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轉轉,閻錦婷
唐山話是指現在唐山行政區(qū)域內流行并使用的現代漢語方言。唐山話屬于北方方言冀魯次方言區(qū)中的一個方言分支[1,p50]。近年來,許多文藝作品因使用唐山話而增加了不少藝術魅力[2]。唐山市雖然毗鄰北京,近百年來一直位于官話區(qū)的要沖之地,但是唐山話卻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特色[1,p50]。這種特色在語音語調方面與普通話差異最大,“語音方面,聲母和韻母的差異不大,且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聲調的差異普遍而明顯”[1,p50],語調則是形成“唐山味”的重要原因。
本文基于石鋒先生提出的語音格局的理念,研究唐山話聲調、元音、輔音和語調,對發(fā)音人的發(fā)音語料進行實驗計算,按照歸一化后的數據作出表格圖形,把隱性的語言框架變?yōu)轱@性的格局。語音格局包括聲調格局、元音格局和輔音格局。唐山話中的全部字調可以構成一個特定的聲調格局;本文所分析的元音格局是一級元音的格局,是元音系統(tǒng)性的表現,包括的內容可以有元音的定位特征、內部變體的表現、整體的分布關系等等;由于輔音的類別有很多,聲學特征復雜不容易把握,這里我們只對塞音的閉塞段和濁音起始時間進行分析,觀察發(fā)音人的塞音格局。語調格局即語句中的音高、時長和音強交互作用的表現模式,在音高方面就是語句調型曲線的起伏格式所表現的詞調域的寬窄和高低的位置關系,采用起伏度的計算方法分析各種語句的音高表現[3,p60]。
從《河北省志·方言志》中了解到,唐山話除個別小片地區(qū)聲調只有三類,其他地區(qū)聲韻調系統(tǒng)與普通話成系統(tǒng)性的對應[4]。本文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驗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唐山話聲調、一級元音、塞音及陳述句、疑問句的語調進行實驗測繪,分別得到唐山話的聲調格局、元音格局、塞音格局及陳述句與疑問句的語調格局,以豐富方言研究資料。
(一)發(fā)音人和實驗語料的選擇
發(fā)音人是唐山市區(qū)人,男性,28歲,父母均是唐山本地人。
發(fā)音表包含聲調、元音、輔音、語調四個部分。聲調發(fā)音表為包含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在內的共40個漢語單字(附錄1),元音發(fā)音表為包含/a、i、u、?、y、-?、-?/七個單元音在內的共 70個漢語單字,輔音發(fā)音表為包含/p、ph、t、th、k、kh/六個塞音在內的共 60 個漢語雙音節(jié)詞,語調發(fā)音表為包含陳述句、疑問句兩種語調句型在內的共 12個漢語句子。每個字、詞和句子讀兩遍,選取質量較好的一遍作為實驗語料。
(二)實驗和統(tǒng)計工具
錄音在安靜的錄音室進行,錄音軟件Praat,采樣率11 025 Hz,16位,單聲道。請發(fā)音人以自然狀態(tài)、平穩(wěn)語速發(fā)音,將發(fā)音字詞讀兩遍,音頻之間間隔3秒。最終得到:
10(每個調類 10個字)*2(遍)*4(陰、陽、上、去)= 80個單字調;
10(每個元音10個字)*2(遍)*7(/a、i、u、y、-?、-?、?/)= 140 個一級元音;
10(每個塞音 10組詞)*2(遍)*6(/p、ph、t、th、k、kh/)= 120 個塞音;
6(句子)*2(遍)*2(陳述句、疑問句)=24個樣品句。
語音實驗以“桌上語音工作室”(Mini-Speech Lab)和Praat語音分析軟件為工具,提取語料的音高及絕對時長數據,用Excel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計算。
(三)測算方法
通過實驗提取基頻參數,先得出整個樣本中每一組樣品各個測量點的頻率數據的平均值。每條聲調曲線取9個測量點。然后利用T值公式[5]進行歸一化,得出每個調類的T值曲線。
首先通過實驗測量,得出發(fā)音人所發(fā)的每個元音的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的全部頻率值,分別計算出每個元音F1和F2的平均值。為了使數據的差異接近聽感的距離,我們把全部F2的數據從赫茲單位轉換為巴克單位[6]。最后利用V值的計算公式進行歸一化處理,做出一級元音格局圖。
