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生身體活動意向與行為的關(guān)系:計劃、情感的中介作用

      2018-03-01 11:25許昭顏春輝洪絲語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計劃行為理論計劃情感

      許昭 顏春輝 洪絲語

      摘 要: 在計劃行為理論中引入計劃和情感(積極幸福感、心理煩惱、疲勞),探討促進大學生身體活動意向轉(zhuǎn)化為行為的因素,以提高對行為的解釋率,彌合身體活動意向與行為之間的鴻溝,促進意向轉(zhuǎn)化為行為。測量303名大學生的鍛煉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主觀行為控制感、行為意向、計劃、主觀鍛煉體驗和身體活動等。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檢驗結(jié)果顯示,疲勞不能預測行為,引入計劃和積極幸福感、心理煩惱的TPB-8因素模型擬合度良好,對身體活動意向和行為的解釋率由TPB-5因素模型中的59%和30%提高到80%和48%;中介效應檢驗結(jié)果顯示,計劃、積極幸福感、心理煩惱的中介效應分別占總效應值的48%、35.1%和12.3%。結(jié)果表明,TPB-8因素模型能較好地預測解釋身體活動,可作為大學生身體活動預測干預模型;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在意向和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guān)鍵詞: 計劃行為理論;計劃;情感;身體活動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8)06-0064-06

      Abstract: Introducing planning and emotion (posi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fatigue) into the 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r, discussing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the conver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n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o behavi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lanation rate of behavi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intention-behavior of physical activity, to promote the intention into behavior. Measure 303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subjective behavioral control, behavioral intention, planning,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fatigue cannot predict behavior, the introduction of planning and posi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PB-8 factor model fitting goodnes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 and behavior by the TPB-5 factor model 59% and 30% increased to 80% and 48% respectively. The mediating effect test showed tha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lanning, a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ccounted for 48%, 35.1% and 12.3% of the total effec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PB-8 factor model can better predi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which can be used as a model to predict the physical a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lanning, posi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lay a part of mediating role between intention and behavior.

      Key words: 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r (TPB); planning; emotion; physical activity

      有規(guī)律的身體活動有利于各群體的身心健康[1],如增強心肺功能、減少慢性疾病風險[2],提高認知功能、促進主觀幸福感、降低焦慮和抑郁等[3]。盡管身體活動的身心效益已為大家所知,但大多數(shù)人沒有養(yǎng)成規(guī)律的身體活動習慣甚至缺乏身體活動。當前,大學生的身體活動嚴重不足,體質(zhì)健康狀況堪憂,有必要探討大學生身體活動不足的原因。

      眾多健康行為理論被用來預測身體活動、解釋身體活動不足的原因,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r,簡稱TPB)。TPB對身體活動意向有很好的解釋率(45%),但對身體活動的解釋率相對較弱(27%),意向和行為之間存在鴻溝,身體活動意向不能很好地轉(zhuǎn)化為行為[4]。在意向和行為之間引入其他變量、提高對行為的解釋率、促進身體活動意向轉(zhuǎn)化為行為,已成為該領(lǐng)域研究的熱點。當前研究中引入的變量主要有計劃、自我效能感、自我認同、鍛煉承諾、社會支持、生活事件等,個別研究引入了情感。

      Conner等[5]在TPB中引入了計劃,對意向和行為的解釋率分別由46%和34%提高到64%和38%;李業(yè)敏[6]引入了計劃、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對意向和行為的解釋率分別由47.3%和28.3%提高到60%和41.3%;方敏[7]引入了計劃和自我效能感,解釋了行為的47%;董文博[8]引入了自我認同和鍛煉承諾,對意向和行為的解釋率分別由53.1%和17.8%提高到57.4%和26.9%。另外幾項研究引入了鍛煉習慣、預期結(jié)果、自我激勵以及生活事件等變量,均在意向和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對身體活動都有直接或間預測作用[9-10]。計劃、自我效能感等新變量的引入,彌合了身體活動意向與行為之間的部分鴻溝,對計劃行為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起到了促進作用[11-12]。

