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寧 秦宗鵬
動畫片以其鮮艷活潑的色彩、簡潔可愛的造型和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深受廣大兒童的喜愛,某種意義上,動畫片與兒童是一種“伙伴關系”[1],它在為兒童提供娛樂、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成為影響、引導兒童行為的“榜樣參照”,兒童會模仿動畫片主人公的動作、表情、行為,進而形塑其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榜樣參照”中的不良引導性內(nèi)容
兒童對于直觀、形象、具體的事務相對敏感,不僅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模仿力。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在《兒童的語言與思維》一書中提到兒童是多么喜歡重復他所獲知的文本信息,“模仿各種音節(jié)和聲音,甚至重復那些他不懂得其意義的東西。”[2]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也認為,兒童“會通過對‘榜樣的觀察、注意和模仿,進一步生成自己的行為。”[3]基于兒童喜愛重復、模仿的這一思維特性,作為“榜樣參照”的動畫片中存有的不良引導性內(nèi)容便可能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具體而言,包括不良引導性的行為、語言和價值取向。
不良引導性的行為,主要指動畫中夸張、危險、暴力、不符合常理的動作及行為。例如,在動畫情節(jié)中將日常用品用于暴力用途就具有危險性,動畫片《熊出沒》和《喜羊羊與灰太狼》中,動畫人物經(jīng)常使用電鋸、平底鍋、菜刀、熱開水、打火機等道具進行暴力行為,雖然情節(jié)是虛構(gòu)的,但這些道具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真實的、可獲取的,2016年3月,陜西漢中一位10歲的女孩模仿“光頭強”拿起電鋸揮向其5歲的妹妹,導致妹妹的鼻翼和右臉被鋸開;2013年4月,江蘇連云港一位9歲男孩點火燒傷兩個同伴,造成其特重度燒傷,永久畸形,原因卻只是三人相約玩“灰太狼烤羊”的游戲;除此之外,把雨傘當降落傘撐著“跳樓”、把炮仗當火箭綁著“起飛”等動畫中出現(xiàn)的超現(xiàn)實行為也會被兒童模仿,不同于真人或真人影像,動畫人物的行為往往夸張過度、不符常理,對于這種行為的模仿更具危險性。
不良引導性的語言,主要指動畫中低俗的、帶有攻擊性、侮辱性的臺詞內(nèi)容。如《熊出沒》中的“去死吧”“臭狗熊”“我要殺了你”等等,這些臺詞早已成為兒童觀眾的口頭禪。此外,偏成人化的低俗臺詞也隨處可見,如《果寶特攻》中充斥著諸如“女人如衣服,定期換一件”“我不是隨便的人,可我隨便起來不是人”“愛情是魔鬼,讓人流口水”“男人,最容易出軌的動物”之類的臺詞,這些臺詞不僅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低俗不雅的言語,使其出口成“臟”,更為嚴重的是,如此不加引導的讓兒童暴露于成人復雜的語言生態(tài)中,就可能使兒童從對聲音的表層模仿發(fā)展到對語義的深層模仿,從而引發(fā)對其行為和價值觀的侵害。
不良引導性的價值取向,主要指動畫中傳達、宣揚的不利于兒童健康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動畫片中所包含的價值取向因其抽象性往往難以察覺,所以它對兒童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令人擔憂的“隱疾”。例如,動畫片經(jīng)常出現(xiàn)正義通過暴力方式懲治邪惡的情節(jié)[4],“榜樣”以正義的名義行使暴力會使兒童對暴力行為產(chǎn)生“脫敏”性認知,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兒童對抗性和攻擊性的增長,甚至會滋生出暴力傾向,形成暴力解決爭端的社會化交往方式。另外,動畫創(chuàng)作的“成人化”思維模式成為近年來國產(chǎn)動畫的通病[5],將成人世界的價值取向簡單粗暴地引入動畫,不僅無法擴大觀眾群,反而會導致兒童早熟,產(chǎn)生出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論述的“成人化的兒童”:在知識和情感能力上還沒有完全發(fā)育成熟的成年人,卻在特征上跟兒童沒有顯著區(qū)別[6],我們所擔憂的,也正是這種成人化的價值取向會逐漸侵蝕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甚至導致童年的消逝。
二、“想象域文本”的辨識困境
