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為新
【摘要】語文教育本應與關學、美育融會貫通,互動發(fā)展。關學核心觀念“游戲精神”可以是語文教學的理論引領;語文課上的課本劇、課間游戲活動也可以成為審美活動很好的抓手。但當下它們之間的關系互為疏離甚至對立,基于審美的語文教育成了孤獨者堅守之下的風景。這樣的狀況應當在語文界引起重視,并著手改觀。
【關鍵詞】美學 美育 游戲精神 疏離
曾經聽過兩位年輕教師“同課異構”《半截蠟燭》(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前一位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千千萬萬像杰克和杰奎琳那樣的孩子因為戰(zhàn)爭,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進而得出課文主旨:遠離戰(zhàn)爭,擁抱和平。后者借用課本劇,以戰(zhàn)爭為大背景,著眼于普通家庭,讓學生以“角色替代”“語言感受”的方式,體驗普通人在特殊年代、特定場景中關于生存和死亡的艱難選擇。兩位教師基本功扎實,準備充分,教學效果難分伯仲,但就個人而言,我喜歡后面那堂課——它適切于審美教育,基于現(xiàn)代語文教學規(guī)律,也符合小學生特別是低段孩子的身心特點,在應試教育的時代,這樣的課彌足珍貴。
課本劇、游戲教學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厚實的美學理論支撐。審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也是人類的天性——從四千多年前“美”字的產生就可看出端倪。許慎《說文解字》說,“美,甘也。從羊從大”。大,人也。也就是“羊人為美”。刀耕火種時代。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動物那樣茍且生存。生產力發(fā)展了,有余暇了,人們就以羊角為裝飾載歌載舞,音樂、舞蹈從此誕生——或者說是古代巫師化妝“跳神”——無論是什么,都說明人類開始在生活中追求審美活動,“美”的本義在物質性的土壤中抽出第一枚精神的嫩芽。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的財富盈余了,但科技水平和人的審美素養(yǎng)并非同步發(fā)展。當下社會,物質主義波濤洶涌。即使是知識階層也不能免俗。2016年11月中旬,筆者帶領骨干教師去華南師大學習,請該校的美學專家講課。該專家從經典美學講到現(xiàn)代流派,從達達主義講到波普藝術,氣度恢宏,但最后總結說:“其實,現(xiàn)在搞美學的人都是孤軍奮戰(zhàn)?!狈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大中學生和社會青年都熱衷于詩歌小說欣賞甚至是創(chuàng)作,討論各種思想和文藝流派,文藝社團在社會叢林中星羅棋布。但現(xiàn)在呢?男的多“土豪”,女的多“蛋白質女孩”,美學之樹在野蠻生長。范雨素,湖北襄陽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育兒嫂”。2017年4月,她手寫十萬字的自傳小說,火爆網絡。記者采訪時問她為什么會想到寫小說。范雨素回答:“人活一輩子,總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情。”這樣的事例《人民日報》都加以關注,原因何在?“缺少什么,呼喚什么。”對于美學的圣地,少有人孤獨地堅守,更多的是“疏離”——疏離是一種陌生、冷漠、孤立無援、和人很疏遠的感覺,常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這里形容的是當下社會,物質的巨人和矮化的美學是如何互相陌生、面無表情地隔岸對視的。
華南師大專家提“美學無用論”時,他面對的是一群來自一線的語文教師。這話筆者當時聽了很是愕然,但后來也覺得不無道理。語文很綜合,它的外延和生活一樣寬廣,文、史、哲、藝術是語文教師立身的基座,而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或曰“藝術哲學”,側重于藝術的審美研究。語文教學離不開審美,怎么會對我們沒有幫助?但是,專家的話語或是別有所指。他想說的或許有以下幾層意思:一是教育環(huán)境使然。現(xiàn)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滿堂灌和死記硬背就可以應付教學,哪需要美學美育?二是美學界、美學專家本身的問題。古今中外的美學大多限于學理分析,深居于象牙塔內,對于如何應用不屑一顧。三是實踐層面。一線教師對于純粹的美學理論,感覺其是陽春白雪,高攀不起,結果美學和語文實踐就有點“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氣象。用美學專家的話說就是,我們現(xiàn)在不缺美學家,也不缺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缺的是能把兩者勾連起來的應用性人才。
事實也的確是這樣,當今我們需要的不是新的概念或行政式的教改命令,而是重視和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有意愿也有能力擔當美學與語文中間的“節(jié)度使”,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與執(zhí)著,有中國傳統(tǒng)美學與現(xiàn)代西方美學兼顧的學養(yǎng),有充分的一線教學經驗,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應用性的美育探索和耕耘。有教師上《項鏈》(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一課,其中“涌向沙灘”“迎上去”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是個難點,她這樣設計——
師:我們來看“涌向沙灘”,假設我是沙灘,你們是海浪,你們應該怎樣“涌”向我呢?
(有學生張開雙臂,朝著教師跑去)
師:只有一個小朋友向我跑來,是“涌”嗎?
(學生思考)
生:應該是一群,很多才是“涌”。
師(走上講臺):我們來看“迎上去”,我現(xiàn)在是海浪了,你們怎么迎上來?
師(先是左側身):怎么迎上來?
師(再背過身去):怎么迎上來?
