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偉
摘 要:旗袍在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民族特點于一身,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凸顯東方女性的美麗。日本和服是一種在我國唐朝服飾的基礎上,同時融合了其本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日本傳統(tǒng)服飾。旗袍與和服作為中日兩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服飾,分別代表著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內涵。中日兩國自古以來便在各個方面交流頻繁,從唐服發(fā)展而來的和服雖然在外型上與旗袍有較大的差異,但是究其文化內涵依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首先對于旗袍與和服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簡要闡述,然后通過對旗袍與和服各個方面的比較,發(fā)掘其中所包含的中日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旗袍;和服;文化
作為同屬于東亞文化圈的中日兩國,日本在歷史上曾長期向中國學習優(yōu)秀的文化,可以說中國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都對日本的文化發(fā)展起著全面而又深入的影響,其中和服就是這個過程中最為典型的一個產物,在和服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唐服的韻味,同時又能發(fā)現其所特有的大和韻味。日本的人口構成較為單一,其大部分國民均為大和民族,因此其民族服裝被稱為和服,并且已經成為了同櫻花一般的日本象征。旗袍雖然存在的歷史并不長,學者們通常認為其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但這卻并不妨礙其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服飾,甚至被確定為我國的法定禮服,在各個國際場合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這充分表明了旗袍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由于中日兩國民族文化以及歷史走向的不同,旗袍與和服作為中日兩國的傳統(tǒng)服飾,雖然在文化內涵上有著一些相似之處,但也依然存在著一些差異。如旗袍追求的是表現東方女性所特有的曲線美,而和服則更多表現了大和民族含蓄內斂的特點。
一、旗袍與和服的發(fā)展
1.旗袍的發(fā)展
學術界對于旗袍的起源一直存在爭議,但通常認為旗袍是由清代旗女的袍服演變而來,同時在形成的過程中又融入了中國其他民族以及域外文化的特點,一種富有文化內涵,且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服飾,如今我們所常說的旗袍一般指代民國時期的旗袍。在20世紀的30年代,旗袍的發(fā)展達到了鼎盛,在這一時期的旗袍在款式、制作工藝以及面料上有了巨大的改進。并且一經推出便受到了時尚女性的追捧,尤其深受上流人士的喜愛。到了30年代末期,旗袍的款式最終被固定下來,花紋的樣式也更為精致與多樣。到了40年代,由于這一時期的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流日趨增多,因此旗袍也受到了西方文化一定的影響,在裁剪的手法、線條的設計以及面料的選擇上加入了更多的西方元素,使中國的旗袍開始逐漸與國際接軌。但是旗袍的發(fā)展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在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旗袍的發(fā)展一度停滯,甚至銷聲匿跡,旗袍在這個時期由盛轉衰,經歷一段較長的蟄伏期,直至70年代,旗袍才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中。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旗袍再次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并作為國家法定禮服開始頻繁出現在國際會議、頒獎儀式等重要場合,在國際舞臺上重新展現遙遠東方的獨特韻味。
2.和服的發(fā)展
據史料記載,和服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公元3世紀前后,當時的和服與今天的和服仍有較大的差別,制作比較粗糙,但是日本的工匠們在此基礎上不斷汲取中國服飾的特點以及融入本民族的特色,才最終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和服。在日本的大和時代,日本曾經派出使團來到中國,從中國招募了大量手藝精湛的紡織工匠,這些工匠遠渡重洋來到了日本后,將中國的服飾文化也帶到了日本,這對于此后日本的服飾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公元718年,當時中國正處在盛唐時期,中日往來頻繁,文化交流也達到了鼎盛,日本的遣唐使將唐朝的服飾帶回日本國內后,隨即便引起了國內百姓的追捧。出于對唐文化的推崇,當時的日本政府便下令仿制唐服,全國百姓也都需要穿著仿制唐服。但是,和服的發(fā)展同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在日本室町時期才經過長時間的改良而最終定型。到了20世紀的17世紀,經過日本工匠的細心打磨,不僅具有較好的舒適度,同時更是充滿獨特的美感,令人賞心悅目。
二、旗袍與和服各自擁有的文化內涵比較
旗袍與和服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與沉淀,早已不再僅僅是代表兩國的傳統(tǒng)服飾,它們受到的不同民族精神熏陶,經歷的不同歷史環(huán)境,使得它們也各自擁有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中日兩國特有的民族文化。
(一)旗袍擁有的文化內涵
旗袍相較于中國其他的傳統(tǒng)服飾而言,更注重凸顯女性的曲線美,也正因為如此,其在剪裁時對于線條的拿捏要求十分嚴格,要求與穿著者的身材緊密貼合。此外,它一改我國傳統(tǒng)服飾喜好繁雜裝飾的特點,追求一種簡潔美,除了布料本身的花紋,基本不再做額外的裝飾,雖然裝飾簡單,卻給人一種別樣的感官,能在最大程度上表現東方女性含蓄內斂的特點,同時更給人一種大氣之感。
1.旗袍的發(fā)展自始都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旗袍雖然給人以柔美之感,但是其發(fā)源地卻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由于需要經常騎馬,為了便于騎馬便在袍服的兩側各開了一條衩,旗袍的早期雛形便因此形成。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古代的服飾融合了各個民族服飾的特色,同時由于古代中國對外交流的頻繁,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甚至還融入了他國的文化,通過不斷地融合與改良,最終形成了技藝精湛、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的中國特色傳統(tǒng)服飾文化。我國雖然民族眾多,各民族擁有的民族服飾也各有特色,但是旗袍卻是在我國的傳統(tǒng)服飾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最具中國特色以及民族特點的代表性服飾。旗袍存在的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它卻像是一部歷史書記載了中國服飾文化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更體現了各個時代人們審美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變革。
2.旗袍是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表現
旗袍的款式在歷史上曾幾經變更,直到民國末期才基本定型,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開衩袍服以及清代旗女的袍服,更在與西方來往的過程中,吸取了西方時裝的特色,在制衣的過程中還融入了西方標準化的裁剪手法,擁有了統(tǒng)一的制作標準使旗袍的制作顯得更為精致,同時更具觀賞性。由此可見,旗袍的形成不僅學習借鑒了各個民族服飾的特點,同時還是中西文化的一次碰撞,是多種元素以及多種文化融合產生的結晶,這同時也表明了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民族特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