動畫片不同于一般的故事片或者紀錄片,它構(gòu)建了一個童話世界,對于兒童來說,這更似一個難以辨析真實與虛擬的想象域文本。絢麗多彩的童話世界,看起來并不是真實世界,但卻向真實世界打開了一個通道和缺口。這兩種世界是并行存在的,但卻并非完全隔絕,兒童可在現(xiàn)實世界中看到動畫世界中出現(xiàn)的“青草、樹木、熊和小羊”,但同時也能看到“平底鍋、熱開水、鞭炮和打火機”,更令人擔心的是,當動畫世界中出現(xiàn)的情節(jié)違背現(xiàn)實世界的常理時,悲劇就可能發(fā)生,2014年一個6歲男孩從6樓“飛”了下來,落地前被雨塑板緩沖幸無大礙,事后他回憶到:“有一次,奧特曼嗖地一下飛下去了,我也學他。我以為自己是奧特曼了?!睂τ谛闹前l(fā)育尚不健全、缺乏一定分辯能力的兒童來說,他們還不能完全辨別兩種世界的區(qū)別;亦無法判斷動畫中主角行動的正確與否。借鑒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理論,兒童對于是非的認知是由“他律”階段逐漸發(fā)展到“自律”階段的,而尚處于“他律”階段的兒童在觀看動畫時通常處于“被動接受”和“絕對信任”的狀態(tài),因此對于動畫片的選擇和內(nèi)容優(yōu)劣的辨別基本依賴于家長。
但事實上,家長又常常是缺席的。據(jù)統(tǒng)計,92%的兒童是在家中觀看動畫片,而其中只有26.7%是在家長的陪同下觀看的,即便有成人陪同也常是祖父母陪同[7]。作為兒童觀看動畫最直接的監(jiān)護人,家長通常只限制觀看時間,卻對動畫內(nèi)容的監(jiān)管較為松懈,據(jù)統(tǒng)計,只有32.5%的家長會幫助兒童對觀看的動畫進行選擇[8],而大部分家長都缺乏對于動畫的預先審查、陪同觀看和必要引導,甚至于把動畫當作兒童的“安撫奶嘴”,放任其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設備等觀看動畫,只重視了動畫片消磨時間的“陪伴功能”,卻忽視了動畫片也可能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的潛在性與危險性。2018年年初,一種含有恐怖、血腥、色情、暴力、低級笑料等元素的“兒童邪典片”大量流入國內(nèi)的視頻網(wǎng)站,這些動畫短片將兒童熟悉的卡通人物進行“二次塑造”,衍生出捆綁、虐待、流血等內(nèi)容①。例如艾莎公主被開喉、開顱,小豬佩奇被扎針、肢解,蜘蛛俠好色、襲胸等?!皟和暗淦辈粌H危害極大,且具有較強的誘導性,他們以極具迷惑性的標題光明正大地歸類于“少兒”“親子”等欄目之下,通常會在搜索某個動畫角色時出現(xiàn),并在觀看后自動推薦更多的同類視頻,這便是兒童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觀看動畫時埋藏的巨大“陷阱”,而助長這個“陷阱”的,正是家長的缺席。
總之,動畫作為一個想象域文本,對于兒童來說,是難以獨立進行辨識的。而當下充斥于各種媒介、來源于各種渠道的動畫又實屬紛繁蕪雜,因此,我們應該提升自我保護意識,以主動的姿態(tài)對其去蕪存菁,即通過增強家長對于動畫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其對于動畫片的認知水平及防范意識,并且提高自身及兒童對于動畫的辨別能力,以幫助兒童區(qū)分想象域與現(xiàn)實、抵制不良引導性內(nèi)容,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動畫素養(yǎng)”。有學者在2009年便對“動畫素養(yǎng)”有過闡述:“如何幫助兒童認清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界限,客觀掌握信息和經(jīng)驗,并且提高正確認識動畫、抵御不良動畫的能力,就是所謂的‘動畫素養(yǎng)?!盵9]此定義明確指出了動畫素養(yǎng)的基本內(nèi)容和主要功能,是幫助兒童提升對于動畫的辨別能力,亦關注到兒童需要被“幫助”才有可能提高此素養(yǎng)。
“動畫素養(yǎng)”的概念可以借助“媒介素養(yǎng)”(Media Literacy)加以理解,“素養(yǎng)”(Literacy)的釋義為“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①,即“讀寫能力”,在印刷媒介時代,獲得“讀寫能力”是兒童進入公共傳播空間、使用印刷媒介的“入場券”,而現(xiàn)在的兒童可以在不接受任何教育的情況下,僅僅依靠“看”或“聽”的能力就直接觀看動畫,而事實上,他們還并不具備獨立觀看動畫的能力。
因此,“動畫素養(yǎng)”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一種視聽層面以外的觀看動畫的能力,意在通過家長的引導將兒童觀看動畫時的“被動接受”轉(zhuǎn)變?yōu)椤爸鲃铀伎肌?,增強其對于動畫的辨別能力和理解能力,破除其對于動畫的絕對信任,從而規(guī)避動畫可能給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動畫素養(yǎng)”還可以體現(xiàn)為家長合理利用動畫的教育功能,以達到規(guī)范兒童正常行為、培養(yǎng)健全人格、塑造正確價值觀的作用。
三、 雙向創(chuàng)生:可過渡的教育觀念
在一個家庭中,“動畫素養(yǎng)”的主體既包括兒童也包括家長,其中家長是起點,兒童是落點,并以形成兒童自身的素養(yǎng)為最終目的。對于家長而言,“動畫素養(yǎng)”更多的是一種意識的覺醒,可以運用已有經(jīng)驗自發(fā)形成;而對于兒童來說,“動畫素養(yǎng)”更多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在家長的教育下逐漸形成。所以“動畫素養(yǎng)”的實現(xiàn)依托于一種可過渡的教育觀念,它的提升依賴于家長的努力,但也會相應地作用于兒童,在兒童不同的年齡階段,家長和兒童的動畫素養(yǎng)提升是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為,由以家長為主體逐漸過渡為以兒童為主體,并最終實現(xiàn)“動畫素養(yǎng)”在家長與兒童之間的“雙向創(chuàng)生”。
