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 凹
作為《中華讀書報》的大牌記者,舒晉瑜縱橫游走于文壇名流之間,自然有著廣闊的人脈和豐厚的寫作資源。這既是優(yōu)勢,也容易迷失——文人群體慣于趨名逐利,特別看重她的話語權,許多人找上門來,請求她寫,她常常被人情包圍。
然而她總是以“突圍”的姿態(tài),慎重地選取她的采訪對象,只寫那些“不得不寫”的文字。她放眼整個文壇,尋找代表性人物,試圖勾勒文學的發(fā)展脈絡,找到文學的推動力量和制約因素,選取創(chuàng)作個性突出,對當代中國文學確有獨特貢獻的個體,一切本著自己對文學的整體觀照,發(fā)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所以,她的《深度對話茅獎作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月)便不是附庸風雅的阿世之書,而是品質周正的文學觀察,大可以信任。
舒晉瑜是個有故事的人。她從外地一路打拼而來,有著艱辛的生活經歷。為了孩子能在北京上學,她以柔弱之軀,在堅硬的世俗網絡中左突右奔;為老父,她四處尋醫(yī),悉心照顧,不言辛苦。所以,她人情練達,懂感情,懂生活,這就使她的文學訪談特別關心作家的人性溫度,而不是只盯住書齋、案頭,一味求雅。她從作家的來路入手,挖掘生活對作家的作用,因而能透過采訪對象不經意間的自我感覺,以及表面的輝煌對真實的遮蔽,看到淚光,看到苦難,求實,去魅。這樣的訪談,有文學人生的況味,能讓人進入、體味,每個創(chuàng)作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它告訴人們,要準確考量中國文學,首先要考量中國作家的生活或生存狀態(tài)。譬如阿來、蘇童等,之所以有很長的一段困境,是因為他們出道前有邊地人、邊緣人的身份,這樣的人還要“探索”,被現實接受,自然要有一個“緩慢”的過程。
這里當然有政治、經濟、文化,甚至生態(tài)的因素。也就是說,在大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下解剖作家的個例,能夠打破與環(huán)境的隔膜,做到內外貫通,能夠感受到歷史的傳承、根性的改變和時代的影響。因而“訪談”雖然植根于細部,卻也關乎遞嬗,是大文本。
舒晉瑜又是個標準的讀書人。于讀書,她古今中外,用功甚勤,當然,對中國當代文學更有屬于一線的涉獵。對當代文學,她不是旁觀者,而是當事人。她對一線作家的創(chuàng)作有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她對當代文學評論的弊端有清醒的認識,一如錢鐘書在《約德的自傳》中所說的那樣,他們做評判的時候,不用細看所評的書,而是用鼻子嗅一嗅,便成竹在胸,便知好歹,便洋洋灑灑地寫起來。因而她自警,絕不討巧,而是肯下笨功夫,做大量的閱讀。所以,她提出的話題都能切入作家文本的內部,容不得他們左躲右閃。被訪問者,必須與她做平等的對話,如實道來,甚至包括一些“隱秘”的信息。這種基于文本的對談,就有了實實在在的“文學”內容,甘苦、得失,就有了“在場”的依據,讓讀者感同身受,豁然開朗,有切實的收益。訪談類文字最大的弊端是云山霧罩和自我夸飾,讓人感到他們的天分“生來如此”,舒晉瑜則以足夠的耐心,步步逼近、層層剝繭,還以“不過如此”的本來面目。我特別同意雷達先生的評價,她的這種文字“含有詰問性,思辨性,創(chuàng)作心理探討性等特點,信息量豐富。這種文章對于閱讀,對于評論,對于文學史研究,都有參考價值,集合起來,給人琳瑯滿目之感。”
舒晉瑜還是一個懷揣著“文學地圖”的人。她的廣博、多識,使她的訪談,既不匍匐于作家的多彩經歷和文壇地位,也不炫目于作家文本的紛繁耀眼,而是用自己的理性,做冷靜的評判,以令人敬佩的膽魄,給當代文學開“罰單”。她在訪談中始終能融入自己的主觀思考,發(fā)出 “我看當代中國文學”“我眼中的茅獎作品”式的智性觀點。譬如,她認為,雖然這是個能出好作品的時代,但關鍵的是要避免急功近利之心,既要熱情呼喚,也要耐心等待。大作家和大作品都是靠“耐心”支撐的??此吭L談錄,貌似是跟著作家在走,但不時就有冷眼的回望,隱忍地發(fā)出尖利的點評,雖拈花一笑,卻有深刻的禪意在其中。這不露聲色的點化,就是智性。和學院式批評不同,舒晉瑜以活潑的方式,做著另類”的批評。
舒晉瑜畢竟出自新聞單位,正如蘇童所說,“在我的印象中,舒晉瑜似乎是一個文學的戰(zhàn)地記者,她用細膩熱情的筆觸勾勒文學的硝煙戰(zhàn)火,以及文學戰(zhàn)士們的精神世界”。所以,她有著比一般的文學界人士更為廣闊的心胸和眼界。她能夠從文學之外看作家,增加了看問題的維度,譬如對茅獎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他們的現實態(tài)度、使命情懷等進行拷問,讓人們看到茅獎作家在世道人心上的作用。舒晉瑜能從大格局上命筆,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展開敘事,就使一部文學訪談錄具有了文學之外的社會意義。
由于茅獎作家在文學史上不言而喻的“符號”地位,閱讀茅獎作品就等于通覽當代文學史,因而舒晉瑜的這部《深度對話茅獎作家》便具有了凸顯的文本價值——從個例看,是作家的心靈簡史;從整體看,由于生動而簡約地展現了新時期中國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的樣貌,堪稱一部別樣的當代文學史,而且是以一個人的力量,以點帶面,見微知著,從容理性,這足以讓人情不自禁地對她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