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茹
(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800)
自然語言中的歧義多種多樣,例如,詞匯歧義、結構歧義、轄域歧義、指稱歧義。轄域歧義的問題是語言處理中的一個棘手問題,也是語言學和邏輯學共同關注的問題,解決歧義問題將推進語言理論的建立和完善。
什么是“轄域”?一些學者對什么樣的因素影響轄域的看法不同,于是他們對“轄域”這一個概念的定義也就不同。S. F. Huang (1981:230)提出了決定漢語轄域的一般原則:
(1) 在一個簡單句中如果在表層結構中每一個算子都在它的前面,一個算子獲得特征標志[+op];如果每一個算子都在它的后面,這個算子獲得特征標志[-op]。[+op]意思是在前面的算子的轄域內(nèi),而[-op] 意思是在后面的算子的轄域內(nèi)。
S. F. Huang認為,表層的線性順序決定算子轄域的大小,所以他將轄域定義為在一階邏輯中,一個句子里的一個算子相對于其它算子的排列。例如:
也有一些學者(Reinhart,1983;Huang,1982、1983)認為,在決定轄域時起到關鍵作用的不是線性順序而是成分-統(tǒng)制。例如,Reinhart(1976)運用“成分—統(tǒng)制”來定義“轄域”:
(4) B在A的轄域中當且當A成分-統(tǒng)制B。A成分-統(tǒng)制B當且當和相互不支配而且支配的第一個節(jié)點也支配。
May (1977:25)關于寬域和窄域的定義如下。May在此只討論了量詞轄域的問題,當然別的一些詞也涉及轄域問題,比如說否定詞。
(5) 寬域的定義
(6)窄域的定義
本研究中的“否定轄域”中的“轄域”與上面兩種定義既相關又有區(qū)別。相關之處在于,討論兩個算子轄域?qū)嵸|(zhì)上也是討論一個算子對另一個算子在語義解釋上的支配作用,取寬域的算子支配取窄域的算子;如果只存在一個算子,討論轄域問題就是討論這個算子在語義解釋時控制的范圍。不同算子轄域的大小反映在邏輯翻譯中就是算子的線性排列順序。文中討論的否定詞“不”和“沒”在邏輯語義學中可以翻譯成否定算子。作為邏輯算子,它有自己的轄域。 “否定轄域”指的是否定詞的轄域,它可以是整個句子也可能是句子的一個部分。簡而言之,“否定轄域”就是否定詞所否定的范圍。
含有否定意義的詞可能屬于不同的句法范疇。在英語中,它們可是代詞。漢語中否定意義的詞語可以由兩個基本的詞構成:一個是副詞“不”,另一個既是副詞又是動詞的“沒(有)”。本研究只討論英語中的副詞“not”和漢語中的副詞“不/沒(有)”所涉及的否定轄域歧義問題。
下文的討論主要回答三個問題:在什么樣的語境中可觸發(fā)否定轄域歧義現(xiàn)象?為什么在同樣的語境中英語存在歧義現(xiàn)象,而漢語卻沒有?轄域歧義現(xiàn)象與句法結構的特點是否有一定的關聯(lián)?
全稱量詞包括英語中的“every”“all”,漢語中的“每一個”“所有的”。它們翻譯成邏輯語言可以用來表示。在英語中,當全稱量詞和否定算子共現(xiàn)于一個句子時有可能會產(chǎn)生歧義,例如:
(7) Every student does not laugh.
這句話是歧義的解釋有兩種:
(8)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8)可能有兩種語義解釋:
根據(jù)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金子都是閃光的而會閃光的卻不都是金子。由此,可以摒棄(8a) 的解釋而接受 (8b) 的解釋。
類似結構的句子歧義有時也可通過韻律手段來排除。Jackendoff (1972:352)分析過相似的句子:
(9) All the men didn’t go.
說話人可以用兩種不同語調(diào)來說這個句子,由此便會產(chǎn)生的兩種不同的解讀:
(9a) Not all the men went. ()
(9b) None of the men went. (>)
在兩種解釋中兩個算子所取的轄域是不一樣的。關于運用韻律手段來消除歧義的問題,在很多文獻中(Ladd,1980; Steedman, 2000; Büring,1997)都討論過。
再討論 (10) 和(8)的區(qū)別,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語義差異:
(10)] Not all that glitters is gold.
