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甘肅省徽縣第四中學 甘肅隴南 742399)
教材是學生進行學習,獲得系統(tǒng)知識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為了適應新世紀數學課程改革的要求,修訂后的初中數學教材無論是內容編排,還是知識結構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新教材與舊教材的相同點都是重視基礎知識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而新教材對基礎知識的編排變重視了漸次進行的過程,這樣既利于學生的學,又便于教師的教。例如在初中《代數》第一章對代數式的定義這個概念的編排,就一改往日光給定義讓學生死記硬背,然后再套用定義加以區(qū)別的舊程序,而是先讓學生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感知這個概念,在經過學生的概括,歸納出代數式的定義,這樣的編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節(jié)中,突出了相似三個角形的判定與性質,刪除了“相似多邊形”一節(jié)內容,目的在于讓學生集中力量掌握好基礎知識。同時,在習題中也配備了較多的直接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的計算題、證明題,而需要用到比例變形的題目較少,耶很簡單,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好文章的知識和技能,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新教材在保證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知識結構合理前提下,適當穿插了“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等練習內容,這些練習內容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初中《代數》第一冊(下)P86“讀一讀”:“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代數》第一冊(下)P42“讀一讀”:“關于中國古代的一次方程組”;初中《幾何》第一冊P122“讀一讀”:“有關幾何的一些歷史”等,上述涉數學發(fā)展歷史的內容,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如《代數》第一冊(上)P17、P13“想一想”讓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找出規(guī)律,進而通過實例認識規(guī)律、發(fā)展思維。P19中的?!跋胍幌搿痹诳偨Y有理數加法的同時又在為有理數的減法做準備。還有一些“想一想”如《代數》第一冊P13“計算個位上的數為5的兩位數的平方”及“關于(a+b)2的推廣”,《幾何》第二冊P23“全等變換”P81“三角形中邊與角的不等關系”,P109“勾股定理的證明”等閱讀材料,都是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而增加的。這些只是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和發(fā)展具有良好的作用,教學若能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學習,就能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
新大綱中特別提出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修訂后的新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漸次地增加了一些實踐性較強的內容。例如:在學習有理數時結合實際生活增添了有關儲蓄、國債的利息、收益等的應用題;在學習不等式時涉及了爆破的安全區(qū)、出租車的計價。以及求混合水的溫度范圍等的一些典型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得提出,要求學生從數學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好材料。
另一方面,新科技在數學 教材中的引入也強化了教材的實踐性。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從有理數部分開始,新教材引入了是用計算器求一個數的平方與立方的內容,隨后又介紹了計算器用于六種代數運用的方法;在銳角三角函數計算一章中,介紹了如何用計算器進行銳角三角函授的計算。;統(tǒng)計初步一章中,又介紹了如何用計算器進行統(tǒng)計的計算。這些知識的引入和介紹,替換了舊教材中的數學用表,加強了教學的實踐性,同時對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新教材中專門添設了探究性活動的教學課時。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專題性與綜合性的研討、探究過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幾何》第一冊中,插入了“長方體和它的表面”,要求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和它的表面的探究,制作長方體紙盒;在《代數》第二冊中,插入了“a=bc型的數量關系問題”,要求學生從日常生活、生產或其他學科中發(fā)現數量關系為a=bc型數學問題,了解這一類型的數量關系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并加以探討;在《幾何》第三冊中,插入了?!拌偳丁被顒?,要求學生通過對鑲嵌平面圖形的研究和實踐,了解正多邊形在鑲嵌中所起作用,并運用多種平面圖形進行鑲嵌設計,培養(yǎng)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些探討性活動的添設充分說明教材的潛在功能和拓展性,體現了教材內容上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效用性的統(tǒng)一。若能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思考,探究一般規(guī)律及其本質,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也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