利用冉啟斌、石鋒提出的塞音聲學格局的理論為指導進行分析,測量的數據包括閉塞段時長(簡稱GAP)和嗓音起始時間(簡稱VOT)。根據測量原則測出相應的GAP值和VOT值,得到的所有數據加和平均后,以GAP為縱坐標,VOT為橫坐標,做出塞音格局圖。
通過實驗測量發(fā)音人每個語句中的字調域、詞調域和句調域上線和下線的頻率值,再把這些頻率值全部轉換為半音值。分別計算發(fā)音人6個陳述句和6個疑問句,共12個實驗句的字調域、詞調域和句調域的半音平均值[3,p60]。
為了便于比較,我們把陳述句和疑問句的數據放在一起,分別選取其中最大和最小的半音值作為調域兩極,即100%和0%,計算各調域的百分比值,并據此做出各自的調域起伏圖形進行對照分析[3,p61]。
圖1 唐山話單字調五度值示意圖
為消除發(fā)音人之間的差異,通過T值歸一化處理數據,得到發(fā)音人五度值示意圖,如圖1。在聲調格局中,聲調的終點除了陽平都相對較低,去聲起點最高,上聲折點最低。具體為:
陰平調起點T值2.6,從第四點處開始呈上升趨勢,調尾最高值位于倒數第二、三個點,為3.5,音高位于2-4度之間,調值可記為34。
陽平調起點平均T值最高為4,終點最低為0.8,整個聲調音高范圍占據聲調格局的大部分,動程明顯,調值可記為41,與普通話差異最大。
上聲調是個明顯的曲折調,先降后升,起點最高為 2.4,折點最低為 0.1,終點次高為 1.6,調值可以記為312。
去聲為高降調,起點T值4.8,終點T值0.7,調值可記為51,與普通話基本一致。
可見,唐山話聲調除去聲外,與普通話差異明顯,其中陽平差異最大。陰平不是高平調,而是緩慢上升的中升調;陽平調呈下降趨勢,是個降調,但起點較低,下降斜率與去聲也不一致;上聲是個降升的曲折調,整體調型呈“凹”形,但起點偏高,降下來后再上升,上升的高度不夠。唐山人想要學好普通話必須讀準聲調,注意調型和調值的差異。
普通話一級元音有7個,分別是/a/、/i/、/u/、/y/、/-?/、/-?/、/?/。圖 2 是唐山話一級元音格局圖,頂點在右上方,縱軸和橫軸分別代表元音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的數值。F1、F2這兩個共振峰可以描述元音的開閉、前后兩個維度。開元音有較大的F1值,閉元音的F1值較??;前元音的F2值大,后元音的F2值小。
圖2 唐山話一級元音聲學圖
由圖2可知,唐山話i/、/u/、/a/分別占據元音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位置;元音/y/的分布位于/i/和/u/之間,更靠近/i/,第一共振峰的數值和/i/相近,而第二共振峰的數值較/i/更??;舌尖元音/-?/、/-?/在圖形上部稍微靠前的位置,靠近/y/,這兩個元音在普通話元音三角圖中處在中上部的位置,在唐山話元音三角圖中位置更靠上;元音/?/的分布是一個相對狹長的區(qū)域,第二共振峰相對穩(wěn)定,第一共振峰相對其他元音來講有明顯的動程;元音/u/則是第一共振峰比較穩(wěn)定,而第二共振峰相對狹長,有一定的發(fā)音動程。
普通話七個一級元音具備了高、中、低三種元音,高元音多,低元音少。唐山話一級元音中,基本無中元音,除低元音/a/外,都處在圖中較高的位置。唐山人練習普通話時,元音/-?/、/-?/、/?/的舌位可以低一點。
表1 唐山話塞音GAP值和VOT值
圖3 唐山話塞音格局圖
由表 1和圖 3可知,唐山話不送氣清塞音GAP值的分布范圍是 11-18 ms,送氣清塞音是28-39 ms;不送氣清塞音 VOT值的分布范圍是26-33 ms,送氣清塞音是34-56 ms。六個塞音大致分為兩大陣營——不送氣的/p//t//k/為一個聚類,送氣的/ph//th//kh/為另一個聚類,送氣音基本分布在右側,不送氣音分布在左側,并且中間有一塊空白空間,說明唐山人可以區(qū)分輔音送氣與否這一特征。
唐山話塞音的GAP值和VOT值存在補償關系。送氣塞音中,/ph/的GAP值最大,VOT最??;/th/的GAP值最小,VOT值則是最大,補償關系明顯。而不送氣塞音中,/k/的 GAP值大于/p/,/p/的VOT值大于/k/,二者有一定的補償關系,/t/的GAP值和VOT值都是最小的。
唐山話塞音的聚合特征與普通話有較大差異。其不送氣音的 GAP值小,位于格局圖的左下角,送氣音的 GAP值大,位于格局圖的右上角,分布格局與普通話正好相反。另外,送氣和不送氣兩大陣營中間的空白區(qū)域比普通話小,這是由于送氣音的 VOT值偏小造成的,即嗓音起始時間短。唐山人在學習普通話時,要注意以上問題。
圖4 唐山話陳述句音高圖
圖5 唐山話疑問句音高圖
