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捷
(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浙江 紹興 312000)
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水資源污染已非常嚴峻,成為了制約我國可持續(xù)的重要因素。水體資源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而水中的重金屬對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的影響十分嚴重。Cr(VI)被公認是毒性最強的重金屬之一。鉻污染主要來源于金屬加工、電鍍、制革等行業(yè)所排出的工業(yè)廢水。長期接觸受Cr(VI)污染的水源會引起肺癌、咽鼻癌等重大疾病。若是任由Cr(VI)污染的工業(yè)廢水直接排入環(huán)境,不僅對人體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加劇對水資源的污染,同時也加重了環(huán)境治理的負擔,不利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1-2]。因此,如何有效處理水體中的Cr(VI)污染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吸附法由于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在重金屬污染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應(yīng)用。而碳納米管表面功能基團豐富,與重金屬有著很好的鍵合作用,是一種理想的吸附劑。若制成負載了鐵氧化物的碳納米管,即碳納米管磁性復合材料,由于既能表現(xiàn)出鐵氧化物的磁性,又能表現(xiàn)出碳納米管吸附的高效能,再將其運用到污染水體的吸附處理當中,便可解決廢水處理和吸附劑循環(huán)使用的問題[3-4]。為此,本論文采用了液相共沉淀法來制備碳納米磁性復合材料,然后將磁性碳納米管用于合成廢水中Cr(VI)污染的治理,考察了常見水參數(shù)對吸附的影響。
分析天平和pH計(AL204,梅特勒-托利多),自動取樣器(HQ-KL/500型,襄陽凱利華機電有限責任公司),超級恒溫水浴鍋(HH-501型,常州中捷實驗儀器制造有限公司),調(diào)速多用振蕩器(ZD-2型,江蘇金壇市金城國勝實驗儀器廠),可見分光光度計(722型,上海光譜儀器有限公司)。碳納米管 (CNTs)(CNT102型,深圳比爾科技公司),F(xiàn)eCl3·6H2O(96.0%~99.0%,湖北盛世環(huán)??萍加邢薰荆?,F(xiàn)eSO4·7H2O(≥99.0%,無錫市凱爾化工產(chǎn)品有限公司),濃HNO3(≥98.0%,濟南央博光化工有限公司),重鉻酸鉀(分析純,上海化學試劑廠),NaOH(≥96.0%,淄博環(huán)拓化工有限公司)。
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將Fe2+和Fe3+負載在經(jīng)濃HNO3氧化后的碳納米管表面制得碳納米管-鐵氧化物磁性復合材料。首先將碳納米管用濃HNO3氧化處理,目的是使碳納米管表面的官能基團化。制成500 mL經(jīng)濃HNO3氧化碳納米管懸浮液,經(jīng)過超聲波分散儀的分散使之溶解。分別稱取 2.95 g 的 FeCl3·6H2O 和 1.55 g 的 FeSO4·7H2O, 將 FeCl3·6H2O 和 FeSO4·7H2O 配制成20 mL溶液并在N2的氛圍中進行70℃的恒溫加熱。在碳納米管的懸浮液中逐漸滴加Fe3+/Fe2+溶液和30 mL,0.5 mol/L的NaOH溶液,在滴加完NaOH溶液后,調(diào)整溶液pH為11.0左右,繼續(xù)攪拌1.0 h,然后在70℃下老化4.0 h之后過濾。用二次蒸餾水沖洗濾渣3次以上,最后置于烘箱直至烘干,研磨備用[4]。
采用靜態(tài)法進行吸附實驗,首先,在一系列的離心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磁性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懸浮液和Cr(VI)溶液,離子強度用NaNO3調(diào)節(jié),介質(zhì)pH用HNO3或NaOH調(diào)節(jié)。然后將混合均勻的懸浮液恒溫振蕩并且達到吸附平衡,再用磁分離技術(shù)進行固液分離,取適量上層清液,用分光光度法測定Cr(VI)濃度。最后,依據(jù)吸附的相關(guān)公式計算出 Cr(VI)的去除率[5]。
相同5份100 mL原水,控制其濃度均為1 mg/L,pH均保持不變,分別在5份樣品中投加0.05 g、0.1 g、0.2 g、0.3 g、0.4 g 吸附劑, 在室溫下經(jīng)磁力攪拌器攪拌15 min后,靜置30 min,取上層清液測定其吸光度并算出去除率,結(jié)果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在加入吸附劑之后,Cr(VI)的去除率分別達到了29.86%、39.16%、72.65%、40.09%、44.74%。 其中當吸附劑投加量達到2.0 g/L時,吸附劑對Cr(VI)的去除率達到了72.65%。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本實驗的吸附劑最佳投加量確定為2.0 g/L。
圖1 不同吸附劑投加量對Cr(VI)的去除情況