      有研究顯示,情感影響身體活動[13]。積極的情感能直接預測身體活動[14],通過提高積極情感可以增加個體對運動的依從性;Dunton等[15]和Liao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消極情感能降低身體活動的堅持性;張文娟等[17]以中學生為測試對象,在意向和行為之間引入了情緒和行為控制,對意向和行為的解釋率分別由80%和58%提高到84%和67%,但該研究沒有區(qū)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Gomes等[18]以15~61歲、在健身房規(guī)律鍛煉者為測試對象,引入了計劃和情感,計劃在意向和行為之間沒有起到中介作用,情感對行為的預測解釋率只有1%。產(chǎn)生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可能與Gomes等人所選取的測試人群有關(guān),對在健身房規(guī)律鍛煉、有鍛煉習慣者而言,計劃和情感可能對身體活動不起預測作用;此外,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情感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不同,身體活動意向和行為也存在差異[19],該研究測試對象年齡跨度大,可能影響了研究結(jié)果。

      綜上所述,研究者將計劃、自我效能感等變量引入TPB的意向和行為之間,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情感作為身體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一直被忽略,僅有的關(guān)于情感變量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沒有區(qū)分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第二,選擇有鍛煉習慣、年齡跨度大的群體影響了研究結(jié)果。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測試對象,將計劃、積極情感(積極幸福感)和消極情感(心理煩惱、疲勞)引入意向和行為之間,檢驗對行為的預測作用。本研究假設:計劃、積極情感(積極幸福感)和消極情感(心理煩惱、疲勞)的引入能提高對意向和行為的解釋率;計劃、積極情感(積極幸福感)和消極情感(心理煩惱、疲勞)在意向和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受試者

      某大學學生427人,剔除無效和社會贊許量表得分大于7分的受試者,有效受試者303人。其中,男生149人,Mage=(19.85±1.199)歲;女生154人,Mage=(19.60±1.196)歲。

      1.2 測量工具

      胡艷[20]的《計劃行為理論量表》,測量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主觀行為控制感、行為意向,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分別為0.865,0.810,0.824,0.820。

      沈夢英[21]的《計劃量表》測量計劃,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847。

      張力為、毛志雄[22]的《主觀鍛煉體驗量表》測量積極幸福感、心理煩惱和疲勞,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分別為0.847,0.849,0.602。

      梁德清[23]的《身體活動等級量表-3》測量身體活動,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0.834。

      《馬洛-克羅恩社會贊許性量表-13》測量社會贊許效應,嚴格執(zhí)行“得分過半,即行刪除”的標準。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0.0、AMOS24.0。

      2 結(jié)果與分析

      采用Harman單因素法對所有條目進行共同方法偏誤檢驗,獲得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8個,第一個因子解釋方差為28.47%<40%,表明數(shù)據(jù)上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誤。

      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1。303名大學生身體活動量為27.83±19.159,屬于中等偏低水平。除疲勞與身體活動呈低相關(guān)(-0.013)且不顯著外,其他變量與身體活動均呈低到中等相關(guān)且顯著。

      2.1 TPB-5因素模型對大學生身體活動的預測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如表2、圖1所示。2項絕對擬合指標達到了擬合要求:SymbolcA@2/df=2.441<5、RMSEA=0.063<0.08,3項相對擬合指標大于0.90,達到了擬合要求,AGFI=0.888,接近0.90。模型所有適配度指標值有一半以上達到模型適配標準,則表示假設模型與樣本數(shù)據(jù)可以適配。因此,TPB-5因素模型擬合指標良好,模型擬合優(yōu)度可以接受,5因素模型適用于大學生群體。模型對身體活動意向的解釋率R2=0.59,對行為的解釋率R2=0.30。

      2.2 TPB-8因素模型對大學生身體活動行為的預測

      2.2.1 模型檢驗

      對加入計劃和情感(積極幸福感、心理煩惱、疲勞)的TPB-9因素模型進行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檢驗,2項絕對擬合指標達到了擬合要求:SymbolcA@2/df=2.226<5、RMSEA=0.058<0.08,4項相對擬合指標均未達到0.90,模型擬合度欠佳。

