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艷玲
摘要:修辭是語言表達的高級手段,是語言美的集中體現(xiàn)。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卻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培養(yǎng)學生修辭鑒賞意識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習興趣,開擴思維,而且還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創(chuàng)新能力等,確保交際的得體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修辭 修辭鑒賞 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3-0195-02
“詩仙”李白的千古傳世佳句“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令無數(shù)讀者如癡如醉、拍案叫絕。秘訣何在?就在于作者構思奇特,巧妙運用借代、夸張修辭手法,字字珠璣,洗練明快,將廬山瀑布的磅礴氣勢和壯觀景色淋漓盡致地盡顯無遺。試想,如果缺少這兩種修辭手段,我們能品味其中意味深長的內涵和意境嗎?我們會為之贊不絕口、嘆為觀止嗎?
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影響,修辭教學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品,導致我們與許多精美的修辭失之交臂。如今,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普遍上升,對課本講解僅僅局限于“從全篇內容著眼,對一些常用詞、詞組的用法進行分析講解”的做法可謂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教師有責任挖掘課文,用教材中生動鮮活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領略語言的魅力。對課文的講解從理解上升到欣賞、揣摩的高度,加大語言特色與風格的分析力度,探究和傳授一些修辭常識,既避免了對詞匯與語法進行講解與實踐的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又向學生展示了語言的藝術美和感染力,激發(fā)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精髓實質,從另一個角度促進詞匯與語法的掌握,實乃一舉兩得的好事。
一、修辭的內涵、類型與作用
修辭(rhetoric)的概念范圍很廣,可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種。消極修辭以明確、通順、平勻、穩(wěn)密為標準,對語句進行適當調整和變動,是對語言的基本要求。在用詞方面要求表達準確、指代明確、語序妥帖、句式合理,在造句方面要求表達連貫、確定思路、過渡連貫,在文風方面要求表達得體、詞語得體、句式得體。積極修辭是積極運用各種表現(xiàn)手法,極盡語言文字之可能,使所說所寫對象呈現(xiàn)出新鮮活潑的動人力量。積極修辭要求在消極修辭的基礎上,對字、詞、句作進一步的修改和潤飾,使之意義更明確,用法更妥當,色彩更鮮明。本文重點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引入積極修辭,使表達力求完美。
從心理角度來看,語言活動牽涉到心理活動。修辭利用聯(lián)想作為心理活動的背景和橋梁,可以起到指物借意、言此意彼的效果。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言的有限性(構成語言形式的語符系統(tǒng))可在修辭手法的“催化”下,實現(xiàn)別具風格的語言的無限性,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從語言美學的角度來看,修辭不僅可以交流思想感情,還可以在表意的同時滿足人們對語言美感的需要。美感的語言不僅具有信息的交流功能,而且還具有美的感染功能;不僅傳遞一種特別的言語意義,而且使用特別的具有美感特征的言語組成方式,產(chǎn)生特別的語言效果。
二、修辭鑒賞與大學英語教學
修辭學是社會交際實踐的產(chǎn)物,因此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以掌握。目前大學英語本科普遍沒有專門開設修辭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本中的修辭格語料,把修辭學貫穿到聽、說、讀、寫等具體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語言做一些修辭分析,感受修辭格的魅力,會使他們對語言的理解更準確,更具深度,學習起來也會更輕松有趣。
1.教師對修辭教學的必要性要有充分的重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修辭教學的必要性是由語言本身的性質所決定。因為人們運用修辭正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新穎奇特的表達效果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修辭突出表現(xiàn)語言使用者的個人風格,是語言的裝飾和對新穎性的追求,能幫助我們弄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語言的最大作用在于交際。為達到此目的,不僅要考慮交際內容,而且要考慮交際方式,即怎樣從客觀環(huán)境和對象出發(fā),選擇恰當?shù)恼Z言表達形式,力求準確、鮮明、生動,使對方易于理解、樂于接受。因此,為使修辭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順利進行,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淡化考試意識,根據(jù)學生語言能力、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修辭教學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現(xiàn)象到本質。特別是對那些使用頻率高的修辭手法做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只有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水到渠成。當然,我們要避免走進誤區(qū)、走向極端,萬萬不可在課堂上高談闊論,大講特講,影響語言教學的其他方面。