從句子的表面層次看,(10)是把(8)中的“not”移至全稱量詞“all”前得到的。這樣一來,(10)就不再有歧義了,它的語義解釋只有 (8b)。
漢語中,如果同在一個語境中,全稱量詞和否定算子獲取寬域的情況是否也是這樣的呢?先將(7)逐字譯成漢語的句子:
(11) 每個學生都不笑。
(11)與(7)不一樣,它沒有歧義,只有一個解釋,即:
(12) 不是每個學生都笑。
如(12)所示,必須讓“不是”在句法表層結構的線性順序上先于“每個”,這樣它才能獲取寬域。它的邏輯翻譯為:
研究(11)與(12)及各自邏輯解釋中兩個算子的線性位置,就會發(fā)現(xiàn):自然語言中的句子(11)與(12)中兩個算子的相互線性順序在各自的邏輯解釋中仍然保留。Szabolcsi (1997:118)曾將匈牙利語比作一種將邏輯表達式(LF)顯露無遺的語言。與英語相比,漢語的表層結構與邏輯表達式間存在密切的關系,算子間的線性排列順序在表層結構和邏輯表達式中完全一致。既然算子轄域的大小反映在邏輯解釋中是算子從左至右的排列順序而漢語中的表層結構與邏輯表達式又息息相關,所以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線性順序在轄域的語義解釋過程中作用重大。這些觀點在下面的論述中將會得到進一步證實。
接著,考察漢語中與(8) 相關的句子:
(14) 所有閃光的東西都不是金子。
與(8)不同的是,這句話并不產(chǎn)生歧義。它只有一種語義解釋,即(8a)。如果將(10)中的否定詞“不”移到全稱量詞“所有(的)”的前面又會怎樣呢?
(15) 不是所有閃光的東西都是金子。
(15)也只有一種語義解釋,即(8b)。我們可以從(13)和(14)這對例子及它們的邏輯解釋中再次清楚地看到,漢語中句子表層的算子的線性順序與邏輯解釋中的線性順序完全一致;并且線性順序決定否定轄域的大小。
在英語中,如果全稱量詞和否定詞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句子中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當全稱量詞在線性順序上先于否定詞時,這句話單從語義上來說可能是存在歧義的,即兩個算子可以分別取寬域。至于在語用過程中是否確實存在歧義,這要由語境、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等因素來決定。另一種情況是當否定詞先于全稱量詞時,這句話只有一個解釋,即否定詞相對全稱量詞來說取寬域。與此相對照的是,在漢語中,如果全稱量詞和否定詞同時出現(xiàn)時,無論它們相互的位置是什么樣的,句子都不是歧義的。在表層結構的線性順序上,誰在前,誰的轄域大。在決定漢語中全稱量詞和否定算子彼此之間的轄域時,線性原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6)Mary may not leave.
(16a) 如果“not”否定動詞“l(fā)eave”,這句話的意思是: Mary may stay here.(瑪麗可能不離開。)這句話的邏輯解釋是:leave (Mary)。
(16a)否定動詞的否定叫作內(nèi)部否定,而(16b) 的這種否定情態(tài)動詞的否定叫作外部否定。
(17) 瑪麗可能不離開。
表面看起來,(17)好像是(16)的逐詞的翻譯,但是它們的意思卻完全不一樣。在語義上,(17)不像(16)是歧義的,它只含有(16b)的意思。下面是對(17)所做的語義翻譯:
無論在自然語言的句子(17)還是在它的邏輯翻譯(18)中,都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模態(tài)算子()在線性順序上先于否定算子(),所以前者相對后者來說取寬域。如果要否定情態(tài)動詞,也就是模態(tài)算子()的話,只有在表層結構中將否定詞“不”移到“可能”的前面。
(19) 瑪麗不可能離開。
(19)所表達的意思與(16b)一樣,(20)是它的語義翻譯:
如果同時出現(xiàn)模態(tài)算子和否定算子,如(16)這樣的句子,便存在轄域歧義;而在漢語中這樣的歧義現(xiàn)象則是不存在的,因為這兩個算子在自然語言中的表層順序已經(jīng)決定了它們轄域的大小。
(21) He did not laugh because he was broken-hearted.
這個英語的句子是歧義的,有以下兩種解釋:“not”的否定范圍可以只是動詞“l(fā)augh”,即(21a);同時,“not”的否定范圍也可以覆蓋整個原因狀語從句,即(21b)。
(21a) because>not “He was broken-hearted. For this reason, he did not laugh.”
(21b) not>because “He laughed but not because he is broken-hearted. He laughed for some other reasons.”
Hirschberg和Avesani (1997) 討論過怎樣通過語調(diào)的變化來消除以上的歧義,在此就不再詳敘。
如果單純要表達(21b)的意思,也可以這樣說:
(22) He laughed not because he is broken-hearted.