      根據(jù)吳明隆[24]的建議,當模型擬合度不佳時可對[LL]模型進行修正。本研究中疲勞與身體活動相關(guān)低(-0.013)且不顯著,Gomes等[18]和Dunton等[15]的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疲勞對身體活動的預測作用不大。因此,刪除疲勞因素,TPB-9因素模型調(diào)整為TPB-8因素模型。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檢驗結(jié)果顯示,TPB-8因素模型2項絕對擬合指標達到了擬合要求:SymbolcA@2/df=1.853<5、RMSEA=0.053<0.08,3項相對擬合指標大于0.90,達到了擬合要求,AGFI=0.842,接近0.90。TPB-8因素模型擬合指標良好,擬合優(yōu)度可以接受。

      由圖2可知,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行為控制感顯著預測身體活動意向,身體活動意向顯著預測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行為控制感、身體活動意向、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顯著預測行為。TPB-8因素模型對意向方差的解釋率R2=0.80,對身體活動的解釋率R2=0.48。與TPB-5因素模型相比,TPB-8因素模型對意向解釋率提高了SymbolDA@R2=0.21,對行為解釋率提高了SymbolDA@R2=0.18。

      采用多元回歸進一步考察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對身體活動解釋率的增值貢獻是否顯著。以身體活動為因變量,第一層放入行為控制感、行為意向,

      第二層放入計劃、積極幸福感、心理煩惱,結(jié)果顯示,決定系數(shù)的變化率為SymbolDA@R2=0.056,F(xiàn)(df=197)=6.562,P<0.05。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的加入,顯著提高了對身體活動的解釋率。

      與TPB-5因素模型相比,TPB-8因素模型能更有效地預測行為,TPB-8因素模型可以作為促進大學生身體活動實施的干預模型。

      2.2.2 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了進一步明確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在身體活動意向和行為之間中介效應量的大小,采用溫忠麟、張雷、侯杰等[25]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檢驗中介效應。各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guān),滿足中介效應檢驗的條件。

      由表4可知,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即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的中介效應顯著,回歸方程中意向的回歸系數(shù)也顯著,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在身體活動意向與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計劃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ab/c=(0.649×0.226)/0.305=0.480;積極幸福感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ab/c=(0.508×0.211)/0.305=0.351;心理煩惱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ab/c=(0.325×0.116)/0.305=0.123。

      3 討論

      本研究中,將計劃、積極情感(積極幸福感)和消極情感(心理煩惱)引入TPB,對意向方差的解釋率提高了21%,對行為方差的解釋率提高了18%。中介效應檢驗結(jié)果顯示,計劃、積極幸福感、心理煩惱的中介效應分別占總效應值的48%、35.1%和12.3%。

      3.1 TPB-5因素模型對大學生身體活動的預測作用

      Sheeran等[26]、Downs等[27]和Armitage等[28]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主觀行為控制感對意向的預測率在40%~50%之間,對行為的解釋率在20%~40%之間。國內(nèi)學者馮玉娟[4]、李業(yè)敏[6]的研究中對意向的解釋率分別為47.3%、53%,對行為的解釋率分別為28.3%、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TPB-5因素模型中意向方差和行為方差的解釋率分別為59%、30%,除了與李業(yè)敏對行為方差的解釋率不一致,本研究與他人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中,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主觀行為控制感對身體活動意向和行為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主觀規(guī)范對意向的預測作用最弱,這與張文娟等[17]、Gomes等[18]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段文婷、江光榮[29],張文娟、毛志雄[17]認為,主觀規(guī)范的預測率低是由于主觀規(guī)范本身的結(jié)構(gòu)造成的。主觀規(guī)范分為個人規(guī)范、示范性規(guī)范和指令性規(guī)范。個人規(guī)范等同于道德規(guī)范或者自我認同,主要在某些與道德有關(guān)的行為中起作用;指令性規(guī)范重要他人期望個體實施某種行為,反映個體感受到的社會壓力;示范性規(guī)范指個體對重要他人態(tài)度的知覺。三者具有不同的測量結(jié)構(gòu),TPB的研究中,主要測量的是指令性規(guī)范。Rivis和Sheeran[30]實施元分析發(fā)現(xiàn),指令性規(guī)范不能很好地預測行為,增加示范性規(guī)范可以增加對行為的預測,示范性規(guī)范與意向的相關(guān)為0.44,在控制了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主觀行為控制感后,將示范性規(guī)范納入回歸方程,可以增加5%行為意向的解釋率,預測作用僅次于態(tài)度,高于指令性規(guī)范和自我效能。在健康行為及年輕被試中,示范性規(guī)范與行為意向的相關(guān)可能更高。由此來看,在大學生群體中測量示范性規(guī)范可能會更適合。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主觀行為控制感是對身體活動預測率最高的變量,這與Plotnikoof等[31]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TPB中的主觀行為控制感是為了預測不完全受意志控制的行為,主觀行為控制感對身體活動意向的預測率高表明,身體活動是不完全受意志控制的行為,亦即,身體活動并非完全理性行為,這也與許昭[26]的觀點一致。