年幼兒童(通常是7歲以前)往往根據(jù)動畫人物的行為在客觀上造成的后果,即行為的客觀責任去作出判斷,如果動畫人物的一個行為并沒有受到懲罰,他就會認為這個行為是正確的[10],因此這個時期兒童對于動畫的判斷是以服從家長的判斷為特征,屬于“他律”階段,其“動畫素養(yǎng)”的主體也相應的以家長為主;而年長的兒童(通常是7歲以后)則往往能根據(jù)動畫人物行為的主觀動機 ,即行為的主觀責任去作出判斷[11],這個時期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逐漸增強,能夠根據(jù)具體經(jīng)驗思維作出判斷,屬于“自律”階段,因此“動畫素養(yǎng)”的主體也逐漸由家長轉(zhuǎn)變?yōu)閮和?,最終形成兒童自身的“動畫素養(yǎng)”。
實現(xiàn)“動畫素養(yǎng)”在一個家庭中的雙向創(chuàng)生,首先需要家長提升幾個方面的能力,包括對于動畫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zhì)疑能力、評價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和生產(chǎn)能力。其中,選擇能力是指選擇優(yōu)秀的適合特定年齡段兒童觀看的動畫片,理解能力是指理解動畫中表達的核心意圖尤其是有教育意義的積極方面,質(zhì)疑能力是指對動畫中出現(xiàn)的不良引導性內(nèi)容提出質(zhì)疑并予以糾正,評價能力是指觀看動畫后能夠?qū)ζ溥M行簡要的總結(jié)評價和橫向比較,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和生產(chǎn)能力是指在能力范圍內(nèi)參與動畫創(chuàng)作,利用動畫進行參與性的表達。
而要將以上能力從家長過渡到兒童,又涉及到四種具體的內(nèi)容,或稱之為“動畫素養(yǎng)”教育的實現(xiàn)途徑:
1.動畫知識。主要指學習動畫的相關知識,包括什么是動畫,動畫的原理,動畫的種類、風格和歷史,動畫的制作流程,以及動畫的媒介屬性等,只有充分了解動畫,知曉動畫的原理及制作流程,才能破除兒童對于動畫的絕對信任,區(qū)分真實世界和動畫世界之間的界限,從而使兒童更加客觀地看待動畫里出現(xiàn)的內(nèi)容。
2.動畫分析。主要指兒童觀看動畫時,在家長的輔導下分析動畫中的人物、情節(jié)和故事,提煉并理解動畫所表達的核心意圖,討論并判別動畫中出現(xiàn)的行為、語言和價值取向,重視和肯定其中積極的方面,并鼓勵兒童學習效仿;批判和糾正其中消極的方面,并告誡兒童禁止模仿。在家長的引導下分析動畫,可以打破兒童觀看動畫時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逐漸培養(yǎng)兒童主動思考的習慣,如此,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動畫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還可以降低動畫可能對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動畫分析要貫穿于兒童(尤其是年幼兒童)觀看動畫的日常,這就要求其觀看動畫時家長在場的必要性,而隨著兒童的成長,動畫分析會逐漸從以家長為主導向兒童過渡,并最終體現(xiàn)為兒童自身的動畫分析能力。
3.動畫評價。主要指兒童觀看動畫后,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對所看動畫進行總結(jié)評價,可以從人物造型、畫面美感、故事情節(jié)、教育意義、娛樂效果等方面綜合考量,并以評分作為體現(xiàn)形式。動畫評價起初需要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通過觀看優(yōu)秀動畫片并與兒童共同評分的方式,灌輸給兒童“什么是好的動畫片”這一觀點,隨后開始要求兒童陳述或撰寫觀后感,同時也鼓勵兒童對自己喜愛的動畫片進行排名,通過不斷的積累與修正,逐漸幫助兒童建立自身對于動畫片的評價標準。動畫評價可以提升兒童對于動畫的審美品味,有助于兒童更好地選擇動畫,成為“挑剔”的動畫消費者,而不至于“來者不拒”,進而達到抵御不良動畫的效果。
4.動畫制作。主要指以多種形式參與和接觸動畫制作,隨著技術門檻的降低,兒童制作動畫早已不是新鮮事,例如用電腦軟件制作flash動畫,用手機軟件拍攝橡皮泥、剪紙做的定格動畫等??紤]到兒童的能力有限,以及短時間內(nèi)的成果可視化,可以將兒童制作的動畫以動態(tài)圖、表情包、短視頻等形式呈現(xiàn),如此不僅更利于傳播,也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兒童利用動畫來進行表達的有效途徑。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觀動畫企業(yè)、參與動畫配音都是值得鼓勵的形式。