Kelepir (1999:14)研究了土耳其語中含有原因狀語從句和否定的結構的歧義問題。漢語中沒有一個既與(21a)又與(21b)完全相對應的句子,要表達不同的意思就只能用兩個不同的句子。如果要表達(21a)的意思的話,在漢語里可以這樣說:
(23) 他沒笑,因為他的心碎了。
在漢語中,如果要對動詞否定就必須把否定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如(23)所示。如果要表述(21b)的意思,就只能說:
(24) 他笑了,不是因為他的心碎了。
在(24)中,用“不是”直接對原因狀語否定。
Kuno 和Takami (1997:567) 認為,如(25)這樣的句子具有兩種解讀:
(25) No one believes that Bill was fired for this reason.
(25a) 如果否定“for this reason”,意思就變?yōu)椋築ill was fired, but no one believes it was for this reason.
[25b] 如果是否定的是“believe that Bill was fired”,這句話的意思是:No one believes that Bill was fired, and their disbelief is for this reason.(因為這個原因,沒有人相信比爾被解雇了。)
在漢語里,如果要對“因為這個原因”進行否定的話,可以說(26)。同時也可以把否定詞“不”提升到主句中,放在主句動詞“相信”的前面:
(26) 大家相信他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被解雇的。
(27) 大家不相信他是因為這個原因被解雇的。
(26)和(27)表達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大家都相信他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被解雇的。潛臺詞是:他被解雇了,是因為別的原因。在漢語中,如果要對“他被解雇了”進行否定,我們應該這樣說:
(28) 因為這個原因,大家不相信他被解雇了。
可以設想這樣一個情景:他是一個即勤勞又能干的人。為此,沒有人相信他被解雇了。在(28)中,把“因為這個原因”移到句首,這樣它就在線性順序上取得優(yōu)先的地位,就不可能處于否定詞“沒” 的轄域范圍之內(nèi)。這個漢語事實也支持了Kuno 和Takami(1997:560)提出的否定焦點提取禁令:
(29) 限制否定焦點提取的規(guī)定
如果一個作為否定焦點的成分是不能移到否定成分的轄域,即成分——統(tǒng)制范圍外的。
(26)和(27)的意思也可用(30)來表達。在此,不展開對(30)的討論,因為“沒人”的“沒”是動詞,我們暫時只關注“不/沒”做副詞時涉及的轄域問題。
(30) 沒人相信他是因為這個原因被解雇的。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英語中,如果否定算子位于原因狀語的前面,這個句子是歧義的,“not”的否定范圍可以只是動詞,也可以覆蓋整個原因狀語從句。相反,在漢語中,線性順序依然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否定詞和原因狀語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句子中時,誰居先,誰的轄域大。
漢語是一種非屈折語,它缺少形態(tài)變化,從而使得語序在漢語語法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語序是顯示語法關系的重要手段,在語義解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Lu (1984) 曾羅列了漢語中語序的五大作用,其中一個就是Kuno、Takami 和Wu (1999)也談到過的關于語序與轄域解釋的緊密關系。通過對上述幾種結構中漢英否定轄域差異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英語中否定轄域歧義的現(xiàn)象是比較常見的;漢語中,當涉及兩個算子時,這兩個算子線性順序在決定轄域大小時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這樣的句子不存在歧義。這再次驗證了C. T. James Huang (1982:75)的觀點:眾所周知,英語能允許各種各樣的轄域歧義,而漢語的句子則是非歧義的。
句子的生成過程是一個說話人將思想轉變成語言形式,也就是說將認知的概念轉化成線性語音形式的過程。Frege (1972)就曾指出:句子是按步驟生成的,因而步驟間的排列順序?qū)τ谡湓挼慕忉尦3J侵陵P重要的。在漢語中從左至右的線性關系在剖析解釋句子時所發(fā)揮的作用要比在英語中更突出,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假設:在將詞或短語構建句子的過程中,英語中各個小的語言單位間的關系呈現(xiàn)出較強的層級性,這樣使得一些具有轄域的詞語可以在邏輯解釋式中選擇不同的“落腳點”,從而獲取靈活多變的轄域解釋;與此相反,漢語中各個小的語言單位則體現(xiàn)出一種線性的關系,整個句子結構相對較平坦。這樣一來,具有轄域的詞語在邏輯解釋式中的位置早已由它的表層結構的線性位置所確定,從而只能獲得單一的語義解釋。由此可見,英語是一個層級性很強的語言,而漢語則相對更強調(diào)線性的語言。
轄域問題應該是對句法特點研究的一個重要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