      3.2 TPB-8因素模型對大學生身體活動的預測作用

      在意向和身體活動之間引入計劃、情感(積極幸福感、心理煩惱、疲勞)的TPB-9因素模型不擬合,刪除疲勞之后的TPB-8因素模型擬合較好。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的引入,對身體活動意向的解釋率由59%提高到80%,對身體活動的解釋率由30%提高到48%。與張文娟引入行為控制和情緒、Gomes引入情感體驗后,對身體活動意向的解釋率分別達到85%和80%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對行為的解釋率,高于李業(yè)敏引入計劃、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的41.3%、馮玉娟引入計劃和自我決定動機的17%以及Gomes引入計劃和情感體驗的11%。

      由此可知,情感是影響個體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行為經(jīng)濟學和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早已顯示,人的行為受“趨利避害”原則的影響,情感在行為決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身體活動中的情感影響身體活動的堅持性。許昭[13]認為,在沖動系統(tǒng)中形成的情感聯(lián)結(jié)是身體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影響個體身體活動行為的情感體驗是如何產(chǎn)生的,研究者們都沒有論述。

      疲勞與意向、行為相關(guān)均低(-0.023,-0.013)且不顯著。這與Dunton等[15]和Gomes[18]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有研究顯示,疲勞等身體感覺對身體活動有一定的作用[32-33]。結(jié)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疲勞的類型及測量導致,疲勞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有的研究中測量的是生理疲勞,有的研究中測量的是心理疲勞,本研究測量的是生理疲勞,且信度偏低(0.602)。生理疲勞主要由身體能量的消耗引起的,并不一定表現(xiàn)為身體活動興趣和動機的減弱;心理疲勞并非由身體能量的消耗引起,是人主觀體驗的一種倦態(tài),會直接影響身體活動的效率,甚至導致產(chǎn)生厭倦感等[34]。由此來看,心理疲勞比生理疲勞更適合預測身體活動,以后的研究中應關(guān)注心理疲勞。

      TPB-8因素模型中,計劃是對身體活動預測率最高的變量,意向?qū)ι眢w活動的直接預測率最低。TPB的基本觀點之一:非個體意志完全控制的行為不僅受行為意向的影響,還受執(zhí)行行為的個人能力、機會以及資源等實際控制條件的制約,在實際控制條件充分的情況下,行為意向直接決定行為。本研究結(jié)果驗證了這一觀點。引入計劃后,個體對機會以及資源等實際條件的控制增強,對身體活動行為的執(zhí)行增強,因此行為的預測率提高。計劃的預測率越高、行為意向的預測率越低,也說明身體活動受個體能力、機會以及資源等的影響大。

      以上結(jié)果提示我們,在制定大學生身體活動干預策略時,不僅要增強其對身體活動的自我控制信念,[JP3]還需要制定合理的身體活動計劃,增加行為過程中的愉悅感。