當代媒介研究的領軍人物亨利·詹金斯在其《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一書的訪談錄中談到:“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獲得參與新媒體的相關技能,他們不僅需要學會做一名挑剔的消費者,而且要學會做一名媒體內(nèi)容的積極制作者和傳播者?!本蛣赢嫸裕寖和瘏⑴c和接觸動畫制作不僅可以進一步掀開動畫神秘的面紗,幫助他們更加客觀的看待動畫,同時還是兒童美育中“創(chuàng)造美”的有效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動畫素養(yǎng)”的教育除了以家庭為單位開展以外,還可以借助相應的外界力量。微信公眾號“紅氣球觀影”就時常舉辦親子觀影活動,以第8期《犬之島》觀影為例,“紅氣球觀影”首先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活動預告,并且發(fā)布了預告片及影片、導演的推薦介紹,由于《犬之島》是定格動畫,文章還對定格動畫進行了一定的知識普及。另外,主辦方還綜合影片在各國的分級情況及專家建議,要求參與兒童需要在7歲以上,家長們可通過網(wǎng)上報名免費參與。正式觀影活動在影院舉行,映后有專業(yè)老師引導大家一起解讀影片,并邀請家長和孩子互相交流、予以評價,并撰寫觀后感分享在朋友圈?;顒映膺€播放了影片的幕后制作特輯,讓大家了解到定格動畫制作的繁復工序,同時,主辦方還特地邀請了動畫專業(yè)的老師帶領小朋友們制作屬于自己的定格動畫,孩子們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利用橡皮泥和手機,在短時間內(nèi)就制作了“大魚吃小魚”“小兔子吃胡蘿卜”“花朵綻放”等定格動畫,并保存為GIF動態(tài)圖分享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凹t氣球觀影”在一次觀影活動中就充分融合了動畫知識、動畫分析、動畫評價和動畫制作四項內(nèi)容,這對于提升兒童的“動畫素養(yǎng)”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且相比于兒童“獨自”觀影,發(fā)揮出了動畫片更為出色的教育意義。
結(jié)語
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門認為:“媒介素養(yǎng)是一種教育①?!倍恳环N素養(yǎng)的提出都是以教育作為落腳點。動畫素養(yǎng)也不例外,基于動畫片這樣一種特殊的媒介類型提出“動畫素養(yǎng)”,除了主動規(guī)避動畫可能給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外,還能夠使動畫發(fā)揮其最佳的教育功能。動畫片的教育功能可以分為認知、審美、教化三種[12],三種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都需要正確的引導,使得動畫片的積極因素被重視,且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而培養(yǎng)“動畫素養(yǎng)”不僅可以幫助兒童理解動畫中表達的核心意圖,提煉其中有教育意義的方面,并鼓勵兒童學習效仿;還可以培養(yǎng)兒童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對兒童進行美育或?qū)徝澜逃挠幸嫜a充。
參考文獻:
[1]唐曉娟.關于幼兒與動畫片關系的探尋[J].學前教育研究,2004(4).
[2]讓·皮亞杰.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傅統(tǒng)先,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5.
[3]鞠艷.榜樣的力量:班杜拉觀察學習的研究[J].基礎教育,2008(9):60-63.
[4]劉瑞.動畫片暴力畫面對學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及對策.當代學前教育[J].2016(3).
[5]梁艷,賀一然.中國動畫的“成人化”敘事癥候探析[J].當代電視,2016(10):110-111.
[6]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吳燕莛,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41.
[7][12]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yè)2013暑期實踐小組.關于1歲~6歲兒童觀看動畫片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J].早期教育,2014(5):10-16.
[8]孫昕.動畫與未成年人教育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6.
[9]呂宣.對于如何提高當代兒童動畫素養(yǎng)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224.
[10][11]易法建,黃文勝.皮亞杰的兒童道德發(fā)展理論及其啟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