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今的大學生教育中,學校的教育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但其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多重教育的融合管理,才是對學生的綜合性考核。很多家長認為,學生在高校中,所有的教育和責任都在學校和教師身上,其實不然,家長從小的教育方式深遠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所以,我認為,學生的教育需要家長、學校、老師三方的共同努力。這樣就需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為學生的安全管理打基礎。
關鍵詞:大學階段;家長;輔導員,學生管理
眾所周知,大學階段是一個學生走向社會所經歷的最后一個階段,這也是一個過渡性的階段。除了學習之外,我們也應當注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輔導員和教師的工作當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與學生溝通方面的問題和學生培養(yǎng)方式的問題。而我們作為一所藝術類院校,既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也要讓學生在踏足社會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和思想基礎。在這樣的工作中,與家長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并非是要在家長的溝通中明白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干什么,而是要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了解孩子,了解他們想要什么,缺失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
對大部分孩子而言,進入大學就意味著第一次幾乎脫離家庭的生活,失去了父母的引導與束縛。從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看來,脫離家庭生活意味著孩子的潛意識停滯生長,即將定型,作為老師來說,正確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所謂正確的引導方法,并非是一套是非觀念就能夠直接應用的,我們首先應該去了解學生,才能夠知道如何在不破壞一個學生個性的情況下讓學生走向正確的方向。首先,必要的交談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觀察,因為人在交談的過程中始終會對自己的經歷有下意識的情感化處理,而作為輔導員而言,不斷地觀察所有的學生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且難以完成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家長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也是最能夠從生活觀察的角度告訴老師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怎么樣的孩子,有怎么樣的偏好和個性。只有在與家長交流的基礎上,綜合與學生的交流,才能夠對自己的學生有一個客觀的判定。才能夠在學生的潛意識生長定型的時候,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在帶學生的過程當中,時常會遇到一些有性格缺陷,或者說做事情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迷茫,不知道該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的學生。在交流的時候面對一片茫然甚至個性偏執(zhí)的孩子,很多情況下很難處理,因為我們缺乏途徑去了解他們。從生活觀察上他們或許是顯得不合群或者懶惰,觀察不出來太多的東西。但是在和他們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會了解到怎么和他們交流,怎么去給他們想要的,為他們創(chuàng)造適合自己的機會。
我認為大學是作為一個學生從家庭邁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同時也是他們認識自己的一個階段,任何領域的成功者,都是了解自己的人。很多學生來到學校,只知道自己在上學,在一個區(qū)別于家庭的環(huán)境之下,并未去嘗試過了解自己,從而造成了不知道自己在學什么,只明白自己換了一個自由一些,沒有父母管束的地方。這是這一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結果,學生失去了奮斗和追求的目標,陷入和所謂的迷茫?!拔磥韺儆趯Τ晒Τ錆M渴望的人”,而給予學生這份渴望的,正是他們自己,但他們不了解自己,也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們作為學生踏入社會前最為關鍵的人物,應當適當的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與家長進行一些交流,才能去告訴孩子,你應該怎么去了解自己,怎么去嘗試適合自己的東西,找到自己渴望的方向。我們不僅僅要告訴孩子你要去“渴望成功”,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應該怎么去燃起渴望之心。不與家長交流,是很難明白的。
其實在和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也經常發(fā)現有的家長對孩子束縛過度了,抑制孩子個性的發(fā)展,所以我們也能從中找到一些孩子內向、難以表達自己的癥結所在。我們要去引導改變,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孩子在長達十多年的家庭生活中,已經形成自己慣有的習慣和模式。但是我們換一個思路去思考的話,其實改變也并非是必要的,因為只要一個人有了自己的表達方式,生活上是否內向顯得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能保持生活交流順暢即可。我們只需要去引導孩子去表達就好了,或用文字或用影像。激勵起他們的勇氣,他們就有了渴望。
我在與家長的交流中還發(fā)現,家長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完善的。需要我們在交流過程中去發(fā)現去完善,如果沒有與家長的交流,就沒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正確地引導教育孩子,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作為老師的內心所向。
參考文獻:
[1]葛明貴,王軍,施玉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李崢嶸.大學生安全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楊紫丹(1989—),女,漢族,湖北襄陽人,學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