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琪
[摘要]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方法、視野、體驗、經驗……都不同,如果把這種差異作為優(yōu)勢資源加以有效的利用,整合頭腦風暴創(chuàng)新技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揚長避短,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關鍵詞]分享互助 差異化 頭腦風暴
分享互助式教學模式分為課堂教學和教育管理兩個方面。本文淺談分享互助式課堂教學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區(qū)別,以及如何發(fā)揮其優(yōu)勢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一、分享互助式教學的必要性
建構主義學家維果茨基強調:知識不能直接灌輸,應由學生運用更大的認知能力自行建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為什么中國人閱讀率很低?我想對看書或學習的排斥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的目標是微乎其微的,更不用談學習積極性了。最終學生像流水線上的批量生產出來的零件一樣,有著一樣的標準——學會了同樣的書本知識。
但是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各有各的優(yōu)勢,社會的發(fā)展也是多元化的,需要各個專業(yè)的各類人才。如果我們從小就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我們的學生,對學生來講是不公平的,對社會的發(fā)展來講也是不利的,那如何才能打破僵局呢?答案是分享互助式教學。
二、什么是分享互助式教學
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方法、視野、體驗、經驗……都不同。
分享互助式教學就是把這種差異作為優(yōu)勢資源加以有效集約利用。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分享學習,以達到優(yōu)勢互補、共同進步;通過組內、組際的分享和討論,開闊學生的視野,扭轉個體的錯誤認知,使個體更加和諧地融入集體;通過多感官刺激的活動,整合頭腦風暴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極大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
總之,分享互助式學習能使每個學生都揚長避短,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三、分享互助式教學的優(yōu)勢和實施
1.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學習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是單向的,如果要批量化生產,那么這種教學模式的效率是很高的。
但目前,大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已成為各國實現經濟發(fā)展、科技進步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核心智能素質包括:資源掌控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從這幾個方面來看,顯然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這三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是很薄弱的。
這三種能力只能靠多向的互動來培養(yǎng),既然需要互動,那么純知識性的識記內容顯然不適合,而需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組織相關的活動。
例如,數學教學中,在學習完各種圖形的面積計算,以及切割填補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后,學生有了一定基礎知識的積累,然后再組織學生學習計算花壇、操場甚至是學校的實際面積。教師可以先通過頭腦風暴策略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集思廣益,獲得操作靈感,描繪可行性方案;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組內互助、組際交流等互動,評估方案的可行性,篩選優(yōu)化方案,改進方案,確定實施細節(jié);最后學生組內互助合作,通過一系列的測量活動、操作活動、計算活動等,完成自己組內的方案設想,最終獲得成功。
2.多感官刺激學習,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如果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們觀看、聽聞、觸摸、表演、想象、體驗、探究和感覺信息,教學效率就會提高。另外,讓學生親身經歷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是克服高耗低效、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現代學習方法的特征是:學習要具有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和問題性。其中體驗性是指由身體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現性就是要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強調身體的參與。學習不僅要用腦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話,用手操作,用心靈去感悟。多種感官的刺激下,學生親身體驗的直接經驗才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使學生能夠對知識達到自我解讀,自我理解,達到課堂效率的最優(yōu)化。
3.培養(yǎng)情緒能力,使個體更好地融入群體
科學研究發(fā)現,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學生的情緒有著密切的關系。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時,大腦最活躍的區(qū)域并不是負責理性思考的枕葉,而是負責情感的額葉,這說明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人的情感態(tài)度密切相關。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單向的傳授知識,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情感,一問一答式的課堂,教師、學生的立即評價(包括小聲討論、插嘴、皺眉、咳嗽、冷漠、嘆氣等非言語的溝通手段),都會使學生的舉手發(fā)言變得更加拘謹。
如果采用分組學習的形式,學生的交流互動就不會有束縛,在組內可以暢所欲言。有些學生的發(fā)言可能未必很好,但思路或許可以激發(fā)別人更好的意見。大家可以集思廣益,極大地發(fā)揮出團隊合作的疊加性。當然有些不成熟的想法也會在組內消化掉,不影響班級整體的學習進程。
當每組有了自己的想法時,就可以在組際互助環(huán)節(jié)中,和全班交流,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綜合全班每一組的方案,最終確定幾種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案,組織各小組實施,并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在實踐后進行相關的總結、交流,討論得失,總結經驗,獲得結論,教師多元評價。
4.多邊交流互動,碰撞思維火花
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組織各種形式的討論,在討論中擦出火花。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盡量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哪怕是一個神態(tài),一個動作。因為在學生心目中,老師的觀點往往是對的,有了這個暗示后,大多數學生的觀點會隨從,這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反應的普遍現象。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采取組內補充或反駁,組際交流等方式,盡可能多地產生主意量,主意量越多,越方便大家選擇、對比、評價,越容易找到最佳答案,這樣學生的思維廣度也就拓寬了。在關鍵的節(jié)點上,教師也要及時引導,保證討論的大方向不偏。
分享互助式教學強調的是學習的互動性,教師應把教材轉化成相關的實踐活動或有趣的游戲競賽等,帶著學生去體會,去感知活動中的一些規(guī)律,帶領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全過程,學生通過活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及相關的知識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交流分享能力等。
四、分享互助式教學的展望
無論哪一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都不是萬能的,各有利弊,我們應當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學生情況等特點,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以達到利益最大化,效率最優(yōu)化。所以我們要揚長避短,不要固守單一的教學模式,要學會根據不同的學科、課型、甚至是學生,調整相應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最后教學方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大的難點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的觀念不改變,理念不更新,只能讓改革推行浮于表面。如果要想改變現狀的話,首先要改變的就是教師的教學觀念,讓教師體會到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讓他們對這種教學模式產生發(fā)自內心的好感,激發(fā)其需要,這一點迫在眉睫。好感,激發(fā)其需要,這一點迫在眉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