:難過,無奈。
師:無力改變,心里還有一點兒……
生:自責。
師:請你完整歸納一下。
生:由看著柴禾腐朽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冷落柴禾的無奈和自責。
師:接下來請兩位同學從柴禾“虛”的方面說說思考,從引申義和象征義的方面進行意蘊探究。
生:由柴禾引發(fā)的對過去生活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生活的懷念。
生:由對柴禾卑微生命的關(guān)注,表達了對卑微的人的生命的關(guān)注。
師:這兩個意蘊概括得比較順利,也很準確。
[課堂小結(jié)]
師:這節(jié)課我們以《柴禾》一文為例,從概括物象含義和探究意蘊兩個方面進行了答題研究。請兩個同學說說答題的思考路徑。
生:概括物象含義要由“實”到“虛”,先概括物象的自然屬性特點,再答作者賦予它的引申義、象征義等。
生:探究物象類文章的意蘊也是先看“實”的方面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志理,再看物象“虛”的方面,引申義和象征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