      3.3 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的中介作用

      身體活動意向與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結(jié)果顯示,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均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計劃的中介效應最大,心理煩惱的中介效應最小。身體活動意向不僅直接對身體活動起作用,而且還通過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對身體活動起作用,這與李業(yè)敏[6]和Conner等[5]的計劃起中介作用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與張文娟[17]和Gomes[18]的情感起中介作用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Gomes[18]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心理煩惱的中介效應不顯著,與本研究不一致,這可能與受試者群體的差異性有關(guān)。Gomes選擇的受試者為在健身房規(guī)律鍛煉、有鍛煉習慣的人群,對于這部分人而言,鍛煉習慣的作用可能強于情感體驗,情感可能不起作用。許昭[13]的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情感聯(lián)結(jié)對有運動經(jīng)歷被試的身體活動不起作用。

      研究結(jié)果提示,大學生身體活動意向?qū)π袨椴粌H有直接的預測作用,還可以通過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對行為起部分中介作用,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設。研究結(jié)果還提示,對大學生身體活動實施干預時,除增強其身體活動動機、意向之外,尋求將動機、意向轉(zhuǎn)化為行為的途徑也是極其重要的,如制定合理的身體活動計劃、身體活動方案。在制定干預措施時,可以考慮在身體活動過程中,增加積極情感、避免和降低消極情感,保持愉悅的心情等,具體措施包括建設良好的鍛煉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鍛煉同伴、增加鍛煉的趣味性、減少鍛煉的枯燥感等。

      綜上,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行為控制感對大學生行為意向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在促進大學生參與身體活動實施干預時,要增強其對身體活動的正面認知水平、自我控制能力、動機和自我效能感,維系和增強大學生的身體活動意向。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的加入,提高了對行為的解釋率,說明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部分彌合了身體活動意向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鴻溝。因此,對大學生身體活動實施干預時,家庭和學校應該為鍛煉者提供良好的鍛煉環(huán)境,鼓勵其制定合理有效的身體活動計劃,并將計劃付諸于實際行動;在身體活動過程中,應該幫助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和運動項目,避免和降低消極情感,激發(fā)積極情感,體驗身體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增加成功體驗。

      4 研究結(jié)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4.1 研究結(jié)論

      4.1.1 TPB-5因素模型對大學生的身體活動意向和行為有較好的預測作用,引入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的TPB-8因素模型能更好地預測解釋身體活動,可作為大學生身體活動預測干預模型。

      4.1.2 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在意向和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身體活動意向?qū)π袨榧扔兄苯宇A測作用,又能通過計劃、積極幸福感和心理煩惱等預測身體活動。

      4.2 未來研究方向

      4.2.1 實施縱向研究,檢驗影響身體活動的情感體驗是如何形成的。

      4.2.2 使用計步器等工具測量身體活動。

      參考文獻:

      [1]Maddux J E, Dawson K A. Predicting and changing exercise behavior:Bridging the information intention behavior gap[J]. Positive human functioning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Promoting healthy life styles, 2014(2):97-120.

      [2]Foong Y C, Aitken D, Winzenberg T,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d body fat lessens with age—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2014(55):107-112.

      [3]Raudsepp L, Neissaar I. Brief report: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 girl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12, 35(5):1399-1402.

      [4]馮玉娟,毛志雄.高中生身體活動意向和行為的促進策略:自我決定動機對TPB的貢獻[J].體育科學,2014,34(8):64-69.

      [5]Conner M, Sandberg T, Norman P. Using action planning to promote exercise behavior[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0, 40(1):65-76.

      [6]李業(yè)敏.鍛煉意向與行為的關(guān)系:計劃、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的作用[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7]方敏.青少年鍛煉意向和鍛煉行為的關(guān)系:中介式調(diào)節(jié)作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 36(2):45-49.

      [8]董文博.鍛煉意向和鍛煉行為的關(guān)系——自我認同和鍛煉承諾的增值貢獻[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13.

      [9]Poomsrikaew O, Berger B E, Kim M J, et al.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social-cognitive factors and exercise behavior among Thais[J].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12, 34(2):245-264.