根據陳述句和疑問句的百分比數據作出圖4和圖5。每個圖中包括由10個細線構成的小框,3個由粗線構成的大框。小框中的數字代表字調域的跨度;大框上方和下方的數字分別表示詞調域的上線和下線。圖形下面的例句是為便于對照,實際數據是6組語句的集合。本文分別對字調域、詞調域、句調域的音高表現進行分析。
在圖4陳述句中,句首詞調域上線是全句上限,句末詞調域下線是全句下限。在全句各詞調域中,句末詞調域跨度最大,為68%,表明自然焦點無標記的尾焦特征,句首詞調域跨度居中,句中詞調域跨度最小。句首詞和句末詞都是末字跨度最大,分別為50%和68%,且末字調域的下線下降幅度顯著,句末字調域下線降幅全句最大,為28%,體現了字調域在邊界前擴展和下線的降低。
從各詞調域的音高起伏格式來看,句首詞到句中詞再到句末詞,并不是嚴格意義的音高下傾,句尾音高上揚13%,所以,聽感上唐山話陳述語氣與普通話疑問語氣有些接近。但實驗數據表明,唐山話句尾音高上升幅度與普通話疑問句不同。
在圖5疑問句中,全句調域上限位于句末詞,下限位于句中詞,跟陳述句相比,同型疑問句的音高整體高于陳述句,上限提升 10-32%,下限提升5-24%。在全句各詞調域中,句末詞調域因句末字的表現而大幅擴展,字調域跨度在邊界前基本都有擴展,字調域下線也大體保持在邊界前的降低。
與普通話不同的是,唐山話句末詞調域上線和下線均上升,上線上升的幅度(35%)顯著大于下線(5%)。因為其陳述句句末音高已有上升趨勢,為很好區(qū)分兩種語氣,疑問句句末音高大幅上揚,凸顯疑問信息。
本文運用語音格局和語調格局的理論及研究方法初步分析了唐山話聲調、元音、塞音及語調的聲學表現,發(fā)現:
(1)唐山話聲調有四個: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調值分別是34、41、312、51。四個聲調在格局圖中有序分布。去聲與普通話相同;陰平偏低,調型后部有上升趨勢;陽平是個降調,與普通話差異最大;上聲起點偏高,降下來后再上升的高度不夠。唐山人想要學好普通話,去聲外的聲調必須多加練習。
(2)唐山話一級元音有七個:/a、i、u、?、y、?、?/,大部分元音共振峰穩(wěn)定,無明顯的發(fā)音動程。七個元音中,基本無中元音,除低元音/a/外,都處在圖中較高的位置。頂點元音/a、i、u/和圓唇元音/y/的分布格局與普通話基本一致,元音/-?/、/-?/、/?/的第一共振峰值偏小,即舌位偏高,唐山人練習普通話時,元音/-?/、/-?/、/?/的舌位可以低一點。
(3)唐山話塞音有六個:/p/、/t/、/k/、/ph/、/th/、/kh/,大致分為兩大陣營——不送氣的/p//t//k/為一個聚類,送氣的/ph//th//kh/為另一個聚類,不送氣音分布在左側,送氣音基本在右側,但兩大陣營中間的空白區(qū)域明顯比普通話小,這是由于送氣音的 VOT值偏小造成的,即嗓音起始時間短。另外,唐山話不送氣音的 GAP值小,送氣音的 GAP值大,與普通話相反。唐山人練習普通話時,應適當縮短送氣塞音的閉塞段,延長送氣音的嗓音起始時間和不送氣音的閉塞段。
(4)唐山話陳述句句首到句末,不是嚴格意義的音高下傾,句尾音高有上升趨勢,所以,聽感上唐山話陳述語氣與普通話疑問語氣有些接近。但上升幅度與疑問句不同。疑問句句末音高大幅上揚,從65%到100%,達到全句最大值,疑問語氣明顯。
唐山話隸屬冀魯官話區(qū),其聲調、元音、輔音和語調特點均與普通話有差異,方言特色明顯。希望當地人注意本研究指出的問題,在普通話學習中多加練習。
[注釋]
① 從赫茲到半音轉換公式為:
St=12*lg(f/fr)/lg2
其中,“f”表示需要轉換的赫茲數值,“fr”表示參考頻率,男生設為55赫茲,女生設為64赫茲。
[1] 趙立新,戴連第.唐山話與普通話[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
[2] 及轉轉.唐山豐南話單字調的實驗分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8(3):5-8.
[3] 王萍,鄧芳,石鋒.較大樣本普通話陳述句和疑問句的音高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7,(4):59-68.
[4] 吳繼章.河北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1-12.
[5] 石鋒.天津方言雙字組聲調分析[J].語言研究,1986,(1):77-90.
[6] 時秀娟.現代漢語方言元音格局的類型分析[J].南開語言學刊,2007,(1):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