2.緊密結合教材幫學生構建全面系統(tǒng)的修辭知識結構
不少文章都是通過采用特別的修辭手法使之妙筆生花、如虎添翼,成為傳世佳作的。隨手可拈,可以收集到散見于教材中的各類文章,它們依靠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而變得更有文采。正如一件不著一色的衣服,我們給以修辭,就能使文章變得美麗起來,這才構成我們絢麗多姿的五彩世界。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修辭手法俯拾即是,它們含蓄雋永,工整勻稱,鏗鏘有力,節(jié)奏優(yōu)美,以精練的語言形式形象鮮明地說明深邃的道理。如:
Fat reserves are like bank accounts to be drawn on in the winter when food supplies are limited.(脂肪儲備如同銀行里的存款,供冬天食物來源有限時支取使用。)
文章作者費盡筆墨要說明的主題是儲存能量,以防后患。這里,作者把白尾鹿儲存的脂肪比作銀行的存款,是作者匠心獨到之處,應該啟發(fā)學生深思。此外,更為精彩并且發(fā)人深思的是,作者用了一段的筆墨對照冬天到來時白尾鹿和人類過冬時巨大的反差情形,此時的白尾鹿已是毛深皮厚,膘肥體胖,而人類過“冬”時(美國1973—1974年能源危機時期,可謂是能源的“冬天”),由于燃料、能源限量供應,汽車開不動了,取暖設施幾乎要關停下來。這么好的對照修飾手法不向學生講解,豈不太可惜了?難怪學生要問:作者在寫白尾鹿四季活動的文章里,怎么又突然寫起人類來了呢?顯然,學生對文章中的基本內容仍很糊涂,更談不上理解其深層寓意:動物尚且懂得能量儲存,而人類如何呢?可見,這種問題的出現(xiàn)與教師沒有講解該段的修辭手段為學生撥開迷霧不無直接的聯(lián)系。
3.強化修辭教學與語言綜合技能培養(yǎng)意識
修辭是以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為基礎,以追求理想的表達效果為目的的對語言的具體運用,它與其他語言技能密切相關,并不是孤立存在。對學生其他方面的語言技能尤其是閱讀技能與寫作技能都有實質性的提高。
學生閱讀原文時,往往會遇到既無生詞又無語法難點,卻不理解文意的情況。他們查遍詞典也無濟于事。究其原因多半是修辭問題使然。如果學生不懂得鑒別并分析閱讀中的修辭手段,勢必影響對原文的理解,欣賞不了文章的內涵,尤其是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無法提高。事實上,學英語而不懂修辭是很難讀懂原著的。因為通過對修辭的分析,可以挖掘文章字里行間所隱藏的深層含義,幫助學生推斷語篇的深層主題,品味語篇的內在美,用欣賞的眼光看語篇,加深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將語言藝術美與閱讀能力有機結合起來。
修辭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更是如此。因為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多種寫作手段的綜合運用。通過修辭的分析可以感知作者的語言風格。語言風格是運用某種修辭手法、藝術技巧的結果,是作者個性或獨創(chuàng)性的表現(xiàn),它成于內而形于外。讀者通過作者的語言風格可以窺視其創(chuàng)作思想,不僅知道文中用了怎樣的語言,而且還進一步理解了為什么要這樣用,這樣用會產(chǎn)生怎樣的效果,然后把這些知識在寫作中加以運用,對語言加以潤色,使之富于文采,增強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新穎性和獨特性,增強表意手段的多樣性,更好地對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
三、結語
語言是一種非本能性的獲得文化的功能。這就意味著人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會不知不覺地接受該語言的文化系統(tǒng)。而修辭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學科是研究語言的使用,著重考查人們在社會交際中的言語規(guī)律和特點,是有效地使用語言的藝術。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如果缺少修辭教學就是不完整的,就會失去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藝術色彩。只有適時地傳授相應的修辭知識,提高修辭素養(yǎng),才能提高學生對英語原文作品的藝術鑒賞能力,培養(yǎng)其語感,把原文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變成“可以言傳”,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Wedell M.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Beijing:High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5.
[2]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Addison Wesley:Longman,1998.
[3]陳帥.大學英語修辭教學探析[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3(9):203-205.
[4]王濤.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修辭格的賞析[J].英語廣場,2013(10):97-99.
[5]夏俊萍.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修辭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10):68-70.
[6]張紅.淺談英語教學中常見的修辭[J].教師,2015 (11): 47-48.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