      [10]White S M, Wójcicki T R, McAuley E. Social cognitive influences on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 67(1):18-26.

      [11]Mohiyeddini C, Pauli R, Bauer S. The role of emotion in bridging the intention behaviour gap:the cas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9,10(2):226-234.

      [12]Plotnikoff RC, Lubans DR,Trinh L,et al.A 15-year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o predict physical activity in a randomized national sample of Canadian Adults [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2(13):521-527.

      [13]許昭,毛志雄.身體活動熟慮-沖動雙系統(tǒng)模型的構(gòu)建與檢驗[J].體育科學,2015,35(8):16-23.

      [14]Sudeck G, Schmid J, Conzelmann A. Exercise Experiences and Changes in Affective Attitude: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Experience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7).

      [15]Dunton G F, Atienza A A, Castro C M, et al. Us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to examine antecedents and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bouts in adults age 50+ years:a pilot study[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9, 38(3):249-255.

      [16]Liao Y, Shonkoff E T, Dunton G F. The acu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ffect, physical feeling stat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daily life: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5(6).

      [17]張文娟,毛志雄.青少年體育活動意向與行為的關(guān)系:行為控制與情緒的中介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3):81-87.

      [18]Gomes A R, Gonalves A M, Maddux J E, et al. The intention-behaviour gap: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to explain exercise behaviou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17:1-15.

      [19]周君華.不同年齡人群鍛煉行為改變的調(diào)節(jié)變量探究——基于對HAPA與TPB整合模型的測評[J].體育科學,2014,34(10):21-28.

      [20]胡艷.計劃和障礙自我效能對鍛煉意向到行為過程的解釋和干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21]沈夢英,劉青松,毛志雄.健康行動過程取向理論在成年人鍛煉行為促進領(lǐng)域的應用研究[J].體育科學,2012,32(10):33-38.

      [22]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23]梁德清.高校學生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guān)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4,8(2):5-6.

      [24]吳明隆.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25]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26]Sheeran P, Conner M, Norman P.Ca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xplain patterns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 [J]. Health Psy,2001,20(1):12-19.

      [27]Downs D S, Hausenblas H A.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applied to exercise:A meta-analytic update[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05, 2(1):76-97.

      [28]Armitage C J. Ca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redict the mainten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J]. Health psychology, 2005, 24(3):235.

      [29]段文婷,江光榮.計劃行為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 2008,16(2):315-320.

      [30]Rivis A, Sheeran P. Descriptive norms as an additional predictor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A meta-analysis[J]. Current Psychology, 2003, 22(3):218-233.

      [31]Plotnikoff R C, Lubans D R, Costigan S A, et al. A test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explain physical activity in a large population sample of adolescents from Alberta, Canada[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1, 49(5):547-549.

      [32]Dunton G F, Huh J, Leventhal A M, et al. Momentary assessment of affect, physical feeling stat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J]. Health Psychology, 2014, 33(3):255.

      [33]Reichert M, Tost H, Reinhard I, et al. Within-subject associations between mood dimensions and non-exercise activity:An ambulatory assessment approach using repeated Real-time and objective dat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7):918.

      [34]吳本連,郭華生.體育鍛煉與疲勞關(guān)系的綜述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4,25(2):78-80.

      猜你喜歡
      計劃行為理論計劃情感
      情感
      臺上
      暑假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學做假期計劃
      試論消費者自拍行為的影響因素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經(jīng)管類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意向分析
      錦州市居民家庭固體廢棄物循環(huán)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與提升措施
      孙吴县| 灌阳县| 普兰县| 凤冈县| 平和县| 革吉县| 隆林| 历史| 梁平县| 西青区| 岑溪市| 昌平区| 安溪县| 岱山县| 从化市| 安西县| 古交市| 江门市| 准格尔旗| 德安县| 慈利县| 梁河县| 张掖市| 五台县| 南京市| 周口市| 永顺县| 徐闻县| 万源市| 三亚市| 剑川县| 金川县| 洪雅县| 连南| 拉孜县| 阳山县| 安丘市| 天祝| 桂林市| 南昌市|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