取100 mL原水,控制其濃度為1 mg/L,pH均保持不變,分別在5份樣品中投加0.2 g吸附劑,在室溫下經(jīng)磁力攪拌器分別攪拌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后,靜置30 min,取上層清液測定其吸光度并算出去除率,結(jié)果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在經(jīng)磁力攪拌器攪拌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后,吸附劑對 Cr(VI)的去除率達到了 11.26%、19.63%、31.72%、30.79%、28.93%、24.28%、21.49%。當吸附時間為15 min時,吸附劑對Cr(VI)的去除率達到最大的31.72%。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本實驗的最佳吸附時間確定為15 min。
圖2 不同吸附時間對Cr(VI)的去除情況
取3份100 mL原水,控制其濃度為1 mg/L,pH保持不變,分別在3份原水中投加吸附劑0.2 g,調(diào)節(jié)原水溫度為25℃、45℃、60℃,經(jīng)磁力攪拌器攪拌15 min后靜置30 min,取上層清液測定其吸光度并算出去除率,結(jié)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條件下,在25℃、45℃、60℃不同的吸附溫度下,吸附劑對Cr(VI)的去除率達到了31.72%、39.17%、47.53%。當吸附溫度為60℃時,吸附劑對Cr(VI)的去除率達到了最大的47.53%。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本實驗的最佳吸附溫度為60℃。
表1 不同吸附溫度對Cr(VI)的去除情況
取 4份濃度分別為 0.5 mg/L、1 mg/L、1.5 mg/L、2.0 mg/L的原水100 mL,控制其pH不變,投加吸附劑0.2 g,在室溫下磁力攪拌器攪拌15 min后靜置30 min,取上層清液測定其吸光度并算出去除率,結(jié)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相同條件下,在濃度為 0.5 mg/L、1 mg/L、1.5 mg/L、2.0 mg/L時,Cr(VI)的去除率達到了14.98%、15.53%、9.83%、10.98%。當濃度為1 mg/L時,吸附劑對Cr(VI)的去除率達到了最大的15.53%。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本實驗的最佳原水濃度為1 mg/L。
表2 不同原水濃度對Cr(VI)的去除情況
取5份濃度為1 mg/L的原水100 mL,投加吸附劑 0.2 g, 調(diào)節(jié) pH 分別為 4、5、6、7、9,在60℃下磁力攪拌15 min后靜置30 min,取上層清液測定其吸光度并算出去除率,結(jié)果見圖3。由圖3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條件下,在原水pH為4、5、6、7、9 時,Cr (VI) 的去除率分別為 21.49%、20.56%、12、19%、10.33%、11.26%。當原水 pH 為 4時,對Cr(VI)的去除率達到最大21.49%。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本實驗的最佳原水pH為4。
圖3 不同原水pH對Cr(VI)的去除情況
本研究提出了用碳納米管-鐵氧化物磁性復合材料吸附去除水中Cr(VI)污染物的工藝。采用了液相共沉淀法制備吸附劑碳納米管-鐵氧化物磁性復合材料。進一步研究了影響Cr(VI)吸附去除的主要因素,確定了吸附劑最佳用量為2 g/L,最佳吸附時間為15 min,溫度為60℃,原水濃度為1 mg/L,最佳pH為4.0。結(jié)果表明,在該情況下,磁性復合材料對Cr(VI)的吸附率達到72.65%。該磁性復合材料可以較好地處理水體Cr(VI)污染問題,其所具備的獨特磁性可以使其達到循環(huán)利用的目的。
[1] Echeverría J,Indurain J,Churio E,et al.Simultaneous effect of pH, temperature, ionic strength,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n the retention of Ni on illite[J].Colloid Surface A, 2003, 218:175-187.
[2] Peng X, Luan Z, Di Z, et al.Carbon nanotubes-iron oxides magnetic composites as adsorbent for removal of Pb(II) and Cu(II) from water[J].Carbon, 2005:43855-43894.
[3] 王曙光,李延輝,趙丹,等.碳納米管負載氧化鋁材料的制備及其吸附水中氟離子的研究[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3,(4):95-99
[4] 陳長倫.碳納米管與放射性核素作用機理和模式[D].合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2008.
[5]Xu D,Zhou X,Wang X K.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Ni2+on Na-montmorillonite: Effect of pH, ionic strength,fulvic acid,humic acid and addition sequences[J].Appllied Clay Science,2008,39:133-141.