教學過程中,教師用不同的體位和學生做“迎上去”的游戲,讓他們體會“迎”是面對面的。
這樣的案例,雖然著眼點很小,僅僅落在文字的感受上,但它的邏輯起點卻是美學的游戲精神,是適合低段教育的。可惜類似的教育場景不能常見,現(xiàn)在常見的語文課,肉體干癟,精、氣、神殘缺——缺乏主動的語言實踐,缺乏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個體言語經驗的積累和言語品質的培養(yǎng)也無從談起。
美學理論與課堂實踐之間的路徑完全有貫通的可能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日本美學代表團來上海訪問,和上海美學協(xié)會做學術交流。負責接待的是蔣孔陽先生。研討期間,對方突然發(fā)問:“中國美學的核心是什么?”蔣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國美學的核心是品?!薄捌贰保侵袊鴤鹘y(tǒng)美學中一個非常成熟的理論,“大化如流”“靜對無言”“諦聽風月”“大道至簡”等等,我們已耳熟能詳。但通常它只在小眾化的藝術評述中流通,引入語文教學的不多見,但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很可以以此為理論支撐——關注如何用眼睛、用全身的感覺器官、用心來品讀文字,體會文本。至于其中的“生命體認”“怡情養(yǎng)格”“中和之道”更是超出普通語文的學科范疇,達到了生活教育、生命和哲學教育的境界。審美在課堂實踐層面偶爾靈光一現(xiàn),但因為一線教師沒有相關的美學素養(yǎng),而優(yōu)秀的美學思想也沒有提供相應的操作性指導和示范,所以難以形成氣候。但這一類理想圖景也有先例,就是《論語·先進篇》中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春暖花開季節(jié),穿著清爽的春衣,約上五六個同伴、六七個孩童,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臺上隨意聊天,然后迎風而嘯,一路歌詠回家。師生一起享受這種身心的自由、生命的充實和歡樂,一起感受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詩的馥郁……這就是美的教育,這就是應該有的、我們久違了的理想教育情境。endprint
還需說明的是,美學是研究感性的學問,終極指向是社會藝術和大眾生活,但中國美學天性有追求玄妙和向內收縮的嫌疑——說它好,是雪泥鴻爪、草蛇灰線、內在澄明、神妙莫測;說它不好。則是孤芳自賞、自我封閉,歷代文人雅士的象牙塔里的自娛自樂,過于指向個人的內心世界,并由此發(fā)端。因此,讓它和普適性的、應用性的、操作性的現(xiàn)代教學結合,就顯得特別困難。而我們現(xiàn)在難得驚鴻一瞥的中小學基礎教育中的美學應用,所涉及的基本是傳統(tǒng)的中國美學,西方美學元素涉獵不多。西方美學從一開始便自立門戶、自成體系、服務社會。(中國美學雖然發(fā)端早于西方,但因為零碎、感性或者說主觀的經驗性,背后沒有成熟的學理分析和完整的理論體系支撐,所以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是“有美沒學”,無法成為一門獨立的系統(tǒng)性學科,因此說起“美學之父”,我們無法說莊子、老子、孔子,只能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德國的鮑姆加通)特別是當代西方美學,它把現(xiàn)代心理學、哲學、倫理學、邏輯學、語言學等結合起來,外向、輻射及和不同學科整合的功能強大,因此感覺上氣勢恢宏,應用性廣泛,自身的生命力旺盛,與語文教學的合作也就有無限的可能性。當然,我們也應該有文化自信。傳統(tǒng)美學再零碎也不是一地雞毛,而是散落的珍珠,需要撿拾、擦拭、拋光,讓這些珍珠和外來的寶石墜子相結合,串成精美的項鏈。我們傳統(tǒng)美學中的許多觀點,比如“獨守自我”“怡情養(yǎng)格”等等,不但和當今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相吻合,與傳統(tǒng)的西方美育理念也是遙相呼應的——比如英語中的教育即“education”,前綴“e-”是向外,詞根“duc”是引導,后綴“-ation”表示行為、狀態(tài)。含義是所謂的教育。就是將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這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觀點不是英雄所見略同嗎?我們現(xiàn)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兼顧西方美學,結合中國傳統(tǒng)精髓,梳理、拓展、創(chuàng)造性地賦予傳統(tǒng)美學以現(xiàn)代意義,它照樣可以重新煥發(fā)青春。
屠格涅夫有個作品叫《門檻》,說是某青年要走進一道窄門里去,有旁白問:“里面有許多孤獨和痛苦在等待,你愿意嗎?”青年說:“我愿意?!泵缹W和語文的結合,理想美好,現(xiàn)實殘酷,當下的教育走的是技術路線,是短、平、快的節(jié)奏,這和美學的宗旨相違背。但我們一定要相信,美學觀照下的教育美景絕對不是海市蜃樓。不管有無思想準備或者我們喜不喜歡。注重審美和精神生活的時代必定會到來?,F(xiàn)代學者丹尼爾·平克曾有觀點,說有以下技能的人在未來將生活得很滋潤:做事有設計感,與人交流能講故事,遇到復雜問題具備整合事物的能力,情商高,最后是會玩,能在玩的過程中找到意義感……美學和美育的功能起碼能涵蓋其中的大半。美學不是幫助我們增加學科認知、增長教學能力的,而是以感性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把工作變成自己的興趣,如何找到庸常生活背后的意義,也就是幫助我們找到擁有幸福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